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丽萍

作品数:294 被引量:631H指数:10
供职机构:山西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3篇期刊文章
  • 51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74篇医药卫生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71篇细胞
  • 113篇淋巴
  • 106篇白血
  • 106篇白血病
  • 84篇淋巴瘤
  • 74篇急性
  • 65篇干细胞
  • 59篇造血
  • 59篇干细胞移植
  • 57篇造血干
  • 57篇造血干细胞
  • 51篇造血干细胞移...
  • 43篇基因
  • 38篇骨髓
  • 37篇细胞淋巴瘤
  • 30篇淋巴细胞
  • 29篇蛋白
  • 29篇文献复习
  • 28篇预后
  • 27篇血液

机构

  • 123篇山西省肿瘤医...
  • 117篇山西医科大学
  • 9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0篇山西省儿童医...
  • 8篇太原市中心医...
  • 7篇哈尔滨血液病...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山西医科大学...
  • 4篇山西省肿瘤研...
  • 4篇秦皇岛市第一...
  • 3篇安徽省立医院
  • 3篇昆明医学院第...
  • 3篇河南省肿瘤医...
  • 3篇山东省肿瘤医...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 3篇长治医学院附...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大庆油田总医...
  • 2篇福建省立医院

作者

  • 288篇苏丽萍
  • 66篇赵瑾
  • 60篇马莉
  • 56篇乔振华
  • 38篇王列样
  • 34篇张宗
  • 32篇王晶荣
  • 31篇关涛
  • 29篇朱镭
  • 27篇周永安
  • 26篇白敏
  • 26篇马梁明
  • 25篇归薇
  • 24篇叶芳
  • 23篇郑美婧
  • 22篇郑玉萍
  • 17篇许莲蓉
  • 16篇韩维娥
  • 16篇鹿育晋
  • 13篇刘小兰

传媒

  • 76篇白血病.淋巴...
  • 21篇肿瘤研究与临...
  • 2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4篇山西医科大学...
  • 13篇中国实验血液...
  • 11篇中华内科杂志
  • 8篇中华肿瘤杂志
  • 8篇第八届全国难...
  • 5篇临床医药实践
  • 5篇国际肿瘤学杂...
  • 5篇国际输血及血...
  • 5篇中国现代医生
  • 4篇实用医技杂志
  • 4篇中国药物与临...
  • 3篇山西临床医药
  • 3篇第六次全国中...
  • 2篇中华放射医学...
  • 2篇中华器官移植...
  • 2篇山西职工医学...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年份

  • 8篇2023
  • 8篇2022
  • 6篇2021
  • 10篇2020
  • 12篇2019
  • 7篇2018
  • 11篇2017
  • 24篇2016
  • 17篇2015
  • 19篇2014
  • 16篇2013
  • 26篇2012
  • 11篇2011
  • 18篇2010
  • 14篇2009
  • 3篇2008
  • 9篇2007
  • 9篇2006
  • 10篇2005
  • 13篇2004
2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26例(英文)
2006年
为研究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on-myeloablativeallogene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allo-NS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相关技术,选择2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急性白血病10例,慢性髓性白血病14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其中14例采用FAC(fludarabin+ATG+Cy)预处理,12例采用MAC(melfalan/maleran+ATG+Cy)预处理;用G-CSF600μg/d或G-CSF300μg/d+GM-CSF300μg/d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于第5天开始用Cobe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连续采集2-3次;用环孢菌素A联合短程甲氨蝶呤预防GVHD;移植后第4周开始供体淋巴细胞输注,首剂1×107/kg,之后依据临床反应及嵌合体形成情况,每4周1次,剂量逐级递增;微卫星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分析、Bcr/Abl融合基因、Ph染色体、HLA位点分析、性染色体及ABO血型等为植活检测指标。结果显示植入率84.62%,aGVHD发生率11.54%,cGVHD发生率23.07%;感染和出血等毒副反应发生率低、反应轻。结论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但相关技术,如适应症的选择、预处理方案、移植过程中的免疫治疗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苏丽萍许莲蓉姜波叶芳朱秋娟鹿育晋崔月娥朱镭张丽马香兰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恶性血液病
鼻外NK/T细胞淋巴瘤21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探讨鼻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与预后.方法 对21例鼻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以晚期、有B症状、体能状态(ECOG评分)2~4分、国际预后指数(IPI)3~5分和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为多,除1例放弃治疗外,2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例,总生存率为30.0%.早期患者疗效较好,2例晚期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预后最差.结论 鼻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较差,临床分期、ECOG、IPI和LDH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归薇关涛赵瑾马莉王晶荣韩维娥杨斌白敏苏丽萍
关键词:T细胞淋巴瘤预后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见融合基因检测的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多重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常见融合基因的表达和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检出情况。方法采用多重巢式RT-PCR技术对189例ALL患者进行检测,同时进行染色体R或G显带。结果189例ALL患者中69例(36.5%)检出10种融合基因(E2A-PBX1、TEL—AML1、bcr-abl、MLL-AF4、MLL—AF6、MLL-AF9、MLL—AF10、MLL-ELL、SIL-TAL1、TLS-ERG),染色体R或G显带可供分析的152例中,86例(56.6%)检出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二者联合可使ALL克隆性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增至69.3%(131例)。90例成年ALL患者中33例(36.7%)检测阳性,其中bcr-abl22例,未见TEL-AML1,99例儿童ALL患者中阳性36例(36.4%),其中TEL—AML124例,bcr-abl 2例。成年人组与儿童组bcr-abl、TEL-AML1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MLL相关融合基因、E2A-PBX1、SIL—TAL1、TLS-ERG等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6例正常核型的ALL患者检测出有bcr-abl、TEL-AML1融合基因的存在。结论成年人和儿童ALL融合基因表达各有侧重,多重巢式RT—PCR可用于初诊时染色体畸变的筛选,可在核型正常的ALL患者中检出隐匿的染色体易位,提供与预后相关的重要信息。
赵瑾苏丽萍关涛闫晓俊丰恺超王军马莉
关键词:染色体畸变基因融合
舒氨西林治疗恶性血液病并感染60例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观察舒氨西林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感染的疗效。方法 轻中度感染 ,舒氨西林 3 0~ 4 5 g/d ,重度感染 ,4 5~ 6 0 g/d ,分两次静脉点滴 ,疗程 7~ 10d。结果 舒氨西林治疗恶性血液病并感染总有效率为 83 3% ,其中轻中度感染与重度感染有效率分别为 88 9%及 6 6 7% ,差异有显著性 (χ2 =11 2 0 3,P <0 0 0 1) ,不同病种、不同部位感染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0 82 0 3及 1 6 483,P >0 0 5 )。结论 舒氨西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生素 ,可以作为恶性血液病并轻中度感染的一线抗菌药物。
苏丽萍程太华乔振华杨林花张慧华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并发症药物疗法舒氨西林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9年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中最常见的亚型,在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及预后方面具有很大异质性。利妥昔单抗的出现,使得DLBCL的治愈率达到60%~80%,但仍然有三分之一的患者,预后较差。早期发现预后较差的患者,临床医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因素对患者的预后意义不断被发现,并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现有的预后评分系统。本文就DLBCL临床预后系统的演进及分子和遗传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张林艳苏丽萍
关键词:基因预后
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二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提高对不典型慢性髓系白血病(aCML)的认识。方法结合2例aCML患者临床资料同时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殊,主要表现为与贫血、血小板减少相关的症状,典型特征为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阴性。具有骨髓和髓外增殖特征,伴有明显的病态造血,对治疗反应差,生存期短。结论aCML是一类临床上少见的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其正确的诊断依赖于骨髓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等检查。目前国内外对于该病的治疗没有统一的标准,许多病例在治疗上借鉴了CML的治疗方法,预后极差。
王列样苏丽萍王海霞李茜汝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期间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a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HCT)作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1]。然而接受HCT治疗的患者由于化学治疗引起的毒性效应和早期移植后并发症而经历一系列身体和心理上的打击引发诸多不适症状[2]。这些不适症状再经历3~4周的无菌病房身体隔离,导致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严重下降。尽管HCT患者经历了巨大的身心负担.
郭晓静赵瑾马莉王晶荣王江涛关涛暴江萍杨静苏丽萍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干预干细胞移植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郭宏锋乔振华苏丽萍马梁明朱镭葛晓燕李蓉萍
关键词:白血病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重建淋巴细胞NK细胞免疫球蛋白
国际预后指数修订国际预后指数改良国际预后指数及西班牙淋巴瘤组/自体骨髓移植国际预后指数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价值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比较国际预后指数(IPI)、修订国际预后指数(R-IPI)、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及西班牙淋巴瘤组/自体骨髓移植国际预后指数(GELTAMO-IPI)等预后分层模型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9月至2016年3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38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IPI、R-IPI、NCCN-IPI及GELTAMO-IPI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比较各危险组患者发生进展和死亡的风险,采用Harrell′s C-incex法比较各危险分层模型的预测精确度。结果 IPI低危组、中低危组、中高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0.9%、67.5%、54.0%和52.4%,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9%、72.5%、58.0%和53.7%。预后很好组、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0.9%、79.8%和53.0%,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5%、83.3%和55.3%。NCCN-IPI低危组、中低危组、中高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7%、76.5%、66.7%和41.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8%、79.4%、70.0%和42.9%。GELTAMO-IPI低危组、中低危组、中高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3%、76.3%、67.4%和32.7%,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7%、80.7%、67.4%和34.5%。Cox回归分析显示,IPI中低危组与低危组间患者的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差异明显(HR分别为4.144和5.085),R-IPI预后差组与预后好组患者的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差异明显(HR分别为2.752和3.171),但明显弱于IPI。NCCN-IPI和GELTAMO-IPI危险分层中,均显示高危组与中高危组患者的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差异明显,但GELTAMO-IPI对于高危患者的甄别能力优于NCCN-IPI(NCCN-IPI危险分层的HR分别为2.290和2.309,GELTAMO-IPI危险分层的HR分别为3.084和2.966)。Harrell′s C-incex法分析显示,IPI、R-IPI、NCCN-IPI和GELTAM0-IPI预测DLBCL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的C-index分别为0.672、0.
冯要须苏丽萍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预后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62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化疗周期、疾病状态、不同方案和患者采集前1天外周血CD34+细胞对CD34+细胞数和CD34+细胞采集成功率的影响。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化疗>6个周期与≤6个周期患者间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1.3)×106/kg比(5.8±2.2)×106/kg;t=5.221,P<0.01],CD34+细胞采集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8%(11/16)比97.8%(45/46);χ2=8.396,P=0.004];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相比,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2.2)×106/kg比(4.5±2.8)×106/kg;t=1.302,P=0.198],但男性采集成功率高于女性[97.6%(40/41)比76.2%(16/21)],差异有统计意义(χ2=5.017,P=0.025);采集前1天外周血CD34+细胞数≥10个/μl患者采集成功率高于<10个/μl患者[97.9%(47/48)比64.3%(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68,P=0.001);而不同年龄、疾病类型、疾病状态及不同动员方案的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及采集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动员前化疗≤6个周期是干细胞采集的有利因素(b=-3.435,P<0.01)。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有效动员、采集效果与动员前接受的化疗周期数有关,化疗应尽量≤6个周期,达部分缓解及以上时尽早行干细胞动员、采集,并在动员过程中监测外周血CD34+细胞数。在外周血CD34+细胞数>10个/μl时于次日开始采集可能会获得较好的采集效果,从而提高采集成功率。
赵志强王列样刘小兰王江涛关涛张宗罗艳虹苏丽萍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共2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