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芦璐

作品数:36 被引量:261H指数:10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交通科技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血栓
  • 11篇脑梗
  • 10篇脑梗死
  • 10篇梗死
  • 9篇凝血
  • 9篇抗凝
  • 8篇血栓形成
  • 8篇血小板
  • 8篇静脉
  • 7篇深静脉
  • 7篇脑梗死患者
  • 7篇静脉血
  • 7篇静脉血栓
  • 7篇静脉血栓形成
  • 6篇深静脉血栓
  • 6篇深静脉血栓形...
  • 6篇下肢深静脉
  • 6篇下肢深静脉血...
  • 6篇下肢深静脉血...
  • 6篇下肢深静脉血...

机构

  • 33篇山东省交通医...
  • 8篇山东大学
  • 3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山东省血液中...

作者

  • 36篇芦璐
  • 7篇侯明
  • 7篇高阳
  • 4篇欧东仁
  • 3篇葛汝村
  • 3篇石艳
  • 3篇芦琳
  • 3篇张茂宏
  • 2篇胡浩然
  • 2篇朱媛媛
  • 2篇吕宝君
  • 2篇孙成桂
  • 2篇秦平
  • 1篇李丽君
  • 1篇杨健军
  • 1篇余喆
  • 1篇刘培强
  • 1篇彭军
  • 1篇李欣
  • 1篇何庆泗

传媒

  • 5篇血栓与止血学
  • 3篇中国基层医药
  • 3篇中华血液学杂...
  • 3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世界今日医学...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交通医学
  • 1篇中国厂矿医学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华炎性肠病...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06
  • 9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0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蛋白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06年
芦璐宗俊学房淑欣
关键词:LEIDEN突变活化蛋白C抵抗APCR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改变及意义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体积、及其动态变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测定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对照组为30例健康志愿者。结果:脑梗死组的PLT显著低于对照组,MPV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呈动态变化;梗死面积与PLT呈负相关,与MPV成正相关。结论: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血小板的计数及体积,对临床急性脑梗死的预防、梗死面积和病情判断有一定意义。
芦璐宗俊学吕宝君侯明
关键词:脑梗死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急性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同期住院4320例中发病率1.16%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资料,探讨其发生原因。方法:山东省血栓病防治中心1993-10/2004-12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320例,其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0例,分析其发生率,年龄及并发症,发生部位与时间及类型等临床特点及血液指标血友病因子、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凝血酶原片断1+2、纤溶酶原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等的变化。另选择同期健康查体者50例为对照组,也检测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各指标,两组进行对比。结果:所有100例被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1.16%(50/4320)。②年龄及并发症:50例中65岁以上的占60%;伴发疾病中以高血压、高血脂最常见;发热、尿潴留、应用脱水药物等是主要诱发因素。③发生部位、时间及类型:80%(40/50)发生在瘫痪侧肢体;发生在脑梗死后1周以内的8例,2~4周内发生的30例,4~8周的7例,6个月以内3例,1年以内2例;14例为中央型,36例为周围型。④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与正常人比较: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凝血酶原片断1+2水平、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均明显升高,而抗凝血酶活性、总蛋白S含量、蛋白C活性、纤溶酶原活性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0.001)。结论:随年龄增大,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逐步增高,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偏瘫肢体制动,血液呈高凝状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提示临床工作中应对高龄、长期卧床、存在高凝状态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早给予针对瘫痪肢体的功能训练,应用必要的抗凝药物,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房淑欣欧东仁芦璐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凝血酶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体液免疫机制被引量:11
2003年
芦璐侯明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血小板相关抗体
粒细胞缺乏伴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及抗菌药物应用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分析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42例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治疗要点。结果 42例患者感染部位分泌物样本中共检出46株真菌,其中占60.87%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其次为曲霉菌属占17.39%;33.33%合并ESBLs大肠埃希菌败血症,19.05%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肺炎;42.86%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一过性谷丙转氨酶升高,23.81%患者出现恶心、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经抗真菌治疗后,12例患者治愈,治愈率28.57%,11例患者为显效,显效率26.19%,13例患者死亡,病死率30.95%;治疗总有效率为54.76%。结论粒细胞缺乏伴深部真菌感染根据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临床高度怀疑真菌感染病时应给予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对常规抗真菌药物治疗不佳时使用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等新型抗真菌药物。
芦璐侯明房淑欣
关键词:深部真菌感染抗菌药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的检测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通过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LDVT)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各项指标 ,探讨高凝状态在LDVT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指导临床采用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 :以 74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 ,测定 74例LDVT患者的血小板数量 (BPC)、血小板聚集率 (PAgT)、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 (GMP - 14 0 )分子数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g)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含量 ;抗凝血酶III活性 (AT -IIIA)、蛋白C活性 (PC)、总蛋白S含量 (PS) ;纤溶酶原 (PIg)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PA -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LDVT患者的PAgT、GMP - 14 0分子数明显升高 (P <0 .0 5 ) ;PT、TT、APTT、AT -IIIA、PC、PS、PIg活性、tPA -A水平均明显降低 ;而Fg、VWF及PAI- 1含量均明显增高 ,与正常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 (均P <0 .0 0 1)。结论 :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活性异常所致的高凝状态在LDVT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临床应采用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联合指导LD VT的防治 。
芦璐房淑欣孙成桂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凝血功能抗凝功能纤溶功能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抗体的研究被引量:13
2003年
目的 探索对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AITP)诊断特异和敏感的实验方法。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 (MAIPA技术 )并加以改进 ,对比检测血小板洗脱液和血浆中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结果 AITP患者血浆游离抗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Ⅱb Ⅲa、GPⅠb Ⅸ )抗体总阳性率为 38.89%(5 4例中 2 1例 ) ,洗脱血小板表面抗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Ⅱb Ⅲa、GPⅠb Ⅸ )抗体总阳性率为 6 8.5 2 %(5 4例中 37例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校正 χ2 =19.39,P <0 .0 0 5 )。原发AITP组血浆游离及洗脱血小板表面抗血小板糖蛋白 (GPⅡb Ⅲa、GPⅠb Ⅸ )特异性抗体总阳性率与继发性AITP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ITP患者血小板数量与自身抗体滴度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MAIPA法检测血小板洗脱液中抗血小板糖蛋白抗体在AITP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高度特异性 ,且敏感性较血浆抗体检测显著提高。
芦璐侯明石艳秦平彭军朱媛媛张茂宏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直接MAIPA对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别诊断被引量:19
2005年
目的 检测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评价该方法在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改良直接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Ⅰb和GPⅠa/Ⅱa)特异性自身抗体。结果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自身抗体阳性率 ( 76. 4% )显著高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3. 6% ) (P<0. 05)。直接MAIPA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敏感性为 76. 4%,特异性为 96. 4%,阳性预测值为 97. 1% 。GPⅡb/Ⅲa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自身抗体吸光度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338,P<0. 05)。结论 直接MAIPA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对于鉴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有一定意义。
秦平侯明孙建芝芦璐石艳朱媛媛李丽珍张茂宏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异性自身抗体血小板膜糖蛋白
凝血和抗凝及纤溶功能改变在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研究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进展型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209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209例完全型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抗凝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水平。结果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比较,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缩短,抗凝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显著降低,而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血和较低的抗凝和纤溶活性。
吕涌涛芦璐葛汝村
关键词:血液凝固抗凝血酶类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D-dimer、P-selectin、ACA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复发的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血D-二聚体(D-dimer)、P-选择素(P-selectin)及抗心磷脂抗体(ACA)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复发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初发患者71例,复发患者29例,另外选择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人血D-二聚体、P-选择素及抗心磷脂抗体,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结果对照组的血D-二聚体、P-选择素和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分别为(171.2±37.3)ng/ml,(15.3±8.6)μg/L和15例;观察组血D-二聚体、P-选择素和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分别为(397.5±49.1)ng/ml,(31.5±10.9)μg/L和56例;观察组血D-二聚体、P-选择素和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再发组的血D-二聚体、P-选择素和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均明显高于初发组(P<0.05)。结论血D-二聚体、P-选择素及抗心磷脂抗体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复发有密切关系,可以作为其监测指标。
芦璐房淑欣胡浩然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P-选择素抗心磷脂抗体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