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兰兰

作品数:7 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植物
  • 5篇入侵
  • 4篇叶绿
  • 4篇叶绿素
  • 4篇入侵植物
  • 4篇三裂叶蟛蜞菊
  • 4篇蟛蜞菊
  • 3篇叶绿素荧光
  • 2篇入侵种
  • 2篇酸雨
  • 2篇侵种
  • 2篇模拟酸雨
  • 2篇光能
  • 2篇光能分配
  • 2篇高温
  • 1篇叶片
  • 1篇叶片叶绿素
  • 1篇生理
  • 1篇生理功能
  • 1篇生理生态

机构

  • 7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广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7篇宋莉英
  • 7篇孙兰兰
  • 7篇彭长连
  • 4篇李伟华
  • 2篇舒展
  • 2篇柯展鸿
  • 1篇窦新永
  • 1篇孙蓓育
  • 1篇曾伟
  • 1篇张强
  • 1篇王远智

传媒

  • 3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植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干旱和复水对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3
2009年
选取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及其本地近缘种蟛蜞菊(W.chinensis)为实验材料,比较干旱和复水后二者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对干旱的响应和生态适应性。结果发现,在自然干旱处理过程中,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与本地种蟛蜞菊相比土壤含水量下降较快,对它们叶片气孔形态的比较发现,干旱胁迫11d后三裂叶蟛蜞菊叶片气孔开度明显大于蟛蜞菊,这可能是导致其失水较快的原因之一。干旱胁迫11d后三裂叶蟛蜞菊的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降低了43.8%,而蟛蜞菊只降低了3.7%;同时,与蟛蜞菊相比,三裂叶蟛蜞菊的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也表现出较大幅度的降低,说明三裂叶蟛蜞菊对干旱胁迫较敏感;但复水后,三裂叶蟛蜞菊能够较快地恢复到正常水平,且与本地种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入侵种在遭受干旱胁迫时提高了对其过量激发能的热耗散能力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还原酶(APX)的活性,保护光合机构少受不可逆的损伤,使其在干旱胁迫解除后光合功能得以迅速恢复。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三裂叶蟛蜞菊容易受到水分条件的限制,它向干旱地区扩散的可能性较小。
宋莉英孙兰兰舒展曾伟李伟华彭长连
关键词: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
夏季高光下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叶片变红的生理功能被引量:11
2009年
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是世界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种之一,现已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广为分布,并造成危害。我们对其野外种群的观察发现,在夏季光照强烈的生境中,其叶片常常有变红的现象。本研究针对这一现象,从叶片花色素苷含量的变化入手,探讨了三裂叶蟛蜞菊叶片变色的原因及其生理功能。结果表明,红叶中的花色素苷含量显著高于绿叶(P<0.05),夏季高光照诱导的花色素苷的积累是叶片由绿色变为红色的主要原因。由于花色素苷含量较高,红叶的总抗氧化能力增强,在甲基紫精(MV)光氧化处理过程中,红叶的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和实际光量子产量分别下降了28.2%和79.1%,显著低于绿叶的下降幅度(70.9%和93.8%)。这一结果表明,三裂叶蟛蜞菊在夏季遭受强光胁迫时,叶片由绿色变为红色增强了对氧化逆境的耐受能力,而相同环境下的本地蟛蜞菊(W.chinensis)并没有叶片变红的现象,暗示这可能是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抵御和适应夏季高光的一种特殊的生理机制。
宋莉英孙兰兰舒展李伟华彭长连
关键词:花色素苷光氧化叶绿素荧光
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叶片叶绿素荧光对温度的响应被引量:6
2009年
选取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及其本地近缘种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为实验材料,以叶绿素荧光影像仪研究整株植物在零上低温(10℃)和室温(25℃)条件下,强光(1700μmol.m-2.s-1)诱导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的特性,探讨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对强光及温度的响应特性和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室温强光处理5h后三裂叶蟛蜞菊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下降幅度均显著小于本地种蟛蜞菊,而在低温强光处理5h后三裂叶蟛蜞菊的Fv/Fm、Yield、ETR降低幅度显著高于本地种蟛蜞菊.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三裂叶蟛蜞菊对室温强光适应性强,而对低温强光则较敏感.这一结果暗示外来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可能较适应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高温强光气候,而向北方地区进一步扩散有可能受到低温等环境因子的限制.
孙蓓育孙兰兰宋莉英李伟华彭长连
关键词: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强光叶绿素荧光
高温下2种不同生态型麻疯树叶片光能利用和分配特性的比较
2009年
比较了高温对来源于海南和贵州的2种不同生态型麻疯树的光能利用和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引起了2种麻疯树叶片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的降低和初始荧光(Fa)的上升,部分抑制了PSⅡ的功能.与贵州麻疯树相比,海南麻疯树在中度高温胁迫(30~40℃)时,增加了对过量激发能的热耗散能力。使其维持较高的光能转化效率.当温度升至45℃,虽然热耗散机制受到破坏,海南麻疯树仍然有7%的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而贵州麻疯树的这一比例降为0.研究的结果表明,海南麻疯树比贵州麻疯树具有更强的高温耐受能力.
宋莉英窦新永孙兰兰彭长连
关键词:高温麻疯树光能分配
模拟酸雨对3种菊科入侵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8
2013年
研究了模拟酸雨(pH值分别为2.5、4.5和5.6)对3种菊科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和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um)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度酸雨(pH值2.5)对3种入侵植物叶片均造成可见伤害,其中飞机草受害最严重,薇甘菊次之,三裂叶蟛蜞菊受害最轻。同时,3种入侵植物对酸雨胁迫表现出不同的光合响应,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飞机草和薇甘菊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有所下降,其净光合速率(Pn)受到抑制,而三裂叶蟛蜞菊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不大,其Pn值呈上升趋势。酸雨处理下,3种入侵植物的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它们受到酸雨的胁迫并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其中,经pH值2.5酸雨处理后的三裂叶蟛蜞菊叶片SOD活性增幅最大,其对酸雨胁迫的反应最为迅速。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三裂叶蟛蜞菊对酸雨胁迫的耐受性和适应性均高于飞机草和薇甘菊。在酸雨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应对其危害予以高度重视。
宋莉英柯展鸿孙兰兰彭长连
关键词:入侵植物气体交换模拟酸雨耐受性
高温对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叶片PSII功能和光能分配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以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及其近缘本地种蟛蜞菊为实验材料,比较高温对二者PSII功能和光能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三裂叶蟛蜞菊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受高温抑制的程度较轻,初始荧光(Fo)上升幅度较小。高温胁迫降低了三裂叶蟛蜞菊叶片总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JF),但它同时降低了电子流向光呼吸分配的比例(Jo/JF),相对提高了电子流向碳同化的分配(Jc/JF)。与蟛蜞菊相比,高温处理后三裂叶蟛蜞菊仍然能够将较多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以维持较高的碳同化水平。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比本地种蟛蜞菊具有更强的耐高温能力,意味着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背景下具有潜在的扩散优势。
宋莉英孙兰兰张强李伟华彭长连
关键词:高温三裂叶蟛蜞菊叶绿素荧光光能分配
模拟酸雨对3种本地草本植物的胁迫效应被引量:1
2014年
研究了不同pH(2.5,4.5,5.6)的模拟酸雨对3种本地草本植物—华泽兰(Eupatorium chinense Linn.)、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Lour.)Merr.]和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Osbeck.)Merr.]的光合生理生态的胁迫效应.结果表明,重度酸雨(pH 2.5)对3种草本植物均造成伤害,其中华泽兰和鸡矢藤叶片受害明显,受害叶面积约5%~10%左右,而蟛蜞菊叶片受害最轻,受害叶面积<5%.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华泽兰叶片叶绿素(Chl)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逐渐降低;鸡矢藤Chl没有显著性变化,但其Pn受到抑制;蟛蜞菊Chl和Pn则呈上升的趋势.酸雨胁迫下,3种草本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研究结果表明,华泽兰和鸡矢藤受酸雨胁迫的影响较蟛蜞菊更大,蟛蜞菊是一种抗酸雨胁迫较强的本地草本植物.
柯展鸿王远智宋莉英孙兰兰彭长连
关键词:草本植物模拟酸雨光合生理生态胁迫效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