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兰芝

作品数:46 被引量:959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天文地球
  • 5篇农业科学
  • 3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8篇冻土
  • 11篇气候
  • 11篇青藏高原
  • 10篇青藏
  • 9篇多年冻土
  • 6篇冻土退化
  • 6篇气候特征
  • 5篇感热
  • 4篇地面感热
  • 4篇气温
  • 4篇热通量
  • 3篇地温
  • 3篇植被
  • 3篇中俄
  • 3篇气候变暖
  • 3篇黄河源区
  • 3篇活动层
  • 3篇感热通量
  • 3篇变暖
  • 2篇地表

机构

  • 4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哈尔滨学院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石油
  • 1篇白银市水电勘...
  • 1篇学研究院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46篇吕兰芝
  • 25篇金会军
  • 18篇何瑞霞
  • 17篇季国良
  • 14篇王绍令
  • 11篇于少鹏
  • 11篇常晓丽
  • 8篇李栋梁
  • 8篇杨思忠
  • 7篇罗栋梁
  • 5篇孙广友
  • 4篇郭东信
  • 4篇李韧
  • 4篇钟海玲
  • 4篇魏丽
  • 3篇邹基玲
  • 2篇张建明
  • 2篇江灏
  • 2篇陈友昌
  • 2篇杨文

传媒

  • 16篇冰川冻土
  • 9篇高原气象
  • 3篇太阳能学报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干旱气象
  • 1篇首届气象仪器...
  • 1篇2010中国...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6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2篇1997
  • 2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3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北北部冻土退化与寒区生态环境变化被引量:42
2009年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中高纬度欧亚大陆东缘,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是欧亚大陆高纬冻土区向南最突出的部位,属于高纬山地冻土.东北多年冻土区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受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影响最显著的冻土区之一.过去40 a来该区冻土显著退化,主要表现在:1)冻土南界及不连续多年冻土各分区边界北移而导致总面积减小、空间分布破碎化;2)活动层加深,融区扩大,局地冻土岛消失;3)冻土温度升高、厚度减薄、热稳定性降低等.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寒区生态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具体表现为以兴安落叶松占绝对优势的天然林带锐减,整个北方森林带北移,沼泽湿地面积减小等,寒区生态系统和环境已出现恶性循环.关注、研究、整治和管护寒区环境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
何瑞霞金会军吕兰芝于少鹏常晓丽杨思忠王绍令孙广友
关键词:冻土退化
黑河地区绿州和沙漠地面辐射收支的若干特征被引量:38
2003年
利用HEIFE中在绿州和沙漠两个测站所取得的资料,分析了两种不同下垫面辐射收支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州区地表反射率明显小于沙漠区,季节变化明显;地面向上长波辐射绿州小于沙漠,地面有效辐射绿州小于沙漠,且季节变化明显;地表净辐射绿州大于沙漠,其能量以潜热为主输入大气;干旱地区的绿州光合有效辐射年总量大于河北、山东等地,光合有效辐射资源极为丰富。
季国良马晓燕邹基玲吕兰芝
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东北冻土变化
<正>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是高纬度型欧亚大陆多年冻土区最南的突出部位.自末次冰期极盛期以来,冻土总体上处于退缩趋势。近百年来气候显著变暖。近30~40年经济发展日益增强,人为活动逐步加剧。在气温持续转暖和人为因素叠加的强烈...
金会军王绍令吕兰芝
关键词:多年冻土影响因素
文献传递
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古冻土及古环境考察研究新进展被引量:1
2009年
中国北方地区保留了晚更新世以来大量的冰缘遗迹.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在寒区和干旱区分别出现冰缘地貌、正逆向沙化等问题,综合不同区域的地质遗迹,从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可进一步分析气候环境变化问题.2008年5-7月调查中,在鄂尔多斯和大同地区分别发现了新的砂楔和土楔;在大兴安岭生态定位研究站设立了8个钻孔和2套自动气象站,开启了冻土、湿地、积雪研究以及现代陆面过程对下伏冻土影响的研究;在黄岗梁地区新发现了一个冻融褶皱;调查了松嫩沙地古沙丘及古土壤活动与冻土进退的关系;发现小兴安岭地区冻土退化显著,岛状冻土散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三江平原西部农业开发强烈改变了地表覆盖,冻土温度升高显著,冻土上限下降明显,甚至厚度较薄的冻土消失.后期工作希望通过综合、集成分析以上结果,探讨我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全新世的冻土南界及环境变迁.
杨思忠金会军郭东信吕兰芝常晓丽何瑞霞于少鹏孙广友张秋良周梅
关键词:冰缘地貌古土壤
青藏高原中、东部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双重影响(Ⅰ):植被和雪盖被引量:52
2008年
青藏高原冻土区地温既受海拔、纬度和经度(干燥度)区域地带性规律控制,同时它又受植被、雪盖、砂层、水被和地质构造等局地因素的显著影响。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不同域值条件下,它可增高或降低地温。地温随植被覆盖度减小而逐渐增高,但覆盖度减到0~20%时,地温反而降低。在青藏高原东部、南部和腹部的高山区,冷季降雪多,很多地段为稳定积雪区,雪盖厚,持续时间长,对浅层地温起保温作用;而高原腹部的高平原、河谷和盆地冷季降雪较少,雪盖薄,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保温作用微弱。当雪盖厚度超过20cm以后,保温作用即开始增强;在暖季因积雪存在时间短,雪盖薄,短期内对浅层地温起冷却作用。总之,每种局地因素迫使地温向相反方向转化阶段是一个区间值,为渐变过程。随时空尺度变化,局地因素的影响变化很大。有些地段,几种局地因素共同作用,加上活动构造和地形、地貌等的影响,使地温的时空分布和局地因素对其影响或控制变得错综复杂。因此,研究和预测地温特征和变化趋势,需要在监测植被和积雪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参数选择、验证和优化。
金会军孙立平王绍令何瑞霞吕兰芝于少鹏
关键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温植被雪盖
青藏高原中、东部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双重影响(Ⅱ):砂层和水被被引量:20
2008年
青藏高原冻土区地温既受海拔、纬度和经度(干燥度)区域地带性规律控制,同时它又受植被、雪盖、砂层、水被和地质构造等局地因素的显著影响。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不同域值条件下,它可增高或降低地温。沙丘下和较厚(〉10~20cm)砂层覆盖下的地温较邻近天然无砂层地段高;而薄(〈10~20cm)砂层覆盖下的地温反而比天然无砂地段有降低的趋势。在同一地貌单元内,沼泽湿地处地温最低,有利于多年冻土形成和保存;淡水湖塘和河流均能升高地温,加大融化深度,不同程度地形成融区。但是,盐湖由于其热传导水层结构,有助于形成和保护湿寒土。总之,每种局地因素迫使地温向相反方向转化阶段是一个区间值,为渐变过程。随时空尺度变化,局地因素的影响变化很大。有些地段,几种局地因素共同作用,加上活动构造和地形地貌等的影响,使地温的时空分布和局地因素对其影响或控制变得错综复杂。因此,研究和预测地温特征和变化趋势,需要在监测砂层和水被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参数选择、验证和优化。
吕兰芝金会军王绍令薛娴何瑞霞于少鹏
关键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温砂层地表水体
青藏高原的长波辐射特征被引量:53
1995年
利用在藏北高原五道梁所取得的1993年9月—1994年8月地面向上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观测资料,结合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热源考察期间在4个测点所取得的长波辐射观测资料和1979年5—8月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期间的辐射观测资料以及HEIFE辐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高原地区地面向上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的特征。结果表明:高原地区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小,造成地面有效辐射比平原地区大;高原西部地面有效辐射的年变化为夏季大冬季小,东部为冬季大夏季小,而北部则是春、秋季大,冬、夏季小;
季国良江灏吕兰芝
关键词:青藏高原
敦煌地区晴空散射辐射影响因子的统计特征被引量:9
2004年
利用敦煌地区1981—1983年全年及1984年与1985年1~2月的日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敦煌地区晴空下散射辐射与太阳高度角、大气柱气溶胶垂直光学厚度等影响因子的关系,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相应的函数关系式。拟合结果表明:晴空下散射辐射与太阳高度角符合幂函数关系;晴空下散射辐射随大气柱气溶胶光学厚度线性增长。
李韧季国良杨文吕兰芝周晓平
关键词:散射辐射统计特征
藏北高原地面加热场的季节变化被引量:45
1997年
利用五道梁1993年9月~1995年8月的辐射收支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面加热场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秋季地面加热场强度有明显的急增和骤减过程,正是加热场的这种突变引起了季节的明显转换;冬季地面积雪多的年份,地面加热场强度较弱,第二年夏季加热场强度则较强;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强、冬季弱;冬季地面积雪时间较长时,由于地表反射率增大,地中释放的土壤热通量较无雪时减少。
季国良邹基玲吕兰芝
关键词:藏北高原加热场地面热源
格尔木太阳辐射与气温的多年变化被引量:24
1997年
利用格尔木1956~1994年的气温和太阳总辐射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太阳总辐射和气温的多年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30多年中该地区太阳总辐射没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60年代为低值,70年代迅速上升,比东部平原地区提前,且呈现“冬暧夏凉”的变化趋势;70年代至90年代年平均气温与太阳总辐射呈现滞后一年的正相关;夏季气温与同期太阳总辐射有很好的正相关。
季国良吕兰芝
关键词:太阳辐射气温变化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