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牛健植

作品数:123 被引量:1,135H指数:16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期刊文章
  • 48篇专利
  • 7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6篇农业科学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经济管理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1篇土壤
  • 21篇降雨
  • 14篇优先流
  • 11篇枯落物
  • 10篇水分
  • 10篇护林
  • 8篇植被
  • 8篇土壤水
  • 8篇防护林
  • 7篇生态系统
  • 7篇大孔隙
  • 6篇导水率
  • 6篇树种
  • 6篇林分
  • 6篇枯落物层
  • 5篇水源涵养
  • 5篇土壤孔隙
  • 5篇土壤水分
  • 5篇坡面
  • 5篇下渗

机构

  • 121篇北京林业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国家林业局
  • 2篇宁夏大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AM大学
  • 1篇千叶大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江西省水土保...
  • 1篇中煤科工集团...
  • 1篇上海勘察设计...

作者

  • 122篇牛健植
  • 70篇余新晓
  • 26篇谢宝元
  • 26篇陈丽华
  • 19篇武晓丽
  • 19篇贾国栋
  • 18篇樊登星
  • 18篇赵玉丽
  • 17篇张英虎
  • 16篇韩旖旎
  • 15篇张振明
  • 13篇李想
  • 11篇信忠保
  • 9篇李轶涛
  • 9篇杜晓晴
  • 9篇吴海龙
  • 9篇李娇
  • 8篇张学霞
  • 8篇高甲荣
  • 7篇伦小秀

传媒

  • 14篇北京林业大学...
  • 1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1篇中国水土保持...
  • 5篇生态学报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湖南农业科学
  • 2篇中国林业教育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水资源与水工...
  • 1篇北京农业(下...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8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6
  • 11篇2015
  • 5篇2014
  • 16篇2013
  • 6篇2012
  • 10篇2011
  • 3篇2010
  • 9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1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测量灌木降雨截留量的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测量灌木降雨截留量的装置和方法,该测量灌木降雨截留量的装置包括第一薄壁桶、第二薄壁桶和上下开口的漏斗,以及用于固定支撑所述测量灌木降雨截留量的装置的支撑架;所述第一薄壁桶的下端口与所述漏斗的上开口密封连接;...
余新晓贾国栋杨芝歌樊登星牛健植张振明张学霞
文献传递
山地灾害危险区调查与分类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山地灾害危险区调查与分类方法,包括对山地灾害流域泥沙平衡、山地灾害流域滑坡危险性、对山地灾害分类进行调查,并将山地灾害分为冲击力强的泥石流山地灾害、泥石流山地灾害、高含沙山洪山地灾害、一般山洪山地灾害4个...
余新晓陈丽华谢宝元高甲荣牛丽丽牛健植
文献传递
贡嘎山暗针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开展优先流研究是土壤水运动机理研究由均质走向非均质领域的标志,可以有效解释早期水文学研究所困扰的不符合达西定律及对流--弥散方程等重大问题,但它在常规手段下难以获取。该文利用自制实验仪器,在研究区域开展室内土柱实验,系统分析研究区域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及优先流运移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4个演替阶段的土壤水分运动的壤中流过程主要表现为优先流,而土壤中的基质部分,则表现为不动区域。一旦优先流路径形成,土壤将不再阻拦水入渗,导致随后的降雨入渗穿过前面已经湿润并存在的优先流路径。优先流路径是研究区域水分在土壤中运移的主要途径,只要降雨雨强不停止,水将始终沿着优先流路径向下运移。运用综合染色示踪及影像分析技术对土柱出流液的流量、流速及通量数值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出研究区域的土壤优先流具有环绕特征和非平衡特征。
牛健植余新晓张志强
关键词:暗针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运移优先流水分含量
一种单株小乔木冠层截留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株小乔木冠层截留测量装置,包括有:栽有小乔木的花盆(1)、台秤(2)及防雨罩(3);所述栽有小乔木的花盆(1)置于所述台秤(2)上,所述台秤(2)和花盆(1)的周围设有所述防雨罩(3);本实用新型能准...
牛健植赵玉丽谢宝元余新晓李想武晓丽张英虎韩旖旎
文献传递
黄土高原典型树种幼树冠层对降雨雨滴特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为探索林冠层对降雨雨滴特性的影响,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和色斑法,测得了栽植于土槽中的黄土高原典型树种侧柏、油松、元宝枫的4年生幼树树冠下降雨雨谱,并与林外降雨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与直径几乎都集中于1~3 mm的林外雨滴相比,树冠下的雨滴直径分布几乎不受林外降雨强度的影响,细小雨滴个数占绝大多数,直径1 mm以下的雨滴约占全体的40%左右;直径3 mm以上的雨滴约占全体的3%左右,所测到的最大雨滴直径为6.4 mm。②与裸地降雨相比,林冠下降雨的雨滴体积累计曲线明显分为两段,即林冠使得冠下降雨的大雨滴和小雨滴数量增多,而中等大小的雨滴数量变少。③3个树种林冠下降雨的体积累计分布曲线与雨强没有明显的函数关系,把其雨滴样不分雨强加以统计,得出不同树种各自的雨滴体积累计分布曲线。用Best模型拟合,得油松a=3.444,n=1.966,R2=0.982;侧柏a=4.038,n=2.164,R2=0.979;元宝枫a=3.881,n=1.885,R2=0.961。
张颖谢宝元余新晓牛健植李维岳永杰
关键词:林冠截留林冠层
道路绿化带内大气PM_(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被引量:21
2015年
为了研究道路绿化带对大气PM2.5质量浓度变化的影响,在靠近五环路的北京市东升公园观测不同林带内PM2.5颗粒物的浓度变化,分析林带内外的PM2.5浓度变化特征以及植被结构配置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PM2.5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基本一致,有明显的起伏,峰值出现在早上8:00和下午18:00,谷值出现在下午16:00左右;林内PM2.5浓度相比道路降低了10.49%,相较于纯林,混交林对PM2.5的阻滞作用更好。气象条件是影响PM2.5浓度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范围内,PM2.5质量浓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下降,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增大。林带宽度对PM2.5的阻滞作用比较复杂,在0~20m林带宽度内,PM2.5浓度呈现上升趋势,在20~50m处,PM2.5浓度呈现下降趋势,50m外趋于稳定。单位面积三维绿量与PM2.5浓度呈负相关关系。
陈上杰牛健植韩旖旎李娇
关键词:细颗粒物气象条件三维绿量
基于GIS的罗玉沟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降雨侵蚀力是建立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及RUSLE的6个最基本因子之一,它反映了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罗玉沟流域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的典型小流域,此区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采用章文波修正的Richardson日降雨侵蚀力模型,处理该流域15年日降雨资料,估算降雨侵蚀力。通过分析得出:(1)该流域年均降雨侵蚀力为1 308.4 MJ.mm/(hm.2h.a),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分布集中于6、7、8三个月,合计占全年降雨侵蚀力的65.55%,其中降雨侵蚀力最大月份发生在8月;(2)降雨侵蚀力在空间分布上由流域的西北至东南呈递减的趋势,这和流域的降雨量的分布规律呈现一致性,这就要求水土保持措施在空间布置上要有侧重性;(3)该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应该注重植物在6、7、8三个月的覆盖度及根系固土能力,以及尽量避免在这三个月内进行工程施工,以免扰动土壤,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张由松肖自幸牛健植朱蔚利李想武晓丽赵玉丽潘振泰
关键词:黄土高原降雨侵蚀力
优先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被引量:72
2006年
优先流是一种常见的土壤水分运动形式,它是土壤水运动机理研究由均质走向非均质领域的标志,但最初却没有真正的定义。综合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土壤优先流定义、优先流多种表现形式及其重要特征,系统阐述了优先流的静态(内在)和动态(外在)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的基础理论以及实验研究技术,指出开展优先流研究可以有效及充分地解释早期水文学研究所困扰的不符合达西定律及对流-弥散方程等重大问题,但由于优先流运动过程具有非平衡性及区域特点,其自身类型较多,开展优先流研究同时加大了水文过程研究的难度及深度,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到目前为止,对于优先流运动机理尚未明确;开展优先流研究判定标准多样,但缺乏系统成形的判定标准;由于土壤本身就是异质性系统,对优先流研究需综合考虑尺度效应;虽然已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开展优先流研究,但缺少已获得国际标准认证的适用于具有快速环绕特性的优先流研究需要的现代仪器设备。同时还探讨了优先流研究的发展趋势。
牛健植余新晓张志强
关键词:优先流影响因素
室内模拟分析8种常绿景观植被对PM_(10)、PM_(2.5)的阻滞作用被引量:6
2015年
为了研究静风、恒温恒湿条件下常绿景观植被对空气中PM_(10)、PM_(2.5)的阻滞作用,在全封闭的1m3室内模拟箱内放入植被,设置对照并监测其中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分析静风条件下8种常绿植被对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附着作用差异性和常绿景观植被的空气净化率。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常绿景观植被对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阻滞能力存在差异性,8种植被中叶表面附着PM_(10)、PM_(2.5)密度最大的是雪松,分别为0.813μg/cm2和0.689μg/cm2,最小的是大叶黄杨,分别为0.327μg/cm2和0.214μg/cm2。8种常绿景观植被附着PM_(10)、PM_(2.5)能力大小为乔木>灌木,具体为松>杉>柏>青扦>黄杨。8种植被在静风条件下1m3空间中对PM_(10)、PM_(2.5)的阻滞作用存在时间极限,对PM_(10)阻滞作用的时间极限为7~12h,差异性较大,其中时间最短的是雪松和白皮松,最长的是大叶黄杨;对PM_(2.5)阻滞作用的时间极限为12~14h左右,植被间差异性不明显。8种植被对PM_(10)、PM_(2.5)的净化率范围从3%~15%不等,存在较大差异,其规律与植被附着颗粒物能力规律相似。
包鹏威牛健植陈上杰
关键词: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净化率
辽东山区冰缘地貌大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2023年
【目的】为明确辽东山区冰缘地貌土壤大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与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之间的响应关系,探究林地大孔隙分布规律及土壤稳定性和土壤抗侵蚀能力。【方法】选择辽东老秃顶子保护区的典型落叶阔叶林、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林地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土柱水分穿透试验和Poiseulle方程计算大孔隙数量、半径等指标,通过湿筛法测定团聚体组成和土壤稳定性等指标。【结果】(1)不同林地类型大孔隙分布特征差异明显,与针叶林相比,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大孔隙半径范围大,数量多。且针阔混交林土壤孔隙结构随土壤深度变化稳定;(2)林地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整体分布在0.016~0.043之间,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随土壤深度的增加,K值逐渐增加,土壤抗侵蚀能力下降;(3)相关分析显示,0.3~1.9 mm径级范围内的大孔隙数量与团聚体水稳性极显著正相关(P<0.01);(4)通径分析显示,0.3~1.9 mm(特别是0.7~1.1 mm)径级范围内的孔隙数量越多,土壤抗侵蚀能力越强;大孔隙径级>1.9 mm后,单位面积大孔隙数量越多,半径越大,土壤抗侵蚀能力越差。【结论】土壤大孔隙分布特征与土壤稳定性和可蚀性关系密切,孔隙尺度上,0.3~1.9 mm径级范围内,大孔隙数量与土壤稳定性和抗蚀能力呈正相关;径级>1.9 mm后,单位面积大孔隙数量及半径的增加降低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针阔混交林土壤大孔隙结构稳定性更高,可为辽东地区冰缘地貌区林分管理和土壤抗侵蚀能力评价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
吴昊阳牛健植王迪邱啟璜杨涛杨书鉴
关键词:土壤大孔隙结构特征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可蚀性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