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闽京

作品数:60 被引量:302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湖南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湖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8篇心电
  • 29篇电图
  • 29篇心电图
  • 23篇儿童
  • 14篇晕厥
  • 13篇血管
  • 13篇血管迷走性
  • 13篇血管迷走性晕...
  • 13篇迷走
  • 13篇间期
  • 12篇离散度
  • 12篇P波
  • 11篇描记
  • 11篇描记术
  • 11篇QT间期
  • 10篇心电描记
  • 10篇心电描记术
  • 10篇心肌
  • 10篇年龄
  • 9篇直立倾斜试验

机构

  • 39篇中南大学湘雅...
  • 21篇湖南医科大学
  • 4篇湖南省儿童医...
  • 2篇湖南省中医药...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顺德桂洲医院

作者

  • 60篇曹闽京
  • 58篇王成
  • 49篇谢振武
  • 46篇李茗香
  • 33篇林萍
  • 16篇毛定安
  • 15篇李敏能
  • 15篇林萍
  • 12篇许毅
  • 11篇薛小红
  • 10篇郑慧芬
  • 10篇李雯
  • 9篇刘晓燕
  • 6篇吴礼嘉
  • 6篇丁异熠
  • 5篇何芝香
  • 5篇罗海燕
  • 4篇文川
  • 4篇胡春艳
  • 3篇李书芬

传媒

  • 14篇中国急救医学
  • 6篇心电学杂志
  • 5篇中华心血管病...
  • 5篇临床心电学杂...
  • 4篇中国实用儿科...
  • 3篇实用儿科临床...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国当代儿科...
  • 2篇临床儿科杂志
  • 2篇中国危重病急...
  • 2篇实用心脑肺血...
  • 2篇心功能杂志
  • 2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江苏实用心电...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湖南医科大学...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湖南医学
  • 1篇实用心电学杂...
  • 1篇综合临床医学

年份

  • 3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7篇2004
  • 5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 6篇1999
  • 1篇1998
  • 3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 2篇1993
  • 1篇1992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围产新生儿心电图在时龄和性别方面的差异被引量:4
1996年
560名从出生~144h新生儿心电图分析表明,在围产期有明显的时龄和性别差异。心电图随时龄变化可估测出生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的生理变化规律和影响性别的内分泌差异。
谢振武李茗香毛定安王成李敏能曹闽京林萍李素华陈桂华
关键词:围产新生儿心电图性别
不同年龄和性别健康人群心电图T波振幅调查被引量:5
1999年
心电图T波是临床心电图最重要的诊断指标之一。其振幅的改变可决定对疾病性质的诊断,如慢性心肌供血不足使T波振幅低平或倒置,急性冠脉梗塞的超早期和穿壁性心肌缺血,T波振幅可异常增高。T波振幅受年龄、性别和种族影响,故应建立国人正常心电图T波标准。健康人群...
谢振武王成李敏能李茗香曹闽京林萍毛定安
关键词:心电图T波振幅年龄性别
不同年龄和性别健康人的心电图QRS波被引量:2
2000年
谢振武王成李茗香李敏能曹闽京林萍毛定安邓长柏
关键词:心电图QRS波年龄性别
直立倾斜试验导致暂时性失语1例被引量:4
2011年
直立倾斜试验(HUTT)广泛应用于鉴别儿童不明原因晕厥,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准金标准”。HUTT再现晕厥发作存在一定风险,能诱发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本文报道HUTT时引起的儿童暂时性失语1例:
林萍曹闽京王硕王成
关键词:直立倾斜试验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QT间期离散度和P波离散度变化
2004年
目的 探讨用预测可能发生心律失常的心电学指标QT间期离散度 (QTd)和P波离散度 (Pd)来研究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MCLS)患儿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性。方法 MCLS患儿 6 2例 (13例伴有冠脉扩张 ) ,随机匹配 79例健康儿童为对照。采用广东中山SR - 10 0 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 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 (12ECG) ,选择波形清晰的 3个心动周期 ,在人工干预下自动测量窦性节律时心率 (HR)、QTmax、QTmin、Pmax、Pmin ,计算QTd及Pd ,连测 3次后取其平均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MCLS组急性期心率增快 (P <0 0 1) ,QTmax、QTmin缩短 ,QTd增大 ,Pmax增加 ,Pmin缩短 ,Pd增大 ;恢复期QTd、Pmax、Pd延长 ,其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伴有冠脉扩张与不伴有冠脉扩张的MCLS患儿之间QTmax、QTmin、QTd、Pmax、Pmin、Pd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MCLS能引起QTd及Pd增加 ,有可能发生严重心律失常 。
王成谢振武刘晓艳李书芬曹闽京李茗香李雯秦云
关键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QT间期离散度P波离散度心律失常
小儿预激综合征P波离散度及QT间期离散度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探讨小儿预激综合征P波离散度 (Pd)及QT间期离散度 (QTd)变化。方法  2 42~ 1 6(9 70± 3 0 0 )岁预激综合征患儿 (研究组 )及匹配健康儿童 (对照组 )各 32例 ,用广东中山SR - 1 0 0 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采集 1 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数据并录入软盘 ,计算机回放并程序放大波形 2~ 4倍检测 ,增益 2 0~ 40mm/mV ,纸速 50~ 1 0 0mm/s。选择波形清晰的3个心动周期 ,在人工干预下自动测量窦性节律下心室率 (HR)、Pd 与QTd,分别按Bazett公式校正心率后得Pcmax、Pcmin与QTcmax、QTcmin,计算Pd=Pmax-Pmin,Pcd=Pcmax-Pcmin,QTd=QTmax-QTmin,QTcd=QTcmax-QTcmin。微机数理统计。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研究组Pmax、Pmin、Pd 与Pcmax、Pcmin、Pcd延长不明显 (P >0 0 5) ,而QTmax、QTmin、QTd 与QTcmax、QTcmin、QTcd则明显延长 (P <0 0 1 )。结论 小儿预激综合征发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除了由旁道和房室结组成的房室折返环参与外 ,还可能与心室肌激动顺序有关 。
王成谢振武曹闽京李茗香许毅林萍李小明
关键词:小儿预激综合征P波离散度QT间期离散度
β受体功能亢进症儿童立位与卧位同步12导联心电图T波及ST段变化的意义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β受体功能亢进症儿童立位与卧位同步12导联心电图(12 ECG)T波及ST段变化的意义。方法β受体功能亢进症儿童(研究组)53例。男13例,女40例;年龄3.5~18.0(8.77±2.99)岁。广东中山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卧位及立位12 ECG。匹配健康儿童40例为健康对照组。计算立位与卧位心率差及T波、ST段振幅及形态变化。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研究组发病年龄高峰为7~11岁。男女比例约为1:3。2.研究组立位较卧位心率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7.96±10.16)次/minvs(9.67±6.97)次/min P〈0.01]。3.T波形态:研究组立位与卧位比较,T波振幅降低主要在Ⅱ、V3、V4、V5、V6导联,T波倒置主要在Ⅲ、aVF导联,T波倒置且振幅增加主要在Ⅲ、V1、V2导联,卧位时T波倒置变为立位时T波直立出现在V1、V2导联。4.T波振幅:研究组立位较卧位T波振幅下降幅度在V1导联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V2导联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P〈0.01)。5.ST段振幅:立位较卧位变化在研究组及健康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儿童β受体功能亢进症发病年龄高峰在学龄期,尤以女性多见,心率明显增加,立位和卧位心电图T波形态和振幅变化明显。
薛小红王成曹闽京林萍李茗香丁异熠刘晓燕胡春艳Praveen Kumar
关键词:Β受体功能亢进症儿童
不同年龄健康人群心率分析被引量:4
1997年
对4023例从出生至79岁的不同年龄正常人群心率进行了分析。以年龄分组的最少组数,定出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心率范围。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在成人方面,以往规定正常心率60~100次/min,两边数据都偏高。正常成人心率最好规定在55-90次/min或55~95次/min,这样可避免将正常心率误诊为窦性心动过缓或将窦性心动过速误作正常心率。在儿童和成人中,女性心率>男性,一般相差约为2~7次/min。
谢振武曹闽京李茗香毛定安王成李敏能林萍
关键词:正常心率婴儿成人心电图
心电图估测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跨瓣压
1996年
术前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患儿33例,心电图显示P、QRS、T波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其时限与振幅随跨瓣压增大而递增。心电图对估测肺动脉瓣狭窄血流动力学变化具有良好参考价值。
王成谢振武毛定安曹闽京李茗香
关键词:肺动脉瓣狭窄心电图血流动力学儿童
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在直立倾斜试验中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P波ST段及T波的动态变化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UTT)中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深化儿童VVS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06—10—2007—10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UPS)儿童96例,根据HUTT结果将研究组分为HUTT阳性组和HUTT阴性组。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儿童28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均行HuTr检查,HUTT过程中同时行12导联心电图(12ECG)动态监测。结果①57例HuTT阳性儿童中,13例表现为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阳性,平均反应时间(24.62±5.94)min;44例表现为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阳性,平均反应时间(5.27±1.89)min。②SNHUT阶段1min时HUTT阳性组Ⅲ、aVL、aVF导联P波振幅较HuTr阴性组显著升高(P〈0.05),其余时间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在HUTT中某些导联T波及ST段振幅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主要表现在V3、V4、V5及V6导联;HUTT阳性组在HuTT中某些导联T波、ST段振幅较HUTT阴性组显著降低(P〈0.05),主要表现在Ⅱ、Ⅲ、aVR、aVL及aVF导联,多发生在HUTT阳性发作平均时间点。④HUTT阳性组晕厥发作时较基础平卧位时P波时间、QRS时间、QT间期显著缩短(P〈0.05,P〈0.01);与倾斜开始比较,P波时间显著缩短(P〈0.05);与倾斜5min时比较,各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与试验结束电动倾斜床刚平放时比较,QT间期显著缩短(P〈0.01),而QTC间期显著延长(P〈0.05)。结论VVS儿童存在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改变,12ECGT波及ST段振幅变化较P波振幅变化更敏感。
薛小红王成林萍曹闽京李茗香丁异熠刘晓燕谢振武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直立倾斜试验T波ST段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