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炎

作品数:81 被引量:307H指数:9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65篇医药卫生
  • 8篇文化科学
  • 4篇生物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8篇细胞
  • 30篇血管
  • 25篇平滑肌
  • 23篇平滑肌细胞
  • 23篇肌细胞
  • 19篇切应力
  • 15篇血管平滑肌
  • 15篇内皮
  • 14篇血管平滑肌细...
  • 13篇动脉
  • 13篇内皮细胞
  • 9篇蛋白
  • 9篇低切应力
  • 8篇窦房
  • 8篇窦房结
  • 8篇解剖学
  • 7篇基因
  • 6篇形态学
  • 6篇血管重建
  • 6篇细胞联合培养

机构

  • 77篇第二军医大学
  • 26篇上海交通大学
  • 8篇上海体育学院
  • 8篇西安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皖南医学院

作者

  • 81篇张炎
  • 43篇姜宗来
  • 31篇李玉泉
  • 20篇杨向群
  • 19篇刘波
  • 19篇张传森
  • 13篇丛兴忠
  • 9篇王栋
  • 8篇潘珊珊
  • 8篇凌凤东
  • 8篇陆爱云
  • 7篇张秀花
  • 7篇刘艳春
  • 7篇刘太华
  • 6篇严志强
  • 6篇陈双红
  • 5篇纪荣明
  • 4篇许家军
  • 4篇王溪涛
  • 3篇刘芳

传媒

  • 13篇解剖学报
  • 9篇第二军医大学...
  • 6篇医用生物力学
  • 6篇解剖学杂志
  • 5篇生物医学工程...
  • 4篇中国组织化学...
  • 4篇第七届全国生...
  • 3篇体育科学
  • 3篇解剖科学进展
  • 2篇中国运动医学...
  • 2篇上海体育学院...
  • 2篇生物物理学报
  • 2篇中国高等医学...
  • 2篇中国科教创新...
  • 1篇国外医学(生...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解剖学研究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年份

  • 1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6
  • 5篇2005
  • 11篇2004
  • 12篇2003
  • 8篇2002
  • 2篇2001
  • 11篇2000
  • 7篇1999
  • 4篇1998
  • 1篇1994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切应力兔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的表达
<正> 为探讨低切应力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观察了低切应力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本文采用雄性新西兰白兔(体重2.5-3.0kg,n=54),左颈外动脉结扎,术后分别普通饲料、高脂饲料喂养,建立...
王溪涛张炎姜宗来
文献传递
应力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整合素β3、桩蛋白和纽蛋白的变化
研究压力对大鼠颈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整合素β、桩蛋白和纽蛋白的分布与表达的影响,探讨它们在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机械应力信号转导中的作用。不同压力(160mmHg和80mmHg)灌流大鼠颈总动脉30min,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观...
张炎杨向群严志强姜宗来
文献传递
低切应力对体外培养动脉的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0
2002年
目的 研究切应力对完整血管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应用一种新的血管体外应力培养系统 ,控制定常流和压力 1 0 0mmHg,在低切应力条件下体外培养猪颈总动脉 1、4、7d采用BrdU免疫组织化学、TUNEL法、Hoechst 3 3 2 5 8荧光染色、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 低切应力作用下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而凋亡率则先上升后下降 ,其中凋亡率在低切应力作用 1d时达到高峰。结论 在低切应力条件下血管发生重建 ,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增殖的同时还存在凋亡 。
刘艳春姜宗来刘波张峰张炎李玉泉
关键词:切应力器官培养血管重建平滑肌细胞
与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和生长增殖被引量:9
2000年
目的 探讨平滑肌细胞对内皮细胞形态和增殖的影响 ,为内皮细胞种植的组织工程学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模拟血管壁的内层结构及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间的相互影响途径 ,建立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的模型 ,应用形态学、细胞计数对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增殖进行研究。 结果 联合培养的新内皮细胞呈伸长性生长 ,沿细胞长轴排列的微丝增多 ,增殖受抑制。 结论 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的新模型是目前研究这两种细胞间相互影响的最佳方式。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的形态结构更接近于在体生理状态 。
姜宗来陈双红张炎张传森李玉泉丛兴忠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形态学
力竭运动对大鼠心房肌心钠素致密颗粒的影响被引量:8
2000年
对力竭大鼠心房肌细胞的心纳素电子致密颗粒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心纳素电子致密颗粒在有训练游泳力竭级大鼠左、右心房肌细胞大量增加,而无训练游泳力竭组的大鼠,仅右心房肌细胞有少量心钠素颗粒。两力竭组大鼠的心房肌超微结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是无训练游泳力竭组大鼠的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更严重。
潘珊珊张炎陆爱云
关键词:力竭运动游泳心房肌
组织工程血管构建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3年
构建组织工程血管是解决临床血管移植物短缺的最好方法。本文概述了组织工程血管的研究简史 ,组织工程血管构建方法。重点讨论了非降解材料和降解材料为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血管及全生物化组织工程血管的构建方法和优缺点 ,并初步讨论了组织工程血管构建的力学问题。
刘太华张炎姜宗来
关键词:血管构建
SD乳鼠窦房结细胞原代分散培养的光电镜研究被引量:6
1999年
目的探索体外窦房结细胞原代纯化培养方法,观察培养的窦房结细胞生长状况及光电镜形态学特征。方法(1)用差速贴壁和Brdu处理作细胞培养;(2)观察和记录各类型培养细胞的生长状况;(3)HE染色和Heidenhain苏木素染色;(4)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在培养的窦房结细胞中,至少有3种自发性收缩细胞及少量的星状和不规则细胞。收缩性细胞中,最多的是多边形细胞,其次是梭形,最少的是三角形细胞,且多边形细胞收缩频率最低(75.27±1.73/minx±s),细胞染色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多边形细胞的细胞器相似于原位窦房结组织中的起搏(P)细胞,梭形细胞相似于移行(T)细胞,P细胞核旁较易见到电子致密颗粒和中心粒,也常见细胞核染色体正处于细胞周期的分裂期的前、中期。结论多边形细胞很幼稚,具有不断分裂增埴的能力。
张炎凌凤东
关键词:窦房结细胞原代培养光电镜SD乳鼠
骨髓间质细胞中组织定向干细胞的鉴定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验证骨髓中存在组织定向干细胞(TCSCs),为心血管组织工程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采用SDF-1α梯度趋化从骨髓中分离CXCR4阳性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XCR4与PDGFR-β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PDGFR-β阳性细胞,从而确定平滑肌祖细胞(SMPCs)的比例;从骨髓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EPCs),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仪检测FLK-1、CD34、CXCR4与vWF的表达情况。结果:SDF-1α趋化分离出的细胞几乎都为CXCR4阳性,其中4·67%的细胞呈PDGFR-β阳性;EPCs形态圆形或近三角形贴壁生长,原代细胞CXCR4、VEGFR-2、CD34明显阳性,传代细胞vWF阳性。结论:在骨髓基质细胞中存在SMPCs和EPCs等TCSCs。
张林李玉泉张炎杨向群张传森
关键词:平滑肌祖细胞内皮祖细胞骨髓基质细胞
切应力对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构筑及含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02年
为了探讨切应力对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 ,为改进血管内皮细胞种植的组织工程技术提供实验基础 ,我们应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图像分析等技术 ,研究了切应力作用下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的细胞外基质中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和 型胶原的构筑及含量的变化 ,同时以静态条件下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为对照组。结果表明 ,静态条件下 ,纤维粘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在细胞内均以颗粒的形式存在于核周区 ,以纤丝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外 ,且纤丝相互交织成网状。 型胶原主要以颗粒的形式存在于核周围 ,纤丝极少。切应力作用下纤维粘连蛋白形成纤丝束 ,并有沿切应力方向排列的趋势 ,层粘连蛋白、 型胶原也形成纤丝束 ,但排列无方向性。细胞外基质各组分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结果提示 ,切应力作用下 ,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的黏附能力可能增强。
李玉泉姜宗来张炎丛兴忠王栋
关键词:内皮细胞切应力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IV型胶原
切应力作用下联合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对内皮细胞PDGF-B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探讨切应力作用下联合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s)对内皮细胞 (ECs)PDGF BmRNA表达的影响 ,为预防血管移植物发生再狭窄提供实验资料。 方法 用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等技术 ,以静态条件下单独培养的ECs和联合培养的ECs为两对照组 ,观察切应力作用下单独培养的ECs和与VSMCs联合培养ECs的PDGF BmRNA表达变化。 结果 静态条件下联合培养ECs的PDGF BmRNA表达水平比单独培养的ECs下降 ;切应力作用下 ,联合培养ECs的PDGF BmRNA的表达在切应力作用 1h左右有瞬时上升 ,6h后下降至低于联合培养条件下的静态水平 ,且瞬时上升的时间点比单独培养的ECs提前。 结论 切应力作用下 ,与VSMCs联合培养ECs的PDGF BmRNA表达水平下降 。
李玉泉王栋张炎丛兴忠姜宗来
关键词:血管平滑肌细胞切应力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