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立文

作品数:112 被引量:121H指数:6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7篇文学
  • 6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6篇文学
  • 32篇小说
  • 18篇作家
  • 13篇代文
  • 13篇启蒙
  • 13篇写作
  • 11篇当代文学
  • 9篇叙事
  • 7篇学史
  • 7篇文学史
  • 6篇先锋作家
  • 5篇当代文学史
  • 5篇作家批评
  • 5篇先锋小说
  • 4篇当代作家
  • 4篇神话
  • 4篇现实主义
  • 4篇小说创作
  • 4篇话语
  • 3篇学科

机构

  • 75篇武汉大学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湖北省作家协...
  • 1篇耶鲁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作者

  • 75篇叶立文
  • 2篇杜娟
  • 1篇叶李
  • 1篇王崯
  • 1篇董之林
  • 1篇但红光

传媒

  • 8篇文学评论
  • 7篇天津社会科学
  • 5篇小说评论
  • 5篇贵州社会科学
  • 4篇新文学评论
  • 3篇长江文艺
  • 3篇当代文坛
  • 3篇当代作家评论
  • 3篇长江文艺评论
  • 3篇中南民族大学...
  • 3篇长江学术
  • 2篇江汉论坛
  • 2篇中国文学研究
  • 2篇外国文学研究
  • 2篇湖北大学学报...
  • 2篇高中生学习(...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写作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8篇2020
  • 4篇2019
  • 8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8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1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当代作家的“冷硬”派批评——以《小说稗类》为中心
2020年
当代作家对于文学经典的研究,近年来已纷纷转向了技术批评。由于他们不预设先验的思想立场,而是通过提炼作品的技术经验去表达小说的本体论诉求,因此也就形成了一个具有"冷硬"风格的批评流派。如果以文学版图为据,当可发现大陆作家与台湾作家虽兴趣相近,但在批评理念上却各执一端。前者以先锋作家群为代表,不仅坚守小说的现代性,而且还以"有序而不乱"的技术分析为之张目;至于后者,则以台湾作家张大春的文学批评为典范。尤其是在《小说稗类》这本文论集里,张大春立足于中国传统小说的技术经验,以勘察小说原初形态的方式,表达了对于文学现代性神话的反思。而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则又反映了冷硬派批评在建构当代小说本体论方面的重要价值。
叶立文
关键词:闲笔
“隐人尘烟”与“藏进别人”——论罗伟章小说《谁在敲门》的反类型化写作
2023年
一谈论罗伟章的难度在于,这是一位拒绝分类的作家。在他看来,对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的分类毫无意义:“如果我认同这种分类,我怎么去突破自己呢?文学没有边界,也没有地域的界定,它就是文学。”①然而对批评家来说,类型研究可能是最基本的一种批评方法。只有将作家归属于某一文学流派,批评才能有所依据,否则,就事论事地谈论作家,缺乏文学史或思想史维度的类别指认,批评就会沦为阐释的游戏,其学理性也无从谈起。这几乎是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之间所存有的天然鸿沟.
叶立文
关键词:文学流派文学作品学理性批评家
“无我”之“我”——论史铁生宗教意识的思想悖论
2018年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启蒙主潮中,史铁生以其独树一帜的运思方式和审美表达,深刻拓展了启蒙文学的思想内涵。他通过一系列的精神追问,逐步从彰显"我"之价值的启蒙诉求,转向了以信仰神圣价值为标志的宗教哲学。不过史铁生在"以寻找上帝之名寻找自己"的神性写作中,不论是对"我执"这一主体性思想的祛魅,还是对宗教学意义上"无我"之境的追求,都离不开根深蒂固的启蒙情结。这一思想悖论,不仅令史铁生始终站在了人本主义的立场去思考信仰问题,也使他独具魅力的神性写作成为一面烛照当代文学精神品格的历史明镜。
叶立文
关键词:启蒙宗教无我我执
写作的限度——评吴仕民的长篇历史小说《佛印禅师》
2023年
吴仕民的《佛印禅师》以历史人物为原型,讲述了佛印一生云游逐道,为信仰九死而不悔的人生故事。作品在小说艺术上注重写作的限度,具有明确的形式意识。作者不仅采用了成长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而且还在贴合人物成长与情节发展的知识叙写中,体现了一种从人学传统向名物学传统回归的倾向。这一变化,反映了吴仕民克制作者意图、解放文本意图的形式自觉意识。
叶立文孙秋月
关键词:作者意图
五四小说的伦理叙事被引量:1
2010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每一次革新几乎都与社会思潮的嬗变息息相关:从“五四”感时忧国的启蒙传统,到二十年代后期革命小说的政治诉求,中国现代小说所发生的历史流变,莫不折射出时代风尚和社会变迁对于文学的深刻影响。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说,庶几可解释现代小说的这种话语转型。
叶立文
关键词:五四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社会思潮政治诉求
“无边的现实主义”——论新时期初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传播策略
2008年
本文以新时期初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大陆的传播为研究对象,在考察现代主义文学传播实例的基础上,具体揭示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以现实主义为据的传播策略。指出这一传播策略的形成,实与中国知识分子规避意识形态影响、谋求现代主义文学的知识合法化努力密切相关。
叶立文
关键词:现代主义现实主义
启蒙神话的祛魅与改写——论董之林《热风时节》中的历史叙述
2014年
作为十七年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热风时节》不仅取消了既往文学史写作中的启蒙元叙述,而且还凭借历史叙述的线性结构、零散化叙述,以及"复调"叙述等形式,在打捞和拼接历史碎片的叙述还原中,祛魅并改写了文学史写作中的启蒙神话。
叶立文
关键词:启蒙神话元叙述复调叙述
家国情怀与极地之思——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思想主脉被引量:3
2016年
就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思想潮流而言,家国情怀与极地之思堪称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条思想脉络。前者秉承"五四"文学的启蒙精神,通过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误读式接受,重塑了中国文学的历史批判和民族想象传统。后者则以勘察人之异化困局,寻求本真自我的思想风貌,汲汲营营于文学对生命个体的存在关怀。余华小说对时间叙事的形式变革,韩少功小说对语言哲学的形象书写,皆能反映家国情怀这一先锋小说思想主脉的发展流变。而史铁生小说对人之本真存在的不懈叩询,则以高深邈远的极地之思,在澄明作家自我存在经验的同时,凸显了神性价值的耀目光芒。家国情怀与极地之思互为表里、交相辉映,共同提升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品格。
叶立文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史先锋小说历史批判家国情怀
形式的权力——论余华长篇小说叙事结构的历史演变被引量:12
2015年
在余华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叙事结构不仅是一个形式试验的对象与产物,而且也是贯彻和诱发作家权力意识的叙事工具。以《活着》为界,之前的《在细雨中呼喊》主要以打破线性叙事结构的方式,表达了余华藉由形式变革所发布的启蒙主义权力诉求。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和《第七天》等作,则不仅反映了余华合法化世俗生活的叙事努力,而且也因了叙事结构所具有的时间还原等功能,最终诱发了作品中欲望叙事的盛行。隐含其间的种种权力意识,颇能印证叙事结构本身所具有的话语力量。
叶立文
关键词:叙事结构权力意识长篇小说余华历史演变《在细雨中呼喊》
词语、时间与结构--第十届茅奖作品的名实之辩被引量:2
2020年
随着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揭晓,学界有关长篇小说的讨论也愈发热烈。在将本届茅奖作品纳入文学史谱系的过程中,却有不少研究者语焉不详,他们往往以现实主义的新变为指称,试图涵盖五部茅奖作品的思想理念和艺术旨趣。这一做法的问题就在于,由于《牵风记》《人世间》《北上》《主角》和《应物兄》这五部作品风格各异,作者的怀抱亦自不同,因此其现实主义之变。
叶立文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艺术旨趣现实主义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