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李

作品数:36 被引量:62H指数:3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3篇语言文字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8篇文学
  • 5篇写作
  • 4篇叙事
  • 4篇学史
  • 4篇文化
  • 4篇文学史
  • 3篇小说
  • 2篇新诗
  • 2篇新文学
  • 2篇新作
  • 2篇余华
  • 2篇中国新诗
  • 2篇社会
  • 2篇生命
  • 2篇文化姿态
  • 2篇写作策略
  • 2篇命题
  • 2篇解构
  • 2篇边缘化
  • 1篇代文

机构

  • 30篇武汉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30篇叶李
  • 3篇吴翔宇
  • 1篇陈国恩
  • 1篇祝学剑
  • 1篇陈溪
  • 1篇谢淼
  • 1篇叶立文
  • 1篇王俊杰
  • 1篇周文慧
  • 1篇昌切
  • 1篇杨庆祥
  • 1篇陶轶

传媒

  • 7篇长江文艺评论
  • 3篇写作
  • 2篇江汉论坛
  • 2篇学习月刊
  • 2篇职大学报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孝感学院学报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湖南大众传媒...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课堂内外(创...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年份

  • 4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2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书写如何走向开阔的道路
2022年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系统性乡村建设帮扶工程面对反贫困、全民共享、共有、共同发展等全世界的共同命题,以持续的大规模“开发式”社会实践行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尤其是扶贫工作、乡村振兴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进,攻坚克难,带来了发展相对滞后地区人民生活与精神面貌的深刻改变,乡村世界经历了振奋人心的新变。
叶李
关键词:扶贫工作乡村建设全民共享反贫困帮扶工程
胡适文学史书写的叙史策略和现实诉求被引量:1
2012年
胡适的文学史书写提供了一种"但开风气"的叙史方式——以呼应时代主题、推助现实社会变革的目的诉求对文学史进行"合目的"的建构。胡适为文学叙史背后始终有着文学史为时而著,治文学史以干预现实的目的。他把历史进化观念融入文学的进程,把"当代思想"放在白话文学逐渐演进的历史中展开,使中国文学的历史形成了伴随社会变革而朝向更进步、更现代的开放性结构,最重要的是,通过文学史书写实现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的相互转化。
叶李
关键词:文学史书写现实诉求
红色恋人的天路历程被引量:4
2003年
叶李
关键词: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新文学运动爱情主题文学作品叙事模式
九叶派诗的内向性美学探求
2002年
在 2 0世纪 4 0年代的诗坛 ,九叶诗派的诗学探索是独特而卓有成就的。他们以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成熟的现代诗作取得了中国新诗在内向性美学探求中最好的阶段性成果 ,从美学意义上 ,他们将中国新诗的内向性探索推向了臻于成熟的境地。经由这样的探求 ,他们坚韧而执着地追寻了一个回来的世界 ,精神终获还乡之路 ,人的生命存在终归诗意的栖居之所 ,诗行间深蕴的诗性智慧既洞视了现实 。
叶李
关键词:九叶派中国新诗内向性
理智与情感:为历史“正名”的方法——从刘保昌长篇小说《楚武王》谈起
2015年
历史书写中的"最炫流行风"在今天的文化市场上大行其道——用拆解、谐谑、碎片化、戏拟等方式拉平历史的深度,以"傲慢与偏见"来充抵叙述历史的自信,也经由这种时尚化的叙述使历史以"轻松一刻"的形式实现消费欲望的满足。刘保昌的《楚武王》则疏离"流行前线",以史料为据,正本清源,守正而出新,为历史"正名",以彰显历史意识、历史理性的写作姿态,以坚持文学之理想力量的叙事激情,以有文化承担的叙事态度显示出对当代历史小说叙事品格与尊严的坚守。
叶李
关键词:历史叙事历史理性情感
解构背后——对王朔文本的一种意识形态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杰姆逊说:"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关于个人和利比多趋力的本文,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叙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从某种意义上说,王朔以文化商人的姿态创制的大众文本正可以当作这样的民族寓言文本来读。它提供的不仅是浪子放纵自我、膨胀欲望的城市摇滚,不仅是个人拜金者——将利比多投向商品与金钱的物神崇拜者的都市传奇。
叶李
关键词:消费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解构
“守正出奇”的写法与革命历史的“有情”——评牛维佳的《褐纸鸢》与《天下母亲》
2022年
如何叙述革命历史,怎样塑造革命英雄,以及怎么写出在历史褶皱里次第展开的人性内涵与革命意识结合而体现的深厚与丰富是当前文学创作中的大问题,也是考验当代写作者的重要艺术命题。书写革命战争历史、讲述革命英雄传奇曾经建构了一批革命“正典”,也提供了以主流政治论断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回溯近现代历史以印证当代历史合法性、正义性的写作范式。但同时,部分书写极端凸显范式中的基本原则,甚至把范式简化为写作公式的做法对艺术来了个釜底抽薪,使文学成为公共性话语原则的附属物,难以抵达个人真切的生活体认,丧失了在人与人各美其美的生命经验层面彰显独特价值的可能。曾经形成标准范式的革命历史书写的“得”与“失”都非常明显。
叶李
关键词:近现代历史写作范式人性内涵釜底抽薪
现代转换与文学史建构-胡适的中国文学史书写研究
叶李
关键词:文学史历史建构
“此中有我”的伦理自觉与“举重若轻”的生命书写——评周芳《我亦是行人》
2023年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知识分子与乡土的遇合,大多以“蹙眉”的文学表情示人。这紧皱的“眉头”来源于知识分子与乡土“间离”之后萌发出的新的问题意识,往往被文学从业者放置在社会、民族、国家的宏大透镜之下来展示“眉间”的意识形态“褶皱”。
张博瑾叶李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史生命书写遇合举重若轻
探寻过去,请丢掉俗套的“穿越”神技——听专家解密决赛命题
2017年
“回到那一刻”,即使是十四五岁的我们,大脑里也存储了十几年的记忆,更不必说,若是将“那一刻”的涵义延展到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可写的内容实在很多.对于写作角度、素材选取,命题者会给我们哪些提示呢?
萧红叶立文叶李
关键词:命题者决赛写作角度素材选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