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结肠
  • 3篇结肠炎
  • 3篇溃疡
  • 3篇溃疡性
  • 3篇溃疡性结肠炎
  • 1篇大细胞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类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活性
  • 1篇血管活性肠肽
  • 1篇一级亲属
  • 1篇三硝基苯磺酸
  • 1篇葡聚糖
  • 1篇葡聚糖硫酸钠
  • 1篇气道
  • 1篇气道上皮
  • 1篇黏蛋白
  • 1篇黏蛋白类
  • 1篇黏液

机构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4篇董蕾
  • 4篇马卉
  • 4篇赵平
  • 3篇管海涛
  • 3篇罗金燕
  • 1篇谢丹红
  • 1篇王学勤

传媒

  • 1篇胃肠病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世界核心医学...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6
  • 2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六味安消胶囊及其组分对豚鼠结肠P物质和黏蛋白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06年
背景:六味安消胶囊能明显加快胃排空,促进肠推进运动。目的:探讨六味安消胶囊及其组分对豚鼠结肠P物质(SP)和黏蛋白2(MUC2)表达的影响。方法:20只豚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大黄组、诃子组和六味安消胶囊组,后3组分别予相应药物灌服30天。处死动物,观察结肠黑变情况;对盲肠和近段结肠切片行SP、MUC2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对肌间神经丛铺片行嗜银染色,计数神经元细胞数。结果:大黄组结肠有黑变,以盲肠和近段结肠为著。大黄组、诃子组和六味安消胶囊组近段结肠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多(阳性面积比:6.2%±1.7%、5.3%±0.8%和5.4%±0.9%对2.1%±0.7%,P<0.01),免疫阳性增强(灰度:131.50±1.16、133.79±0.63和133.78±0.67对146.20±2.03,P<0.01),大黄组近段结肠SP免疫阳性又显著强于诃子组和六味安消胶囊组(P<0.05)。各组盲肠和近段结肠MUC2的表达无明显差异。大黄组肌间神经丛神经元细胞数显著低于其余各组(11.60±1.52对17.00±1.87、18.60±3.78和17.80±2.95,P<0.05)。结论:六味安消胶囊可能通过其主药大黄改变肠道内SP含量而发挥消积导滞作用。六味安消胶囊和大黄对结肠MUC2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赵平罗金燕董蕾谢丹红管海涛马卉
关键词:六味安消胶囊P物质黏蛋白类黑变病
肥大细胞和胃肠激素在TNBS所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中的变化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胃肠激素在三硝基苯磺酸(TNBS)所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互作用。方法大鼠经肛门按100mg/kg注入TNBS的50%乙醇溶液0.3ml,分别于实验第0、6、11、16、21d处死,行结肠MC计数,采用荧光测定、放免等方法测定血组胺、结肠组织组胺、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含量;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法观察TNBS模型MC与SP、VIP、SS阳性神经纤维关系。结果TNBS模型实验第6d见远段结肠有明显溃疡形成,血组胺含量显著增加(P<0.05),结肠组织组胺浓度显著下降(P<0.05),以后上述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实验第16天起MC计数显著增加(P<0.05),并持续至实验第21天,MC分布发生改变,结肠肌层出现MC聚集。实验第11天起SP显著增加(P<0.05),并持续至实验第21天。免疫荧光双染显示TNBS模型各时期远段结肠多数MC与SP、VIP阳性神经纤维紧邻,结肠肌层VIP阳性神经纤维增加,但MC与SP、VIP无共染现象。MC与SS阳性神经纤维无伴行关系。结论MC及其释放的组胺参与了TNBS所致大鼠的肠粘膜损伤过程。SP、VIP分泌异常参与了TNBS所致大鼠UC发病过程。MC与SP、VIP的双向调节机制在TNBS所致大鼠UC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赵平董蕾罗金燕管海涛马卉王学勤
关键词:三硝基苯磺酸结肠炎肥大细胞血管活性肠肽
葡聚糖硫酸钠致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7
2005年
目的: 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 方法: 给SD大鼠饮用40 g/L DSS溶液7 d,然后改正常饮水10 d. 每日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 于实验8,13和18 d分别处死4~5只,行组织学大体评分、组织病理评分及透射电镜观察. 计算盲肠、回盲部至肛门段结肠、胸腺、脾脏质量指数并测直肠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 结果:大鼠饮用40 g/L的DSS 7 d均出现腹泻、隐血试验阳性. 可见炎症主要累及黏膜和黏膜下层,部分表面上皮脱落,上皮内杯状细胞减少,隐窝破坏,浸润的炎症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伴有MPO升高[(8.84±3.67) nkat/g vs (127.19±27.84) nkat/g, P<0.01]及脾脏增大[(3.45±1.00) mg/g vs (5.07±1.31) mg/g, P<0.05]. 停药后症状及结肠病变逐渐恢复, MPO活性显著降低(P<0.05). 结论:此模型病理改变类似人UC.
赵平董蕾罗金燕马卉管海涛商鹤玲
关键词:葡聚糖硫酸钠
杯状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5年
马卉董蕾赵平
关键词:杯状细胞溃疡性结肠炎黏液素气道上皮一级亲属肠组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