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雨吟

作品数:23 被引量:251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哲学宗教
  • 12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抑郁
  • 5篇地震
  • 5篇症状
  • 4篇震后
  • 4篇创伤
  • 4篇创伤后
  • 3篇抑郁症
  • 3篇抑郁症状
  • 3篇应激
  • 3篇应激症状
  • 3篇受灾
  • 3篇儿童
  • 2篇地震后
  • 2篇心理
  • 2篇心理健康
  • 2篇心理健康服务
  • 2篇信度
  • 2篇羞耻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灾区

机构

  • 18篇北京大学
  • 5篇中山大学
  • 2篇北京市监狱管...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成都大学
  • 1篇西南财经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西华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安定医院
  • 1篇彭州市第一中...

作者

  • 23篇王雨吟
  • 15篇钱铭怡
  • 8篇李松蔚
  • 7篇徐凯文
  • 7篇钟杰
  • 6篇高隽
  • 6篇邓晶
  • 3篇易春丽
  • 3篇姚萍
  • 2篇张智丰
  • 2篇杨凡
  • 2篇汪智艳
  • 2篇李瑶
  • 2篇杨寅
  • 2篇秦漠
  • 1篇刘忠兆
  • 1篇吴艳红
  • 1篇牟文婷
  • 1篇余红玉
  • 1篇林沐雨

传媒

  • 8篇中国心理卫生...
  • 6篇中国临床心理...
  • 2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体育科学
  • 1篇心理科学进展
  • 1篇西华大学学报...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全科护理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正念父母心:正念教养理论、机制及干预被引量:25
2017年
父母教养及其对孩子的影响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而正念教养(mindful parenting)则是关注如何帮助父母进行有效教养。正念教养是将一般的正念应用于亲子互动中,指父母对孩子和教养行为的有意的、此时此刻的和不评判的注意和觉知。正念教养对父母自身、孩子和亲子关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者发展了两个正念教养的干预项目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这两个项目的干预效果。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更加严谨的设计并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来评估正念教养的干预效果。正念教养的作用机制也是未来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陈晓周晖王雨吟
关键词:教养干预
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在中国大学生人群中的修订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将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McLean Screening Instrument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MSI-BPD)引进中国,检验其在中国非临床样本中的理论因素结构及其信效度。方法:1295名大学生填写了本量表,其中有效问卷1206份,男749人,女457人,平均年龄20.02±1.77岁。132名大学生在三个月后进行了重测,回收有效问卷98份。结果:MSI-BPD的信度检验达到心理测量学的有关要求,与中国人人格障碍问卷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分量表(CPDI-BPD)和症状检测量表(SCL-90)的关联效度检验表明量表的效度理想。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数据与四因素理论模型拟合良好,说明该模型可以被中国大学生样本接受。四因素为:情感扰乱、认知系统紊乱、冲动性行为失调和人际关系不稳定。结论:本研究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初步修订了MSI-BPD,需要进一步在临床样本中试用。
王雨吟梁耀坚钟杰
关键词:信度
认知行为疗法对缓解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7年
介绍了认知行为疗法的概述、职业倦怠的界定、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及认知行为疗法缓解护士职业倦怠的策略。指出我国的护士职业倦怠感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干预策略的系统化研究相对而言较少。对认知行为疗法对护士职业倦怠作用的研究虽有,但较薄弱,且多为定性研究,尚缺乏大样本的实证研究。建议明确认知行为疗法的操作定义及运用技巧,加强其在对护士职业倦怠中的纵向研究,以更确定、更深入地评价认知行为疗法在缓解护士职业倦怠中的作用。指出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众多护士积极行为的障碍,系统探索研究我国护士职业倦怠的有效干预策略将是我国护士职业倦怠研究的主要方向。
陈梦丽王雨吟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职业倦怠护士
地震后不同生活改变受灾民众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和抑郁症状被引量:3
2011年
在经历了汶川地震后,受灾民众不仅遭受了经济和心理上的影响,还面临着很多生活上的改变。研究发现,经历创伤事件的个体会出现睡眠紊乱,以及对烟酒等物质使用上的变化。
杨寅钱铭怡李松蔚徐凯文王雨吟
关键词:地震抑郁症状
团体干预对地震灾区初中生创伤后应激和抑郁症状的作用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索团体干预是否有助于缓解地震灾区初中生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和抑郁症状。方法:在汶川地震发生后6个月,以方便取样的原则选取四川彭州地区某学校初二的2个班级,1个班为对照组(n=38),另1个班为干预组(n=47),对干预组实施以提高社会支持为目标的班级团体干预方案(共2周,每周2次)。用儿童事件影响量表(Children's Revised Impact of Event Scale,CRIES)和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进行测量,比较两组在干预前(前测)、干预2周后(后测)及干预结束4个月后(追踪)CRIES和CDI得分的变化。结果:在CRIES得分上,组别和测量时间交互作用显著,前测时两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两组的CRIES得分均降低,但干预结束4个月后,干预组得分持续降低,而对照组升高;在CDI得分上,组别和测量时间交互作用不显著。在3个时间点上,干预组得分始终低于对照组,并且两组CDI得分均持续降低,干预组下降程度要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团体干预能够在短期内降低初中生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和抑郁水平。在干预结束后较长时间内,干预的作用持续存在。
汪智艳杨凡王雨吟高隽邓晶钱铭怡
关键词:初中生团体干预
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羞耻、焦虑及家庭环境的关系被引量:14
2008年
王雨吟张健易春丽
关键词:儿童行为问题家庭环境
服刑人员的反社会人格障碍及与羞耻感、童年期创伤经历的关系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考察服刑人员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比例,并探讨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羞耻感、童年期创伤经历之间的关系,建立三者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2800名服刑人员,获有效问卷2690份,其中男性2410人,女性280人。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和羞耻量表(SES)进行测查。结果:服刑人员中反社会人格障碍所占的比例为45.8%。反社会人格障碍、羞耻感各分量表和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各分量表得分之间呈正相关(r=0.08-0.33;P<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羞耻感在反社会人格障碍和童年期创伤经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GFI=0.94,AGFI=0.88,NFI=0.93,RMSEA=0.1)。结论:服刑人员中,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比例较高。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可能与个体在童年期受到虐待和忽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羞耻感有关。
李瑶徐凯文王雨吟钱铭怡曹广健刘忠兆李世杰钟杰
关键词:反社会人格障碍羞耻感结构方程模型
Padua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人群中的修订被引量:29
2006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将帕多瓦量表(PaduaInventory,PI)引进中国,考察PI在中国非临床样本中的因素结构,并检验PI的总分和各因素分的性别差异。方法:样本一为1300个大学生的数据(男680人,女542人,性别缺失78人,平均年龄19.6±2.2岁),样本二为30名大学生在初测4周后进行了重测。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PI的4个因素:思维失控与怀疑感、受驱使与行为失控感、污染和检查。信度检验:PI总分的α系数为0.96,四个因素α系数分别为0.94,0.85,0.86,0.83,重测信度分别为0.77,0.87,0.85,0.84。女性被试在因素3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P=.000);男性被试在因素4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P=0.017)。结论:PI具备合格的信度,需进一步研究其效度。
钟杰秦漠蔡文菁谭洁清王雨吟徐晓婧张昕刘军
关键词:强迫症状信度
心理创伤、共情缺陷与反社会人格障碍被引量:22
2010年
目的:考察童年期心理创伤经历与反社会人格障碍,共情缺陷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690名服刑人员运用人格障碍问卷(PDQ)进行人格障碍筛查,对其中182名反社会人格障碍筛查阳性者运用个性障碍访谈(PDI)进行半结构访谈,运用人际关系指数(IRI)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4个维度共情进行测量。结果:①服刑人员报告童年期遭受性虐待阳性率最高(47.10%),其次为躯体忽视(39.10%),情感忽视(23.4%),躯体虐待(14.20%),情感虐待最低(11.4%)。②童年创伤经历高分组在各型人格障碍上得分均明显高于低分组。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童年期创伤经历对自身体验的困扰和观点采择有明显影响。结论:童年创伤经历对共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明显影响,并对人格障碍的形成有明显影响。共情缺陷在反社会人格障碍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徐凯文王雨吟李松蔚曹广健官锐园刘忠兆李世杰左月侠苗红熠钱铭怡
关键词:共情反社会人格障碍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送礼问题(英文)
Gift-giving behavior is a special kind of ethical dilemmas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The purpose of pre...
秦漠钱铭怡邓晶李扬王雨吟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