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景龙

作品数:21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航天医学工程预先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9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11篇肌萎缩
  • 8篇小鼠
  • 7篇骨骼肌
  • 3篇头低位
  • 3篇头低位卧床
  • 3篇子机
  • 3篇卧床
  • 3篇分子
  • 3篇分子机制
  • 2篇蛋白
  • 2篇蛋白激酶
  • 2篇运动锻炼
  • 2篇受体
  • 2篇特异
  • 2篇特异性
  • 2篇转化生长因子
  • 2篇自噬
  • 2篇组织特异性
  • 2篇腺苷
  • 2篇腺苷酸

机构

  • 19篇中国航天员科...
  • 5篇陕西师范大学
  • 4篇北京体育大学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沈阳军区总医...
  • 1篇空军航空医学...

作者

  • 21篇李景龙
  • 18篇刘红菊
  • 18篇陈晓萍
  • 14篇张鹏
  • 13篇李文炯
  • 10篇王晶
  • 5篇贺健
  • 4篇任维
  • 3篇李莉
  • 3篇王飞
  • 3篇范明
  • 3篇王璐
  • 2篇陈善广
  • 2篇杨明浩
  • 2篇罗维
  • 1篇万玉民
  • 1篇谭映军
  • 1篇王旭
  • 1篇唐志忠
  • 1篇李莹辉

传媒

  • 8篇航天医学与医...
  • 4篇2013年中...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年份

  • 5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0篇2013
  • 4篇201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MPK调控小鼠运动耐力变化的机制研究
<正>目的:AMPK是骨骼肌内重要的能量感受器,其表达水平和激活程度与运动训练、运动耐力密切相关,但迄今为止,AMPK对运动耐力调控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拟聚焦在AMPK及其磷酸化水平的改变对骨骼肌运动耐力的影响及其...
张鹏李文炯刘红菊李景龙王晶陈晓萍
关键词: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骨骼肌
45d-6°头低位卧床对下肢肌萎缩的影响及中药红景天的作用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观察模拟失重效应对下肢肌萎缩的影响及中药红景天的干预作用。方法 16名成年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人)和用药组(8人),进行45 d-6°头低位卧床模拟长期失重效应实验。卧床期间,用药组和对照组每天分别服用红景天(红益胶囊)和安慰剂。卧床前、中、后动态测量小腿围径;并采用MRI技术,测试和分析卧床前、后大腿和小腿肌群最大横截面积和肌肉体积的变化。结果1)卧床期间用药组和对照组小腿围径进行性下降,在卧床30和45 d均显著下降(P<0.01),但用药组下降幅度显著减少(P<0.05);2)卧床45 d,用药组和对照组大腿和小腿肌肉最大横截面积均显著降低(P<0.01),其中小腿比目鱼肌下降幅度最大。用药组肌肉最大横截面积的减少较对照组均有改善作用(P<0.05);3)对照组大腿和小腿肌群肌肉体积在卧床45 d均显著下降(P<0.01),以比目鱼肌体积下降最为明显,用药组下降幅度显著减少,且比目鱼肌对抗作用最为明显(P<0.01)。结论 45 d-6°头低位卧床引起进行性加重的肌萎缩,中药红景天可部分对抗模拟长期失重效应诱导的下肢肌萎缩。
李景龙刘红菊张鹏贺健李文炯王飞任维陈善广陈晓萍
关键词:模拟失重头低位卧床肌萎缩
45d-6°头低位卧床对人体运动心肺功能的影响及红景天的防护作用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明确45 d-6°头低位卧床(head-down bed rest,HDBR)模拟失重效应对运动心肺功能的影响及红景天的防护作用。方法 16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人)和中药组(8人),中药组和对照组在45 d卧床期间,每天分别服用红益胶囊和安慰剂。在卧床实验前、中、后分别进行人体运动心肺功能和运动心电测量。结果与卧床前相比,1)卧床45 d对照组最大耗氧量显著降低(-18.26%;P<0.01),中药组最大耗氧量无显著差异(-10.04%;P>0.05)。2)对照组最大公斤耗氧量在卧床30 d、45 d和卧床后10 d均较卧床前显著下降(P<0.01),而中药组下降均不明显(P>0.05)。3)卧床期间对照组和中药组的最大心率均无显著变化,但在卧床后10 d,对照组最大心率明显下降(P<0.05),中药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45 d-6°头低位卧床引起人体运动心肺功能明显下降,中药红益胶囊可有效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效应的人体运动心肺功能下降。
李景龙刘红菊张晓东赵琦谈诚唐志忠任维陈善广陈晓萍
关键词:头低位卧床最大耗氧量最大心率
去负荷肌萎缩引起运动耐力变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正>目的:长时间去负荷引起的骨骼肌萎缩会导致骨骼肌收缩特性和生理功能的变化,但去负荷肌萎缩对运动耐力的影响及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拟聚焦在去负荷诱导不同程度肌萎缩的发生是否对运动耐力的产生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刘红菊李景龙李文炯王晶张鹏陈晓萍
关键词:快肌纤维
Hemojuvelin基因对小鼠学习记忆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Hemojuvelin是在研究青少年血色病时发现的,但迄今为止,医学界还没有有效的治疗青少年血色病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确切机制还不清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铁饮食与许多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铁代谢紊乱...
李景龙
关键词:HEMOJUVELIN学习记忆细胞凋亡
文献传递
去负荷肌萎缩对小鼠后肢骨骼肌收缩特性的影响
2012年
目的探讨去负荷引起的小鼠后肢肌肉萎缩后,骨骼肌收缩能力和疲劳度特性的变化。方法小鼠后肢去负荷14 d、28 d引起骨骼肌萎缩后,采用离体肌肉灌流技术,给予慢肌比目鱼肌和快肌跖肌一定模式的电刺激,观察慢肌和快肌单收缩、强直收缩能力和肌疲劳度等收缩特性的改变。结果 1)去负荷14 d时小鼠后肢比目鱼肌质量明显下降(P<0.01),肌肉萎缩至高峰,之后萎缩减慢,但是快肌萎缩出现地相对较晚;2)离体灌流肌肉的单收缩力和强直收缩力检测表明,比目鱼肌单收缩力和强直收缩力进行性下降,在去负荷后14 d时即有明显差异(P<0.05),而对于快肌跖肌,单收缩力和强直收缩力并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的改变;3)离体灌流肌肉的肌疲劳度检测发现,虽然后肢快慢肌疲劳程度呈下降趋势,但仅在去负荷28 d时才观察到比目鱼肌的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去负荷肌萎缩后,小鼠后肢骨骼肌快肌和慢肌的单收缩力、强直收缩收缩力进行性降低,且慢肌尤为显著;而肌疲劳度的下降则选择性地在慢肌比目鱼肌中发生。
李莉杨明浩刘红菊张鹏李景龙王璐范明陈晓萍
关键词:肌萎缩收缩力肌疲劳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Ⅱ在饥饿诱导体外肌萎缩中的作用
2013年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Ⅱ(TβRⅡ)在饥饿诱导体外肌萎缩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差速贴壁和混合酶消化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野生小鼠(WT)和TβRⅡ骨骼肌特异敲除小鼠(KO)的骨骼肌原代细胞,并体外诱导WT和KO小鼠成肌细胞成肌分化形成多核肌管;用公认的饥饿法诱导肌管萎缩,制备体外肌萎缩模型;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在饥饿诱导体外肌管萎缩形成过程中,Atrogin-1和MuRF1 mRNA表达的差异性变化。结果 1)与野生型对照组相比,骨骼肌特异性TβRⅡ基因敲除成肌细胞的体外分化能力增强,形成多核肌管的数量较多、肌管面积较大(P<0.01);2)骨骼肌特异性TβRⅡ基因敲除可显著对抗饥饿诱导的肌管面积减少,对抗体外肌萎缩(P<0.01);3)饥饿处理后,尽管野生型和基因敲除型肌管中萎缩特异基因Atrogin-1和MuRF1 mRNA表达均有显著增加(P<0.01),但骨骼肌特异性TβRⅡ基因敲除的萎缩肌管中Atrogin-1和MuRF1 mRNA表达水平较野生型显著减少(P<0.01)。结论 TβRⅡ基因敲除可通过抑制萎缩特异基因Atrogin-1和MuRF1 mRNA表达对抗饥饿诱导的体外肌萎缩,提示TβRⅡ在饥饿诱导的体外肌萎缩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李文炯张鹏刘红菊李景龙罗维王晶陈晓萍
关键词:成肌分化饥饿肌萎缩
后肢去负荷对小鼠运动耐力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不同持续时间后肢去负荷对小鼠运动耐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小鼠去负荷7、14、28 d,采用跑台记录小鼠运动至耗竭的距离以评价运动耐力,并利用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快慢肌纤维蛋白的表达和肌纤维含量。结果在去负荷7、14、28 d肌萎缩形成过程中,小鼠运动耐力分别比对照组下降30.2%、65.5%、71.7%(P<0.001)。运动耐力进行性下降伴随小鼠后肢比目鱼肌肌肉重量的持续丢失,分别下降16.3%(P<0.05)、27.2%(P<0.001)、29.4%(P<0.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比目鱼肌中慢肌纤维特异蛋白Troponin I-SS蛋白表达呈进行性下降,而快肌纤维特异蛋白Troponin I-FS的表达上升。免疫组化分析提示,去负荷7、14和28 d后比目鱼肌中慢肌纤维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下降2.76%、7.75%(P<0.05)、14.97%(P<0.05)。可见伴随后肢去负荷时间的延长,运动耐力持续下降,且伴有显著慢肌萎缩及慢肌纤维含量减少。结论后肢去负荷可引起运动耐力的渐进性下降,且这种规律性变化与慢肌萎缩和慢肌纤维的选择性丢失有关。
李景龙张鹏贺健刘红菊任维陈晓萍
关键词:肌萎缩肌钙蛋白小鼠
转化生长因子受体Ⅱ与去神经性肌萎缩的相关性研究
2012年
目的研究去神经致肌萎缩和纤维类型转化的分子机制,探讨TβRII-SMAD信号通路在此过程中的相关性。方法取10只C57BL/6小鼠,右后肢坐骨神经离断,左后肢假手术对照。Real Time PCR(RT-PCR)检测术后14 d比目鱼肌和跖肌萎缩基因MAFbx,MuRF-1,及PGC-1α,MHCIIb,TβRII的表达变化。结果去坐骨神经后萎缩基因MAFbx,MuRF-1及MHCIIb在比目鱼肌和跖肌明显上调;PGC-1α,TβRII的表达在比目鱼肌和跖肌呈现差异性变化。结论 MAFbx,MuRF-1和PGC-1α在肌萎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βRII可能参与了对肌萎缩的调节。
王旭王璐刘红菊李莉李景龙范明陈晓萍
关键词:去神经肌萎缩TΒRII分子机制
AMPK调控小鼠运动耐力变化的机制研究
<正>目的:AMPK是骨骼肌内重要的能量感受器,其表达水平和激活程度与运动训练、运动耐力密切相关,但迄今为止,AMPK对运动耐力调控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拟聚焦在AMPK及其磷酸化水平的改变对骨骼肌运动耐力的影响及其...
张鹏李文炯刘红菊李景龙王晶陈晓萍
关键词: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骨骼肌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