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崇钦

作品数:63 被引量:660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生物学
  • 2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9篇叶绿
  • 14篇荧光
  • 14篇光谱
  • 13篇光合作用
  • 12篇叶绿体
  • 11篇光破坏
  • 8篇荧光光谱
  • 8篇光合系统
  • 7篇叶绿素
  • 7篇光合特性
  • 7篇光系统
  • 6篇玉米
  • 6篇植物
  • 6篇水稻
  • 6篇小麦
  • 6篇复合物
  • 5篇蛋白
  • 5篇亲本
  • 5篇萌发
  • 5篇萌发过程

机构

  • 6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2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清华大学
  • 2篇广东省农业科...
  • 2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佐治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长...

作者

  • 63篇唐崇钦
  • 61篇匡廷云
  • 22篇汤佩松
  • 18篇彭德川
  • 13篇于振宝
  • 12篇李良璧
  • 8篇赵琦
  • 7篇张其德
  • 6篇陈耀东
  • 6篇辛越勇
  • 6篇侯建敏
  • 6篇郁飞
  • 6篇卢荣禾
  • 5篇左宝玉
  • 5篇姜桂珍
  • 4篇余辉
  • 4篇王水才
  • 4篇侯洵
  • 4篇林世青
  • 4篇李淑芹

传媒

  • 28篇Acta B...
  • 9篇生物物理学报
  • 4篇自然科学进展...
  • 3篇植物学通报
  • 3篇科学通报
  • 3篇植物生理学报...
  • 2篇作物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化学学报
  • 1篇光子学报
  • 1篇化学进展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2000年中...
  • 1篇第五届全国光...
  • 1篇全国植物光合...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2
  • 9篇2001
  • 4篇2000
  • 2篇1999
  • 4篇1998
  • 13篇1997
  • 7篇1996
  • 5篇1995
  • 4篇1994
  • 6篇1993
  • 4篇1992
  • 1篇1990
  • 1篇1989
  • 1篇1988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光破坏的光系统Ⅱ反应中心D1/D2/Cytb559复合物的CD光谱被引量:1
1994年
PSⅡ反应中心D1/D2/Cytb559 复合物的圆二色(CD)光谱在红区有一个反向带,其正峰在680 nm ,负峰在660 nm 处。光破坏后,该反应中心复合物的CD信号明显下降,而且当正峰完全消失后,负峰仍然存在,说明该反应中心的CD信号不仅来源于原初电子供体P680。
于振宝唐崇钦匡廷云卢荣禾汤佩松李崇慈
关键词:CD光谱光合系统复合物
杂种稻Le/Qi及其亲本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6
1997年
研究比较了杂种稻Le/Qi及其亲本Lemont、七桂早在光合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杂种稻Le/Qi有较高的光系统II活性、光系统II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色素测定结果显示,杂种稻Le/Qi叶片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可随光强增加而大幅度提高;叶绿体可溶性蛋白分析同样显示出Le/Qi与双亲的差异,这些都是杂种稻Le/Qi具有较高光合生产力的生理基础。
余辉卢荣禾唐崇钦冯丽洁匡廷云屠曾平ClantonC.Black
关键词:水稻光合特性
去镁叶绿素a的光破坏及对光系统Ⅱ——反应中心的光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5
1996年
光是高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唯一能源,但是过多的光能会对植物造成伤害,使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甚至能够使农作物减产,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光抑制的作用机制包括光破坏和光保护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侯建敏匡廷云彭德川唐崇钦汤佩松
关键词:光系统光抑制光破坏光合作用
叶片阶段性白化小麦的叶绿体激发能分配和荧光动力学特征被引量:3
1996年
叶片阶段性白化小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色素突变体。本文对其白色、白绿相嵌及转绿叶片的叶绿体光化活性分别进行了测定。试验表明:(1)白化和白绿相嵌叶片的叶绿体色素合成处于停滞阶段,转绿叶片则处于色素迅速合成阶段;(2)白化、白绿相嵌和转绿叶片叶绿体的激发能传递呈递增趋势;(3)三者对绿体的PSⅡ活性和原初光能转化效率也呈递增趋势;(4)白化叶片叶绿体缺乏PSⅠ和PSⅡ外周天线色素蛋白,白绿相嵌和转绿叶片的类囊体膜多肽组分与正常叶片相近似。
赵琦唐崇钦彭德川匡廷云李生海温辉芹
关键词:小麦叶绿体荧光动力学
华山松吸收光谱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地理变异被引量:7
1997年
利用分离的叶绿体作实验材料,发现华山松(Pinus armandi Franch.)南方种源的4阶导数吸收光谱在680nm处峰值较大,在670nm处峰值较小,而北方种源中出现了在680nm处峰值较在670nm峰值小的类群,推断北方种群反应中心活力有下降趋势。南、北种源之间的低温(77K)荧光发射光谱有明显差异,PSⅠ、PSⅡ发射峰位置出现地理变动。低温荧光激发光谱分析表明,地理变异主要发生在叶绿素a的分子状态上。研究还表明,完整的针叶因为有角质层、松脂等物质干扰,检测不出光谱的差异,不是理想的实验材料。
唐礼俊李渤生唐崇钦匡廷云汤佩松
关键词:华山松地理变异吸收光谱叶绿素荧光特性
运用叶绿素a荧光诱导动力学技术检测水稻生产潜力被引量:14
1990年
运用叶绿素a荧光诱导动力学技术,检测水稻叶片和叶绿体的PSII原初光转化效率(F_v/F_m)或与此相关可代表PSII潜在活性(F_v/F_o)的参数,结果表明,不同产量水平的水稻品种之间,其叶片和叶绿体的F_v/F_m(或F_v/F_o)的比值,以及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均有明显差异.此外,在外源Mg^(2+)的存在下,高产水稻品种叶绿体有更高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同时Mg^(2+)对高产品种叶绿体PSII和PSI之间激发能分配的调节能力也较低产品种者高.实验说明Chl a荧光诱导动力学的技术,能够作为一种快速、灵敏和简便的有效方法用于早期检测水稻(或其他作物)的生产潜力.
张其德林世青唐崇钦匡廷云
关键词: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水稻生产力
玉米(Zea mays L.)中单14号及亲本叶绿体的组分和功能比较被引量:7
1996年
玉米中单14号的叶绿体在叶绿素含量、光能吸收、电子传递速率、激发能分配和色素蛋白复合体组成等方面均优于两亲本。其叶绿素a、b和总含量提高了31%~36%;对光能吸收强度较大;光还原活力超过双亲25.5%;分配到PSI的激发能比亲本多147.1%;叶绿素蛋白复合体分析结果说明,其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含量高于亲本。因而中单14号比亲本在叶绿体的光合功能上显示优势。
赵琦唐崇钦匡廷云张世煌
关键词:玉米叶绿体电子传递
不同品种小麦PSⅠ颗粒光抑制过程的光谱学比较研究被引量:4
2001年
用不同品种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京 411”和“小偃 5 4”中分离纯化的PSⅠ颗粒为材料 ,研究了小麦PSⅠ光破坏过程的光谱特性 ,并比较了两者的异同。结果表明 ,强光导致PSⅠ中色素的破坏 ,特别是 6 83nm状态的Chla分子对强光敏感。光照过程中 ,荧光光谱的变化表明 ,光破坏还导致了PSⅠ中能量传递过程的破坏。“小偃 5 4”PSⅠ颗粒在光照初期 ,长波长状态的Chla分子的吸收度值略有下降后 ,可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水平 ,在 40min后才开始明显下降 ,同时 ,在强光照射的初期荧光发射增强 ;而“京 411”PSⅠ颗粒在光抑制过程中没有这些变化。推测“小偃 5 4”PSⅠ可能通过将能量较多地分配给长波长状态的叶绿素分子和保持相对较少的天线色素分子 ,以避免过多的能量向P70 0反应中心传递 ,而起到保护作用。
郁飞唐崇钦辛越勇彭德川李良璧匡廷云李振声
关键词:小麦光系统I光抑制吸收光谱
系统Ⅱ反应中心复合物的磁圆二色性研究被引量:3
1997年
近年来磁圆二色(MCD)光谱在分析金属卟啉及其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方面表现出独到之处,但MCD方法在光合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很少见报道.现已得知,光系统Ⅱ反应中心(PSⅡ-RC)复合物中所含的几种色素都是金属卟啉类色素,本文报道了PSⅡ-RC的MCD谱,并对其中的部分谱峰组分进行了初步归属.PSⅡ-RC的MCD研究可以提供PSⅡ-RC的色素结构和与蛋白结合状态的新的信息,有助于解决因PSⅡ-RC吸收光谱在红区Q带吸收峰的严重重叠带来的困难.
杨昆云唐崇钦匡廷云汤佩松沈子威林伟张秀芳赵南明
关键词:光合作用复合物
玉米杂交种中单14号与亲本荧光动力学上的差异被引量:3
1995年
本文用玉米杂交种中单14号及其两亲本的苗期叶片,进行了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测定.结果表明,与两亲本相比,玉米杂交种叶绿体类囊体膜的光系统Ⅱ还原侧有较大的PQ电荷库,可以加快两个光系统间的非循环电子传递速率.杂交种光系统Ⅱ活性较强,光能转化效率较高,同时,还具有较大的光合单位.这些均有利于光能吸收和提高光能转化效率及光合作用速率。DCIP光还原活力测定结果支持了上述分析.
赵琦唐崇钦匡廷云
关键词:光合作用荧光动力学玉米杂交种亲本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