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恒妙

作品数:70 被引量:300H指数: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68篇医药卫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8篇儿童
  • 13篇重症
  • 13篇患儿
  • 10篇中毒
  • 9篇危重
  • 9篇急性
  • 8篇脓毒
  • 7篇休克
  • 7篇危重症
  • 7篇儿童急性
  • 7篇肺炎
  • 6篇脓毒性
  • 6篇重症监护
  • 6篇文献复习
  • 6篇监护
  • 6篇复习
  • 5篇重症监护病房
  • 5篇利多卡因
  • 5篇监护病房
  • 5篇儿科

机构

  • 70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 4篇首都儿科研究...
  • 3篇复旦大学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市妇女儿...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70篇高恒妙
  • 46篇钱素云
  • 15篇李峥
  • 15篇刘珺
  • 10篇曾健生
  • 8篇王荃
  • 7篇贾鑫磊
  • 7篇武洁
  • 7篇霍枫
  • 5篇廖琨
  • 5篇王龙
  • 5篇王新伟
  • 4篇赵光远
  • 4篇鲁聪
  • 3篇刘春峰
  • 3篇刘刚
  • 3篇樊超男
  • 3篇王丽娟
  • 3篇方伯梁
  • 3篇曹雪笛

传媒

  • 19篇中国小儿急救...
  • 12篇中华儿科杂志
  • 7篇中华实用儿科...
  • 4篇中国实用儿科...
  • 3篇北京医学
  • 2篇肠外与肠内营...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医刊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实用休克杂志...

年份

  • 6篇2023
  • 6篇2022
  • 6篇2021
  • 11篇2020
  • 7篇2019
  • 5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1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09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儿童医院工作人员情绪调查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了解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期间受疫情影响地区的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的工作人员的心理情绪状况,关注重点人群,实现分层管理。方法选取2020年5月6~12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的医护人员(医疗组)和医疗辅助或后勤岗位的职工(非医疗组)133名,应用抑郁-焦虑-压力(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21,DASS-21)中文简体版量表,对其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分析两组DASS-21得分的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所有受访者均在1周内出现过情绪低落等负面情绪及心跳加速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医疗组不良情绪和应激症状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非医疗组,DASS-21得分[35.0(26.5,42.0)分]显著高于非医疗组[22.0(21.0,2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医疗组中未婚单身、有慢性病史者占比高于非医疗组(49.2%比29.4%、16.9%比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教育程度是DASS-21得分高于35分(不佳结局)的影响因素(OR=7.223,95%CI:1.004~51.937,P=0.049)。结论疫情期间医疗组和非医疗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且医务人员中的护理人员可能会出现更多的不良情绪和应激症状,应给予更高的关注。
王晓晖韩锦伦钱素云高恒妙李广玉段颖杰
关键词:儿童突发事件心理急性应激障碍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对长期机械通气认知及管理现况的多中心调查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调查我国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医护人员对长期机械通气(PMV)的认知及临床管理现况,为提高PICU医护人员对PMV的认识、规范PMV患儿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7月12日至9月12日以全国儿童PMV协作组中PICU医生、护士为调查对象进行横断面研究,调查表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统一发放、收集和审核。结果(1)PMV相关资源配置:11家医院中,已成立PMV多学科医疗团队的有9家,开展呼吸评估技术如膈肌超声、气道峰流速监测的PICU分别占72.7%、36.4%;开展肺康复技术如气道廓清、诱发性肺量计训练、体外膈肌起搏仪刺激、转移床锻炼、吹气球、高压氧治疗的PICU分别占100.0%、9.1%、9.1%、9.1%、27.3%、27.3%。(2)儿童PMV疾病认知现况:认为PMV是指持续机械通气时间大于2周的医护人员最多(41.3%),60.0%医务人员认为PMV患儿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基础疾病,62.7%的医护人员认为导致PMV患儿撤机困难的最常见原因是脑功能异常。(3)儿童PMV在PICU内管理认知现况:被调查者认为PMV患儿在疾病稳定期最常使用的机械通气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92.0%的医护人员撤机时会实施自主呼吸试验。58.7%的被调查者接受在机械通气3~4周时为患儿实施气管切开术。超过半数的医护人员会对PMV患儿实施膈肌功能评估、床旁康复训练、营养评估及镇痛镇静评估。(4)PMV患儿医院-家庭过渡管理认知现况:54.5%(6/11)的PICU会在患儿出院前对其家属提供家庭护理培训,1家中心设立了PMV专病门诊,45.5%的PICU会在患儿出院后1个月进行随访。结论目前国内PICU医务人员对于儿童PMV相关问题存在认知差异,儿童PMV缺乏系统化诊疗管理方案。
刘盼张铮铮张羿高恒妙任宏曲东许巍刘成军缪红军黄莉杨子浩张芙蓉成怡冰陆国平陈伟明
关键词:长期机械通气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问卷调查
儿童急性百草枯中毒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19年
目的总结急性百草枯中毒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选取2007年4月至2019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患儿,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总结其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共纳入41例患儿,年龄1~14岁,中位年龄5.0(3.0,9.5)岁。死亡21例,病死率51.2%。中毒高峰年龄段为1~6岁,共27例(27/41,65.9%)。就诊时症状存活组中呕吐(80.0%)最常见,死亡组咳嗽及气促(61.9%)最常见。20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均死亡;存活组24 h内血和尿百草枯浓度分别为0.155(0.058,0.300)μg/ml、7.900(3.450,11.825)μg/ml;死亡组24 h内血和尿百草枯浓度分别为6.600(3.805,8.300)μg/ml、35.600(20.600,64.050)μg/ml。存活组与死亡组ARDS发生率、24 h内血及尿百草枯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存活组20例患儿6个月至12年随访均存活,8例出院时存在胸部影像学改变,其中7例完全吸收(包括4例双侧局灶性病变、3例单侧局灶性病变),1例部分吸收(双侧局灶性病变)。结论急性百草枯中毒病死率高。死亡患儿以肺部损伤表现为主。并发ARDS、中毒24 h内血百草枯浓度>0.7μg/ml、尿百草枯浓度>30.0μg/ml的患儿预后差。急性百草枯中毒存活者肺部病变有逆转可能。
屈大卫钱素云王荃武洁刘珺王新伟高恒妙
关键词:百草枯中毒预后儿童
1例极重度神经性厌食症患儿的营养治疗
目的通过介绍1例极重度神经性厌食症儿童以营养治疗为核心的救治经过,探讨如何更好的识别及避免再喂养综合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患儿住院75天的临床过程及出院后长达1年的随访,记录体重、血电解质、血白蛋白及心脏彩超等变化情况,详细...
王叶青高恒妙钱素云
关键词:神经性厌食再喂养综合征营养治疗
严重过敏反应的紧急处理
严重全身过敏反应是指突然发生(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的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全身性过敏反应。流行病学分析表明,严重全身过敏反应的发病率近年呈增加趋势,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对其进行紧急治疗,应首先脱离过敏原,通过注射肾上腺素、液...
高恒妙
关键词:全身过敏反应疗效评价安全教育
基础疾病对脓毒性休克患儿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内不同基础性疾病并发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S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SS患儿病历资料,按照有无基础疾病、基础疾病种类进行分组,总结不同基础疾病条件下SS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病原分布情况。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218例SS患儿,总病死率为21.6%(47/218);合并基础疾病者141例[64.7%(141/218)],病死率24.1%(34/141);处于化疗骨髓抑制期的恶性血液病和肿瘤患儿病死率最高(17/45,37.5%),无基础性疾病者病死率最低(13/77,16.9%)。合并基础性疾病的SS患儿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63.1%,41/65),恶性血液病及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儿革兰阴性菌感染最高(80.0%,20/25)。革兰阳性菌感染在无基础疾病组最高(52.1%,25/48)。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在恶性血液病及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者的发生率最高(95.6%,43/45),无基础疾病组最低(59.7%,46/77)。结论伴发基础疾病,尤其是血液肿瘤的患儿化疗后发生SS时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最常见,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高;无基础疾病者以革兰阳性菌最常见,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相对较低。
高恒妙樊超男樊超男苏国云钱素云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预后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儿童心室电风暴1例并文献复习
霍枫高恒妙
儿童急性肝衰竭:诊治现状与挑战
2023年
儿童急性肝衰竭(pediatric acute liver failure,PALF)是一种罕见、进展迅速的临床综合征,但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并不罕见。PALF病因复杂多样,约40%病因不明,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由于其罕见性、严重性和异质性,给医生的诊治带来严峻挑战。长期以来,国内外缺乏针对PALF的相关指南/共识,对其诊疗和管理过程缺乏规范。
刘刚高恒妙钱素云
关键词:急性肝衰竭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临床综合征PICU病因不明
尼莫地平预防儿童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评价尼莫地平预防儿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住院治疗的符合入组条件的SAH患儿43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随机分至尼莫地平预防用药组(24例)和对照组(19例),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监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频谱形态等,观察尼莫地平对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作用,以及对患儿预后的影响。出院后28 d进行随访,应用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PCPC)评价患儿脑功能。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结果除心率[(157±26)比(137±34)次/min,t=2.079,P=0.045]外,预防用药组和对照组患儿人口学基本资料、原发疾病、首发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入院第5天预防用药组双侧MCA峰值流速低于对照组[左侧(136±34)比(158±23)cm/s,t=-2.890,P=0.006;右侧(129±34)比(176±27)cm/s,t=-3.717,P=0.001],入院第7天预防用药组左侧MCA峰值流速低于对照组[(127±45)比(152±13)cm/s,t=-2.903,P=0.007],右侧MCA峰值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1±48)比(150±22)cm/s,t=-1.760,P=0.090]。共有11例患儿发生MCA痉挛,预防用药组6例(6/24,25%),对照组5例(5/19,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P=1.000)。其中8例在继续用药后痉挛得到完全缓解,1例院内死亡,另2例在离开PICU时痉挛仍未缓解。预防用药组和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比例、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出院存活率及出院28d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预防用药组与对照组PCPC脑功能评价良好的比例分别为92%(22/24)和63%(12/19),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8,P=0.030)。本研究中未发现与用药相关的低血压、皮疹、注射部位红肿等不良反应。结论预防性静脉应用尼莫地平未能减少儿童
宋跃钱素云李艳刘珺李峥贾鑫磊高恒妙曾健生
关键词:儿童蛛网膜下腔出血
严重全身过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
严重全身过敏反应(anaphylaxis)是突然发生的(数分钟至数小时内)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全身性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是严重全身过敏反应的表现之一,过敏反应(allergy re...
高恒妙
关键词:过敏性休克后期管理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