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秀军

作品数:110 被引量:1,835H指数:25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9篇期刊文章
  • 20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0篇天文地球
  • 11篇自动化与计算...
  • 8篇建筑科学
  • 4篇水利工程
  • 3篇文化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1篇地质
  • 30篇滑坡
  • 19篇地质灾害
  • 16篇三维激光扫描
  • 12篇摄影测量
  • 12篇边坡
  • 11篇地震
  • 11篇岩体
  • 11篇无人机
  • 10篇遥感
  • 8篇岩体结构
  • 8篇结构面
  • 6篇雷达
  • 6篇黄土
  • 6篇黄土滑坡
  • 5篇地质灾害隐患
  • 5篇汶川地震
  • 5篇危岩
  • 5篇机载
  • 5篇机载激光

机构

  • 94篇成都理工大学
  • 12篇北京航天测控...
  • 4篇中铁二院工程...
  • 4篇杭州市公安局
  • 3篇四川测绘地理...
  • 2篇四川省测绘地...
  • 2篇四川藏区高速...
  • 1篇贵州大学
  • 1篇贵州省交通规...
  • 1篇国家电网公司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成都航空职业...
  • 1篇日本京都大学
  • 1篇四川民族学院
  • 1篇三峡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作者

  • 110篇董秀军
  • 40篇许强
  • 15篇李为乐
  • 13篇黄润秋
  • 13篇裴向军
  • 8篇范宣梅
  • 7篇彭大雷
  • 7篇亓星
  • 5篇张志
  • 4篇汤明高
  • 4篇郑光
  • 3篇何朝阳
  • 3篇冯文凯
  • 3篇杨武年
  • 3篇王栋
  • 3篇霍俊杰
  • 3篇韦建荣
  • 3篇邹璞
  • 3篇杨帆
  • 3篇李骅锦

传媒

  • 18篇工程地质学报
  • 13篇武汉大学学报...
  • 6篇测绘通报
  • 5篇岩石力学与工...
  • 3篇测绘学报
  • 3篇人民长江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灾害...
  • 2篇地质灾害与环...
  • 2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计算机测量与...
  • 2篇测绘
  • 2篇第十四届全国...
  • 1篇地震地质
  • 1篇电子测试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工程勘察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7篇2023
  • 9篇2022
  • 6篇2021
  • 9篇2020
  • 9篇2019
  • 5篇2018
  • 9篇2017
  • 9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7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1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泸定Ms 6.8地震对海螺沟冰川的影响应急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2022-09-05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s 6.8地震,震中距离海螺沟冰川约10 km,海螺沟冰川受此次地震影响如何,受到社会广泛关切。利用多时相Landsat 8和Sentinel-2光学卫星影像,基于归一化雪覆盖指数对海螺沟冰川面积进行监测,并利用Sentinel-1雷达卫星影像,基于像素偏移追踪技术对海螺沟地震前和震中位移进行监测。结果表明,2016―2022年海螺沟冰川8月份面积呈波动变化趋势,与日平均最高气温具有负相关性,冰川运动速度与地形坡度和日平均最高气温具有正相关性。泸定地震未造成海螺沟冰川运动速度大范围显著增大,但对冰瀑布前缘区域扰动明显。震后冰崩直接致灾可能性较小,但增加了泥石流致灾风险。
李为乐陈俊伊陆会燕单云峰李志刚陈宝林伍鸾宇许洲李维敏张攀许善淼汤明高董秀军赵建军范宣梅许强
关键词:海螺沟冰川遥感监测应急分析
大型通用静力试验平台研制与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为了验证大型结构体的设计合理性和产品可靠性,掌握结构体负荷承载能力,给出科学评价依据和指导意见,需要科学有效的试验手段为受试对象施加载荷,获取结构体应变、位移等信息,为力学分析提供必要数据支撑;分析了试验平台的主要功能需求,研究了由荷载测控系统、应变测量系统、位移观测系统、试验管理系统和图像监控系统组成的试验平台方案,重点论述了平台的核心关键技术,通过具体应用实例和试验数据,指出了试验平台的应用领域及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最后总结了试验平台的特点和意义。
安平张志耿景都董秀军刘宝刚
关键词:静力试验
三维激光扫描测量在汶川地震后都汶公路快速抢通中的应用被引量:29
2008年
都(江堰)汶(川)公路是一条高等级山区公路,同时是连接都江堰与汶川县城的主要干道,溯岷江而北上,全长108km。强烈的汶川地震导致了公路两侧大量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严重阻断了交通生命线,由于公路沿线河谷狭窄、山高坡陡、表部岩石破碎,又适逢雨季来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为震后抢险救灾及地质调查工作带来极大挑战。本文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在都汶公路快速抢通中的应用,讨论其在抢险救灾快速反应中与传统地质调查方法相结合的适用性与可行性,从中不难看出该项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快、真实反映原型并能快速提取相关信息,其势必成为传统地质调查方法的有益补充。
董秀军黄润秋
关键词:汶川地震
基于实景三维的天-空-地-内滑坡协同观测被引量:1
2023年
实景三维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进行真实、立体、时序化反映和表达的数字虚拟空间。我国的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点面双控”是今后防灾减灾的重要举措。如何有效获取广域尺度的地质体的动态变化信息以及重大地质灾害点的精细化地质信息,是实现“点面双控”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三查”体系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构建天-空-地-内滑坡协同观测体系,实现对地上+地下、水上+水下、室内+室外、致灾体+承灾体的全空间、全要素的动态观测和精细感知,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除构建天-空-地-内滑坡协同观测体系外,本文重点介绍了高分辨率贴近摄影测量技术、基于多波束测深的水下地形快速测绘技术、基于SLAM的建构筑物和洞穴等封闭空间形态快速精细化测绘技术。
许强董秀军朱星邓博戴可人
关键词:滑坡SLAM
汶川震区文家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效果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汶川地震使文家沟内产生大型滑坡并解体成碎屑流堆积在沟道内,成为一条高频泥石流沟,在后期降雨作用下发生了多次泥石流灾害。根据文家沟泥石流的特点,采取了"水沙分离、固护拦停、监测维护"的治理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使泥石流起动方式由碎屑堆积体冲刷侵蚀转变为支沟沟床起动。治理后文家沟4个雨季内共发生了3次泥石流,治理工程有效减小了泥石流的规模和危害,但引水截流的实施也伴随了上游清淤等长期性的问题,需进一步重视。通过获得的降雨参数建立了文家沟泥石流临界雨量阈值模型,实施治理工程后泥石流临界雨量有明显提高,并逐年缓慢增长。
亓星许强余斌董秀军尹国龙
关键词:治理措施
无人机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滑坡灾害调查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9
2019年
长期以来,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主要手段还是以罗盘、皮尺等方式来采集现场数据,为获取精准的地质灾害空间信息,调查人员必须亲赴灾害现场开展调查测绘工作,野外调查、测绘工作异常艰辛而且危险。另外,还经常存在由于地形条件限制人员难以企及而造成数据无法获取的问题,新技术的应用需求迫切;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人机低空数字摄影测量技术逐渐开始广泛应用,该技术所具有的数据获取效率高、运行成本低、响应速度快等优势迅速被各个行业所认可和接受;将无人机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中,以'全要素、全纹理'的方式来表达地质灾害体。本文基于无人机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结合多个灾害调查案例研究地质灾害三维空间信息的识别与提取技术,涉及地形图绘制、滑坡几何特征获取、岩土体结构辅助地质编录、多期数据对比分析等内容。
董秀军王栋冯涛
关键词:无人机数字摄影测量地质灾害调查
丹巴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关键技术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针对西南山区高山峡谷、植被茂密区域的地质灾害事件突发问题,本文基于机载LiDAR技术开展类似区域的地质灾害早期识别问题研究,介绍了机载LiDAR技术特点及基于该技术开展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的关键技术与方法.通过实地调查与验证表明该技术比传统光学遥感调查技术和人工排查具有优势,可用于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
佘金星周兴霞刘飞黄青伦董秀军
关键词:机载LIDAR地质灾害
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武隆鸡尾山滑坡形成机制研究被引量:12
2016年
采用离心模型试验,查明和重现典型视倾向滑移型滑坡武隆鸡尾山滑坡的形成演化过程。试验模型采用重晶石粉、石英砂、石膏、甘油、水泥和水按一定比例,分别制作包含鸡尾山滑坡模型的基座、岩溶带和滑体的地质力学模型,布设相关仪器设备,按照相关规范运行离心试验。试验成果表明,武隆鸡尾山滑坡前部岩溶带的"易压缩性"为滑源区的蠕滑提供了"准临空面"作用,第二破裂面的形成是武隆鸡尾山滑坡失稳的前提,离心模型试验重现了武隆鸡尾山滑坡"蠕滑→拉裂→压缩(压碎)→剪切滑出"的致灾机制。结果表明,岩溶带"易压缩性"是坡体演化的关键条件之一,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是一种研究岩质滑坡的有效方法。
邓茂林许强郑光董秀军
关键词:边坡工程离心模型试验
2022年M_(S)6.8级泸定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15
2022年
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造成房屋损毁和多处道路阻断,并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快速预测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对震后应急救援至关重要。为此,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已建立的地震诱发滑坡近实时预测模型,在震后2 h内,快速预测了地震诱发滑坡空间分布概率。同时,利用震后重点区域的无人机影像和国产高分六号影像,对地震诱发滑坡进行了智能识别和人工解译及现场调查复核,共解译滑坡3633处,总面积13.78 km^(2)。研究发现本次泸定地震诱发滑坡,较2008年汶川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滑坡,规模相对较小。本次地震诱发滑坡主要分布于鲜水河断裂带和大渡河两侧,呈带状分布,在磨西镇、得妥镇及王岗坪彝族藏族乡等Ⅸ度烈度区相对集中。对控制滑坡空间分布的地形地貌、地质和地震3类因素9个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分布在坡度35°~55°、高程1000~1800 m范围内;受断层控制强烈,主要分布在距断层1 km范围内;在花岗岩中最为发育。上述研究成果获得的地震诱发滑坡及受损道路和房屋分布情况,为震后应急救援提供了重要支撑。
范宣梅王欣戴岚欣方成勇邓宇邹城彬汤明高魏振磊窦向阳张静杨帆陈兰魏涛杨银双张欣欣夏明垚倪涛唐小川李为乐戴可人董秀军许强
关键词:地质灾害
溃散性滑坡成因机理初探被引量:16
2016年
通过对多起由饱水松散颗粒材料构成的滑坡案例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此类滑坡的共性特征,即表现出显著的整体性坍塌并伴有突然破坏、静态液化和高速远程流动性运动等独特现象,认为其与国际土力学界新发现的溃散性破坏(diffuse failure)极为吻合,是区别于局部化破坏(localized failure)的一类新的失稳破坏模式.借助物理模拟手段,初步探讨了溃散性滑坡的成因机理.结果表明:溃散性滑坡一般发生于松散且具有明显应变软化特征的饱水颗粒材料(粉土、砂、碎石土等)中,当土体受力达到临界失稳状态时,外界微小扰动都可能产生突然整体性破坏;在失稳破坏时表现出明显的孔隙水压力激增和静态液化现象,失稳后土体呈流体状远程运动,易造成灾难性后果,应引起高度重视.
许强彭大雷李为乐董秀军
关键词:静态液化超孔隙水压力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