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宣梅

作品数:87 被引量:1,057H指数:18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历史地理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21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1篇天文地球
  • 9篇建筑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32篇滑坡
  • 23篇地质
  • 16篇地质灾害
  • 14篇地震
  • 10篇边坡
  • 9篇石流
  • 9篇泥石
  • 9篇泥石流
  • 9篇边坡工程
  • 6篇数值模拟
  • 6篇值模拟
  • 5篇工程地质
  • 5篇崩塌
  • 4篇地震诱发
  • 4篇灾害
  • 3篇地理信息
  • 3篇地理信息系统
  • 3篇地质灾害防治
  • 3篇东南
  • 3篇冻融

机构

  • 87篇成都理工大学
  • 6篇南昌大学
  • 6篇四川省地质工...
  • 4篇纽卡斯尔大学
  • 4篇学研究院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南京大学
  • 2篇成都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河北工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环境...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台湾大学

作者

  • 87篇范宣梅
  • 32篇许强
  • 9篇唐然
  • 9篇杨帆
  • 8篇裴向军
  • 8篇董秀军
  • 6篇李为乐
  • 6篇黄润秋
  • 5篇汤明高
  • 5篇余斌
  • 4篇刘天翔
  • 4篇常鸣
  • 4篇任敬
  • 3篇周创兵
  • 3篇杨帆
  • 3篇汪家林
  • 3篇罗永红
  • 3篇杨琴
  • 2篇何朝阳
  • 2篇杨杰

传媒

  • 10篇工程地质学报
  • 8篇岩石力学与工...
  • 7篇科学技术与工...
  • 5篇武汉大学学报...
  • 4篇水文地质工程...
  • 4篇地质科技通报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人民长江
  • 2篇岩土力学
  • 2篇地球科学
  • 2篇工程科学与技...
  • 1篇中国地质灾害...
  • 1篇地质灾害与环...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安全与环境工...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4篇2024
  • 15篇2023
  • 12篇2022
  • 10篇2021
  • 9篇2020
  • 7篇2019
  • 8篇2018
  • 6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降雨模式对震后泥石流起动模式影响的试验研究:以九寨天堂沟为例
2022年
降雨过程中降雨强度的变化会影响土体渗透率及饱和过程,从而改变土体的力学性质,影响泥石流起动模式及破坏规模。为探究不同降雨模式对震后泥石流起动机制的影响,自制了小比例模型槽,结合可控雨型的降雨模拟系统,进行了人工降雨诱发泥石流的室内模型试验;基于不同降雨模式下泥石流的起动过程分析,对坡体内部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递增型降雨模式下泥石流发生突然,呈整体滑坡转化为泥石流起动模式,坡体破坏规模最大;递减型降雨模式下表现为后退式溃散失稳起动模式;均匀型降雨模式下则表现为溯源侵蚀起动模式;中峰型降雨模式下以局部滑坡转化为泥石流起动模式;V型降雨模式下则由坡面侵蚀加剧转化为泥石流启动模式,破坏规模最小。研究结果可以为九寨沟地区泥石流的预报预警提供参考。
刘世康范宣梅王文松魏振磊杜三林郭劲松
关键词:泥石流物理模型试验含水率
北川唐家湾滑坡变形历史与形成机制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2016年9月5日北川县陈家坝乡发生突发性滑坡,堆积体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该滑坡为2008年"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诱发的同震滑坡的局部复活。文章利用GIS和遥感技术,基于多期高精度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了滑坡的变形特征及历史,测算了滑坡和堰塞湖的范围及规模。根据水位监测数据,计算两次事件水位库容对应关系曲线。同时,结合野外调查分析了该滑坡两次失稳的主控因素和形成机制。结果显示研究区在历史上共发生三次滑动,其中2008年同震滑坡主要是由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横跨滑源区,地震时强烈的断层逆冲错动,导致位于断层上盘的坡体瞬间失稳;而2016年滑坡局部复活主要是由于2008年地震造成坡体结构破碎解体,松散的同震滑坡物质堆积于斜坡上,坡体自身稳定性大大降低,加之近期地震活动和河流侵蚀坡脚等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导致滑坡复活。
杨琴范宣梅许强戴岚欣任敬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字高程模型
泸定Ms 6.8地震诱发滑坡应急评价研究被引量:11
2023年
2022-09-05,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s 6.8地震。地震在山区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范围对震后应急决策和救援抢险至关重要。基于全球同震滑坡数据库与深度学习算法,构建了地震诱发滑坡空间分布概率近实时预测模型,在震后2 h内获取了泸定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预测结果。通过震后无人机与卫星遥感影像,采用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了震后大范围地质灾害的智能识别,共解译地震诱发滑坡3633处,总面积13.78 km^(2)。利用遥感解译的泸定地震滑坡数据,对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预测模型进行了优化,获得了震区范围更广、准确性更高的同震滑坡预测结果。结果表明,同震滑坡预测模型能够快速获取震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情况,填补震后遥感影像获取前的空窗期,为灾后应急救援提供支撑;基于无人机与卫星遥感影像的智能识别技术是快速获取大范围地质灾害信息的有效手段。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泸定地震震后应急救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欣方成勇唐小川戴岚欣范宣梅许强
关键词:地质灾害遥感
青藏高原片麻岩宏微观冻融损伤特性试验研究
2023年
为研究青藏高原等高寒山区岩体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损伤特性,对西藏林芝地区分布广泛的片麻岩开展了不同循环次数下的冻融试验:通过扫描电镜与核磁共振试验,分析了岩样微观孔隙结构的扩展发育特征;采用单轴压缩试验结合声发射技术,获得了岩样宏观力学特性的劣化规律。结果表明:片麻岩微观结构的冻融损伤主要表现为颗粒剥落与微裂纹扩展两种模式,且同一位置处的损伤程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片麻岩的孔隙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但不同孔径孔隙的变化规律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冻融损伤片麻岩在单轴压缩试验中的声发射活动均可以分为平静期、增长期与陡增期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声发射信号密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变大,但累计振铃计数和累计能量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片麻岩试件表面颗粒大面积脱落的阶段与其抗压强度明显降低的阶段相对应。
王前朋范宣梅王文松杜三林郭劲松温鑫
关键词:青藏高原片麻岩冻融损伤声发射孔隙结构
地震动强度对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被引量:31
2012年
依托大型振动台试验成果,采用加速度响应峰值PGA及其放大系数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系统地探讨了上硬、下软和上软、下硬两种岩性组合结构斜坡模型,分别在正弦波和天然地震波作用下坡面各高程点的水平向和竖直向加速度响应随震动强度增大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分析表明:①在天然波作用下两斜坡模型的水平向和竖直向PGA均随震动强度增大而增大,而放大系数则随震动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②在正弦波作用下两斜坡模型的水平向和竖直向PGA亦随震动强度增大而增大,然而竖直向PGA放大系数随震动强度增大亦有所增大,说明竖直向加速度响应表现出了相对于水平向响应较弱的非线性特征;③在水平向和竖直向地震力作用下加速度响应沿高程表现出的放大效应分别体现在斜坡模型的上段和下段。此外,斜坡模型的加速度响应沿坡面在坡脚、坡中和坡肩等特殊部位出现了多个极值区;④在水平向地震力作用下低频的地震波作用要强于高频地震波,且加速度在上硬、下软岩性组合结构斜坡模型中的响应要强于上软、下硬岩性组合斜坡模型;在竖直向地震力作用下则呈现相反结果。其研究结果对高地震风险山区的防震减灾及灾后重建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刘汉香许强范宣梅徐鸿彪
关键词:斜坡地震动强度正弦波
2022年M_(S)6.8级泸定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15
2022年
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造成房屋损毁和多处道路阻断,并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快速预测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对震后应急救援至关重要。为此,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已建立的地震诱发滑坡近实时预测模型,在震后2 h内,快速预测了地震诱发滑坡空间分布概率。同时,利用震后重点区域的无人机影像和国产高分六号影像,对地震诱发滑坡进行了智能识别和人工解译及现场调查复核,共解译滑坡3633处,总面积13.78 km^(2)。研究发现本次泸定地震诱发滑坡,较2008年汶川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滑坡,规模相对较小。本次地震诱发滑坡主要分布于鲜水河断裂带和大渡河两侧,呈带状分布,在磨西镇、得妥镇及王岗坪彝族藏族乡等Ⅸ度烈度区相对集中。对控制滑坡空间分布的地形地貌、地质和地震3类因素9个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分布在坡度35°~55°、高程1000~1800 m范围内;受断层控制强烈,主要分布在距断层1 km范围内;在花岗岩中最为发育。上述研究成果获得的地震诱发滑坡及受损道路和房屋分布情况,为震后应急救援提供了重要支撑。
范宣梅王欣戴岚欣方成勇邓宇邹城彬汤明高魏振磊窦向阳张静杨帆陈兰魏涛杨银双张欣欣夏明垚倪涛唐小川李为乐戴可人董秀军许强
关键词:地质灾害
板梁状滑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与防治措施被引量:46
2010年
以发生于四川省南江县兴马中学滑坡和大河中学滑坡这2个新老滑坡为典型案例,通过详细调查和分析解剖,提出一种新的平推式滑坡类型——板梁状滑坡。板梁状滑坡平面上呈扁长矩形,纵向长度远小于横向宽,剖面上呈薄板状。其主要发生于由近水平巨厚层砂岩和薄层泥岩构成的斜坡陡崖附近,坡内存在一组平行于坡面的长大陡倾结构面。在强降雨条件下,平行于坡面的张裂缝被快速充水至某一临界高度后,强大的静水压力将外侧岩体整体平推出去,形成平推式滑坡,而后随着裂缝内水头的骤降,滑体很快会自行止动。在较系统地研究并查明形成板梁状滑坡必须具备的岩性条件、坡体结构条件、裂缝储水条件以及强降雨触发条件的基础上,针对板梁状滑坡的后续变形破坏模式,提出加强截排水,消除在裂缝内形成高水头的条件;在板梁外侧根部采取短桩或抗滑键阻止板梁进一步向外滑动;顶部采用连梁或锚索约束其倾倒变形等有针对性的工程治理措施。
许强范宣梅李园张帅
关键词:边坡工程
震后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映秀震区为例被引量:10
2020年
2008年汶川大地震诱发了数以万计的地质灾害,特别是在震中映秀附近,同震滑坡形成了大量松散物质堆积于沟道和山区斜坡上,为震后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物源条件,同时也有大量同震滑坡堆积体在震后发生复活。为了研究震后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控制因素并进行易发性分析,对震中映秀附近2008年同震滑坡及2009年震后滑坡进行了遥感解译与野外调查复核。在此基础上,选取岩性、同震滑坡面密度、坡度、坡向、高程、相对高差、距河流距离和径流强度指数,8个因子作为震后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因子。利用确定性系数(certainty factor, CF)法和逻辑回归方法,定量评价了汶川震中区域震后地质灾害易发性,并对两个模型精度进行了比较。将研究区划分为193个小流域单元,将各评价因子进行分级,计算出各分级的CF值,并基于ArcGIS平台分别将CF值叠加得出各流域单元的CF值;利用SPSS计算各因子分级的标准化值,以得出各因子的回归系数,建立逻辑回归模型,最终对各个流域单元滑坡地质灾害的空间发生概率(即易发性)进行评价。根据结果将研究区域划分为5个区:高易发区、较高度易发区、中度易发区、较低度易发区以和低易发区。通过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检验CF法和逻辑回归评价方法的精度,AUC(area under curve)值分别为0.840和0.897,评价方法精度较高。
陈怡范宣梅
关键词:逻辑回归模型
TDR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7
2007年
对实际滑坡治理工程中的TDR监测成果进行分析,将其与传统的监测手段对比,总结TDR技术在滑坡监测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TDR滑坡监测系统具有检测时间短、监测成本低廉、定位准确、可实现自动化观测、安全性高、量程较大等优点,同时还具有无法检测滑坡滑动方向,测定滑坡具体位移精度不高等缺点。
唐然汪家林范宣梅
关键词:TDR滑坡
降雨型滑坡时间概率的逻辑回归拟合及连续概率滑坡危险性建模被引量:9
2022年
提高降雨型滑坡危险性预警精度和空间辨识度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宁都县1980—2001年156个降雨型滑坡为例,首先基于传统的EE-D(early effective rainfall-rainfall duration)阈值法计算不同降雨诱发滑坡的时间概率级别;然后以各级别临界降雨阈值曲线对应的时间概率为因变量,并以对应的前期有效降雨量(early effective rainfall,EE)和降雨历时(D)为自变量,采用逻辑回归拟合出上述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得到降雨诱发滑坡的连续概率值;之后对比C5.0决策树和多层感知器的滑坡易发性预测性能;最后利用降雨诱发滑坡的连续概率值与易发性图相耦合以实现连续概率滑坡危险性预警.结果显示:(1)宁都降雨型滑坡连续概率值的逻辑回归方程为1/P=1+e^(4.062+0.7474×D-0.07944×EE),其拟合优度为0.983;(2)2002—2003年的20处用于连续概率阈值测试的降雨型滑坡大都落在连续概率值大于0.7的区域,只有4处落在小于0.7的区域;(3)C5.0决策树预测滑坡易发性的精度显著高于多层感知器;(4)近5年的4次降雨型滑坡的连续概率危险性值都在0.8以上,且高和极高预警区的面积较传统滑坡危险性分区更小.可见连续概率滑坡危险性预警法相较于传统危险性分区法具有更高的预警精度和空间辨识度,且通过叠加滑坡易发性图及其临界降雨阈值可开展实时滑坡危险性预警制图.
黄发明陈佳武范宣梅黄劲松周创兵
关键词:决策树模型工程地质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