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天勇

作品数:119 被引量:388H指数:11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28篇会议论文
  • 21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6篇医药卫生
  • 6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冶金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25篇细胞
  • 21篇成骨
  • 19篇干细胞
  • 18篇结核
  • 16篇手术
  • 15篇组织工程骨
  • 15篇脊柱
  • 13篇腰椎
  • 13篇脱钙
  • 13篇脱钙骨
  • 12篇骨组织
  • 11篇缺损
  • 10篇前路
  • 10篇脊髓
  • 10篇骨基质
  • 10篇分化
  • 9篇蛋白
  • 9篇脱钙骨基质
  • 9篇骨缺损
  • 8篇腰骶

机构

  • 100篇第三军医大学...
  • 10篇第三军医大学...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成都医学院
  • 1篇济南军区总医...
  • 1篇天津医院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重庆市沙坪坝...
  • 1篇解放军第98...
  • 1篇解放军后勤工...
  • 1篇解放军188...
  • 1篇解放军第18...

作者

  • 117篇侯天勇
  • 85篇许建中
  • 65篇罗飞
  • 36篇张泽华
  • 25篇周强
  • 19篇吴雪晖
  • 19篇何清义
  • 19篇代飞
  • 18篇李志强
  • 12篇谢肇
  • 11篇邢军超
  • 10篇伍亚民
  • 9篇李强
  • 8篇易绍萱
  • 8篇邓墨渊
  • 8篇常正奇
  • 7篇陈贝克
  • 7篇张劲松
  • 6篇冯江华
  • 6篇边巴罗布

传媒

  • 15篇第三军医大学...
  • 8篇中华创伤杂志
  • 8篇局解手术学杂...
  • 5篇第十一届全军...
  • 4篇中华骨科杂志
  • 4篇中国脊柱脊髓...
  • 3篇创伤外科杂志
  • 3篇重庆医学
  • 3篇第六届全国组...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检验医学与临...
  • 2篇第十届西部骨...
  • 2篇第七届《中华...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神经科学...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9篇2016
  • 14篇2015
  • 16篇2014
  • 10篇2013
  • 9篇2012
  • 9篇2011
  • 11篇2010
  • 5篇2009
  • 8篇2008
  • 6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1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山羊骨组织内抗生素缓释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目的:建立山羊股骨远端骨洞横型,观察万古霉素缓释微球在模型体内释放药物的过程.方法:山羊双侧股骨远端形成两个圆柱形骨洞,PMMA封闭14d后,再次暴露骨洞,分别在右侧和左侧移植万古霉素微球和无万古霉素的微球.通过高效液相...
侯天勇许建中李强曾玲冯江华
关键词:动物模型药物缓释
小鼠股骨临界骨缺损模型的构建及评估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建立一种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简便易行的标准化小鼠股骨临界骨缺损模型。方法测量小鼠股骨的解剖参数。将30只2~3月龄FVB/N品系的小鼠分成3组,每组10只,用我们自行设计的内固定物固定后分别制备长度为1、2 mm和2.5 mm的股骨干中段骨和骨膜缺损模型,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学的方法来观察骨缺损的愈合进程。结果术后3个月通过X线片和组织学检查证实1 mm的缺损可以通过自身修复机制完成骨缺损的愈合,而2、2.5 mm的缺损则无法自行愈合,建模成功率为89.7%。结论通过自行设计的内固定物构建的小鼠股骨缺损模型,在不填充植骨材料的情况下,2 mm以上的骨缺损不能自行愈合,符合临界骨缺损的标准。
靳慧勇侯天勇罗飞李志强易绍萱常正奇边巴罗布许建中
关键词:股骨动物模型小鼠
大鼠脊髓半切块状缺损模型的建立及科学性评估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建立脊髓损伤的半切模型,为科学评价移植物治疗脊髓损伤提供模型。方法通过自行研制的脊髓半切切割刀,半切大鼠腰膨大,形成相同大小的块状缺损,建立半切块状缺损模型,通过BBB评分、运动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来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稳定性。结果该模型可形成相同大小的块状缺损,伤侧后肢术后1天BBB运动功能评分为(0.50±0.53)分,术后84天为(3.63±0.74)分;术后28天伤侧N1波峰潜时MEP为(30.25±3.04)m s、皮层感觉诱发电位(SEP)为(24.03±3.64)m s,较正常组均有显著延长。结论该脊髓块状缺损模型具可靠性和稳定性,适用于评价移植物治疗脊髓损伤。
侯天勇伍亚民李强刘洋
关键词:脊髓损伤缺损
转录调控因子Shh促进胎鼠脊髓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的效应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观察体外转录调控因子Shh对脊髓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效应,探讨其在脊髓损伤中可能的应用。方法:以一定含量的Shh处理原代和传代的脊髓神经干细胞,分别在接种细胞后的第2,4,6天计数神经球的形成情况;并用胎牛血清作分化诱导剂,观察Shh中干细胞球的分化情况,8d后,免疫组化双标鉴定并计数神经微丝-200(NF-200)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的比例,对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作统计学分析。结果:Shh(5~50nmol/L)在体外可以促进胎鼠脊髓原代和传代的神经干细胞增殖,且表现为剂量依赖性,Shh(50nmol/L)的增殖效应几同bFGF(20μg/L);增殖的细胞可分化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其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同bFGF组的分别为64%∶36%和63%∶37%。结论:Shh(5~50nmol/L)在体外可以剂量依赖性的促进胎鼠脊髓原代和传代的神经干细胞增殖,且增殖的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其分化细胞的趋向类似于bFGF组。
侯天勇刘媛龙在云伍亚民
关键词:干细胞基因表达调控
含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多种蛋白的骨基质材料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多种蛋白的骨基质材料及制备方法,该材料为在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表面接种有分泌出成骨诱导功能蛋白而促进成骨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动物骨基质材料。该骨基质材料具有骨组织的天然结构和特性以及...
许建中侯天勇常正奇李志强罗飞吴雪晖邓墨渊王品品
文献传递
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围手术期护理被引量:8
2011年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又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iopmentaidysplasa of the hip,DDH)是小儿比较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包括骨骼和软组织两方面的变化,病变累及髋臼、股骨头、关节囊和髋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肉。DDH在国发病率比较高,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本科自2008-2010年共收治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3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整体护理,疗效显著,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杨阳侯天勇罗飞许建中陈雍华
关键词:髋关节脱位护理
可预防感染的组织工程骨在修复山羊大段骨缺损中的抗感染及成骨效果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构建可预防感染的组织工程骨并评估其在修复山羊大段骨缺损中的抗感染能力及成骨效果。方法设计可控性缓释抗生素系统“纤维蛋白凝胶修饰的藻酸盐一万古霉素缓释微球”(FG.Vanco-AB),以此为基础构建可预防感染的组织工程骨并进行检测,然后移植到山羊右侧股骨临界骨缺损的部位,对侧作为对照将组织工程骨(不含可控性缓释抗生素系统)移植到同样的临界骨缺损区。抗生素发挥抗菌作用的标准浓度为5rag/m1,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杀菌浓度,术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骨缺损区局部、周围及血液中万古霉素浓度,检测其缓释剂抗感染能力;组织学、CT、ECT检测骨愈合情况,以此来评价预防感染组织工程骨的成骨效果。结果通过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以及体内示踪等检测,种子细胞在体内及体外的存活情况与组织工程骨组类似;山羊股骨右侧局部、左侧局部及血液中持续超过杀菌浓度的时间分别为28d、2d和7d。万古霉素在股骨中的浓度自移植部位向两侧逐渐递减。山羊双侧股骨术后第28天及56天ECT检查结果均提示无明显区别,CT及组织学检查证明在术后第14天、28天、112天,山羊双侧股骨缺损的修复是同步的,并且在第112天时均被新生骨组织覆盖。结论成功构建抗感染的组织工程骨,FG-Vanco.AB在移植的部位可以发挥杀菌作用,并且不会影响组织的重建与修复。
常正奇侯天勇徐明黄伟敏许建中胡永成于秀淳
关键词:迟效制剂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用于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的2年随访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评估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与融合术在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行多节段Dynesys动态固定及融合术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ynesys动态固定组24例,融合组27例。应用腰椎疼痛视觉模拟指数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功能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两种术式术前及术后6、12、24个月腰椎整体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邻近第一椎间活动度、邻近第一椎间高度、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的发生率,评估两种术式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 51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26.2(23~31)个月。两组病例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ynesys动态固定组术后较融合组保留了更多的腰椎整体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ynesys动态固定组术后保留了部分手术节段的活动度,融合组因融合而丢失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个月两组病例邻近上一椎间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邻近上一椎间高度组间及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ASD方面,融合组3例出现邻近节段不稳,但无明显临床症状,未行临床干预。结论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保留了更多的活动度,减缓ASD的发生,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手术治疗选择。
王利元张承旻罗磊赵晨侯天勇罗飞代飞何清义周强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多节段腰椎融合术
不同类型腰骶椎结核手术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采用回顾性研究评价4种不同术式治疗不同类型腰骶椎结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1至2013年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患者共79例,根据病变类型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一期前路手术45例,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18例,一期后路手术10例,单纯病灶清除6例。术后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18个月,支具外固定6个月。对比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红细胞沉降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摄X线片、三维CT观察术前腰骶角、术后及末次随访腰骶角,评估结核愈合、植骨融合和畸形矫正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8~42个月,平均23个月,椎间植骨均达到I级骨愈合,腰痛及放射痛均缓解,术中无大血管、神经、输尿管损伤,术后无结核性腹膜炎、勃起功能障碍、逆行射精等并发症。一期前路组、一期前后联合入路组、一期后路组、单纯病灶清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44.31±23.18)min、(444.72±141.63)min、(351.50±85.25)min、(90.00±29.66)min;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66.67±104.45)ml、(988.99±488.26)ml、(890.00±306.23)ml、(200.00±104.88)ml。术前平均VAS评分分别为(4.71±1.79)分、(5.22±1.48)分、(3.30±1.64)分、(2.50±1.52)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0.97±0.69)分、(0.89±0.68)分、(0.90±0.74)分、(1.00±0.63)分。术前平均ODI分别为29.64%±7.85%、32.17%±7.59%、28.20%±4.26%、20.67%±4.6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5.09%±3.59%、4.78%±3.78%、4.80%±3.39%、4.00%±1.18%。术前平均腰骶角分别为20.61°±4.92°、23.78°±5.84°、25.10°±4.28°、21.67°±4.27°;术后分别为27.17°±3.66°、30.56°±5.31°、32.10°±4.01°、24.83°±2.32°;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3.89°±3.12°、27.00°±5.46°、29.00°±4.85°、23.33°±2.50°。结论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相比,�
张泽华陈非凡李建华罗飞代飞侯天勇周强何清义许建中
关键词:腰椎骶骨随访研究
预防术后感染的新型外固定装置研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为降低骨科外固定架使用中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自行研制出扣合式全环外固定装置并进行其力学稳定性测试。方法运用Solidworks软件设计外固定架,并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和万能材料试验机对设计的全环外固定架进行测试,判断其抗轴向、侧向、扭转力稳定性,进而对全环外固定架的各项参数进行生物力学优化。结果在力学性能上,发明的扣合式全环外固定装置在抗轴向稳定性上与现有的半环槽式外固定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前者在抗侧向、扭转力稳定性上要显著性由于后者(P<0.05);综合上述结果,证明发明的扣合式外固定装置的力学稳定性显著性优于半环槽式外固定架;其稳定性随着固定圆环个数、圆环间距、克氏针夹角的增加而增加,当克氏针夹角达到90度时固定效果最好。结论扣合式全环外固定架在保留半环外固定架安装便捷的基础上,极大提高了其力学稳定性,不仅可极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的发生,而且可降低骨折愈合过程中发生针道感染的发生率。
罗阳张雪王旭全侯天勇张泽华叶青汪广杰府伟灵
关键词:骨折外固定稳定性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