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庆

作品数:8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低密度脂蛋白
  • 3篇脂蛋白
  • 3篇细胞
  • 2篇胆固醇
  • 2篇低密度脂蛋白...
  • 2篇血症
  • 2篇噪声性
  • 2篇噪声性聋
  • 2篇脂蛋白受体
  • 2篇神经节
  • 2篇螺旋神经节
  • 2篇家族性高胆固...
  • 2篇固醇
  • 2篇耳蜗
  • 2篇高胆固醇
  • 2篇高胆固醇血症
  • 1篇蛋白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血管

机构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北京市耳鼻咽...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心肺血...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8篇赵庆
  • 3篇王绿娅
  • 3篇潘晓冬
  • 3篇夏寅
  • 3篇秦彦文
  • 3篇韩德民
  • 3篇蔺洁
  • 3篇龙海珊
  • 3篇杜兰平
  • 3篇龚树生
  • 3篇李颖
  • 2篇史金凤
  • 2篇雷厉
  • 2篇范尔仲
  • 2篇石凤茹
  • 1篇陈伟京
  • 1篇陈立伟
  • 1篇刘舒
  • 1篇勇强
  • 1篇卢圣栋

传媒

  • 2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09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199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特性及对血管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的影响被引量:14
2003年
了解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中抗氧化维生素含量、氧化特性 ,探讨其对血管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的影响。采用二次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的方法分离制备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 ,高压液相色谱测定其抗氧化物质维生素A、E和 β 胡萝卜素 ;连续监测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在 2 34nm的吸光度以测定其氧化敏感曲线 ;在血管内皮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 ,培养后测定培养液丙二醛的浓度。实验成功分离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 ,与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相比 ,维生素A、E和 β 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及总抗氧化能力明显减少 ,只有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的 6 5 %、39%和 2 4 % ,故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延迟时间只有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的 37.5 % ,但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值及氧化速率分别是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的 1 .7倍和 1 .2 8倍 ;培养液中丙二醛含量随加入脂蛋白的浓度和作用时间而增高 ,2 4h时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 5 0mg组、1 0 0mg组、1 5 0mg组与相同剂量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组比较丙二醛显著增高 (P <0 .0 5 )。上述结果提示 :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中抗氧化物质及抗氧化能力下降 ,氧化敏感性增高 。
王绿娅蔺洁秦彦文杜兰平潘晓冬石凤茹顾云赵庆
关键词: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内皮细胞丙二醛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新突变类型与表型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3
2004年
目的 检测中国汉族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FH)家系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DLR)基因突变类型 ,研究基因型与表型间的关系 ,探讨FH发病的分子病理机制。方法 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血脂测定、心电图、心脏及大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PCR)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DHPLC)法结合扩增产物直接序列分析检测LDLR基因启动子和全部 18个外显子片段 ,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该基因正常序列比对找出突变并检索FH突变数据库(www .ucl.ac .uk/fh)。此外 ,采用PCR 限制性内切酶技术 ,检测载脂蛋白B10 0 (ApoB10 0 )基因Q35 0 0R突变 ,以排除家族性ApoB10 0 缺陷症 (FDB)。结果 DHPLC分析发现该患儿及其父母LDLR基因第 3外显子存在一异常波峰 ,DNA测序证实该患儿第 3内含子 5′剪接位点存在G→A纯合剪接突变 ,其父母相同位点表现为野生型和突变型杂合现象 ;同时未检测出患儿及其父母ApoB10 0Q35 0 0R突变。结论 国内首次发现LDLR基因第 3内含子G→A纯合剪接突变 ;该突变可能是FH发病的分子基础并导致其严重的临床表型 ;PCR
蔺洁王绿娅陈立伟勇强潘晓冬杜兰平秦彦文赵庆陈保生
关键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型
噪声性聋小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生长相关蛋白-43变化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通过噪声引起4周龄昆明小鼠出现暂时性阈移(tmporary threshold shift,TTS)和永久性阈移(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PTS),观察听觉通路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piral ganglion of cochlea,CG)中生长相关蛋白(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变化,探讨听觉损伤后内耳突触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32只昆明小鼠制作噪声性聋动物模型,进行听觉脑干诱发反应听力检测,用免疫组化法对耳蜗听觉通路中GAP-43在神经损伤刺激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噪声性聋引起PTS后CG的GAP-43表达在损伤后第7天出现增加,第14天仍增加明显,而TTS组无明显变化。结论噪声性聋听觉通路神经性损伤作用后7天,GAP-43出现增高说明内耳开始出现突触修复。
夏寅龙海珊龚树生雷雳冯娟娟范尔钟李颖赵庆韩德民
关键词:小鼠耳蜗螺旋神经节
工程菌DH5α/pCW-PL-XE-TNFαm2的遗传稳定性
2012年
目的本基因工程大肠杆菌DH5α/pCW-PL-XE-TNFαm2所表达的靶向融合蛋白XE-TNFαm2已被初步证明具有用于清除艾滋病患者体内HIV病毒的前景。其目的蛋白表达水平为32%~36%细胞总蛋白。本研究旨在验证其遗传稳定性。方法工程菌株DH5α/pCW-PL-XE-TNFαm分别在LBAmp+与LBAmp-二种固体培养基上逐日单菌落划线传代,32℃培养过夜。每间隔十代运用一般温控表达技术,确定其XE-TNFαm2的蛋白含量,最后比较分析各代之间目的蛋白(20.3 kDa)表达水平的差异情况。结果该重组基因工程菌连续传100代后XE-TNFαm2的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只是在上述两种情况下传至100代后将其置于4℃保藏4、5、6个月,其目的蛋白表达水平有8%的下降。本载体质粒含有的CIts857序列、PL启动子与T1T2末端终止序列,是确保目的基因稳定高表达的3个关键元件。结论本研究结果证明该工程菌DH5α/pCW-PL-XE-TNFαm2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路金芝杜志荣赵庆张琳杨晶陈伟京蒋虹李涛王欣王憬惺卢圣栋
关键词:基因工程菌传代
人白细胞介素-15 cDNA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被引量:2
1997年
从正常人外周血中分离粘附的单核细胞,加入LPS刺激4h后提取细胞mRNA反转录获得cDNA第一链,用两对特异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出含BamHI酶切位点的编码人1L-15成熟蛋白的cDNA,其大小约360bp。用PEG法回收其片段并将其连接到pBSSK载体的SmaⅠ位点上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序列与文献报道一致。然后再将其片段亚克隆插入到pGEX-2T的BamHI位点。筛选插入方向正确的克隆,转化大肠杆菌JM109,以1mmol/LIPTG诱导5h收集菌体直接进行SDS-PAGE,与阴性对照相比,MW44KD处多出一条带,紫外扫描显示此带占菌体蛋白总量的8.8%。WesternBlot证实此带能够特异地与兔抗人IL-15的抗体发生反应。证明RT-PCR所得的人IL-15cDNA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表达,为进一步探讨人IL-15的生物学作用打下基础。
沈永泉崔莲仙何维赵庆胡愉刘庆丰巴德年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5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大肠杆菌
噪声性聋耳蜗螺旋神经节磷酸化c-Jun活性变化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通过神经损伤性噪声引起4周昆明小鼠出现暂时性阈移(TTS)和永久性阈移(PTS),探讨听觉通路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活性调节耳蜗螺旋神经节(CG)磷酸化c-Jun变化。方法:采用30只昆明小鼠制作噪声性聋动物模型,进行听觉脑干诱发反应听力检测,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对耳蜗听觉通路中NMDAR关键成分(磷酸化c-Jun)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噪声性聋诱导PTS后8h、48h、7d、14dCG磷酸化c-Jun的相对吸收度值明显增加,而阳性细胞数依次减少。噪声性聋诱导PTS前后立即腹膜腔注射MK-801引起相似改变。而诱导TTS后48h则降至正常水平。结论:磷酸化c-Jun在噪声性聋后表达的增加具有时间相关性;MK-801通过阻断噪声暴露后传入神经递质谷氨酸,减少突触后钙内流所致的兴奋性毒性,从而保护听觉神经。因此,NMDAR可能参与了内耳损伤。
夏寅龙海珊韩德民龚树生雷厉史金凤范尔仲李颖赵庆
关键词:噪声性聋免疫细胞化学螺旋神经节
隔声后听觉重塑模型中听皮质突触NR2A表达的变化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隔声后听觉重塑模型中听皮质突触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基NR2A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清洁级SD大鼠45只,分成隔声组、隔声后听觉重塑组及对照组各15只,Optiprep沉降梯度超速离心从初级听皮质提取高度纯化的突触体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蛋白质印迹检测技术对生后隔声14d组、28d组、42d组、隔声7d后再给予纯音暴露的各实验组听皮质突触体NR2A表达进行比较。结果:隔声使生后14d组和28d组动物听皮层NR2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隔声7d后再给予纯音暴露则又使NR2A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5),呈现双向调节趋势。隔声和纯音暴露对生后42d组成熟大鼠听皮层NR2A表达不再产生明显调节作用(P>0.05)。结论:在大鼠生后发育关键期,听觉经验可改变听皮层NMDA受体NR2A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为研究感觉功能发育可塑性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资料。
夏寅龙海珊韩德民龚树生雷厉史金凤范尔仲李颖赵庆
关键词:突触体NMDA受体隔声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系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剪接突变的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检测中国汉族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大家系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 DL R)基因突变 ,探讨 FH发病的分子机理。方法 首先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PCR- RFL P)技术检测载脂蛋白 B1 0 0 (apo B1 0 0 )基因 Q35 0 0 R突变 ,排除家族性 apo B1 0 0 缺陷症 ,再采用 PCR扩增结合核苷酸序列分析检测 1例临床诊断为 FH纯合子患儿及其家系成员 L DL R基因启动子和全部 18个外显子片段 ,结果与 Gen Bank公布的该基因正常序列对比找出突变 ,并在家系其他成员中证实该突变。结果 该患儿 L DL R基因第 3内含子剪接供体处存在 IN 5′GT→AT纯合剪接突变 ,并且在家系中得到证实 ,一级和二级亲属中各发现 2例相同位点和相同形式的杂合子 ,其基因型表现为野生型和突变型杂合现象。同时未检测出患儿及其父母 apo B1 0 0 Q35 0 0 R突变。结论 发现 L DL R基因第 3内含子 G→ A纯合剪接突变 ,可能是该 FH家系发病的分子基础 ;检测该突变对临床干预和遗传指导有参考价值。
蔺洁王绿娅刘舒潘晓冬杜兰平石凤茹秦彦文赵庆郭恒怡
关键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