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摄晓燕

作品数:16 被引量:289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土壤
  • 6篇肥力
  • 5篇砒砂岩
  • 5篇剖面
  • 5篇肥力演变
  • 4篇养分
  • 4篇风沙土
  • 3篇入渗
  • 3篇水分
  • 3篇土壤剖面
  • 3篇黄土区
  • 3篇改良土壤
  • 2篇等温吸附
  • 2篇典型剖面
  • 2篇动力学
  • 2篇养分分布
  • 2篇养分分布特征
  • 2篇源区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机构

  • 15篇西北农林科技...
  • 7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江西省农业科...
  • 1篇江西省农业科...

作者

  • 16篇摄晓燕
  • 9篇谢永生
  • 5篇张兴昌
  • 4篇郝明德
  • 3篇鞠艳
  • 3篇魏孝荣
  • 3篇张义
  • 3篇王辉
  • 2篇许晶晶
  • 2篇张应龙
  • 2篇马天娥
  • 2篇王辉
  • 1篇朱元骏
  • 1篇赵云英
  • 1篇韩凤朋
  • 1篇程积民
  • 1篇温婧
  • 1篇王玉红
  • 1篇魏艳春
  • 1篇甄庆

传媒

  • 2篇农业机械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区主要农业土壤肥力演变研究
我国曾于20世纪50和80年代进行过两次土壤普查,摸清了当时土壤肥力的基本状况,但之后约30年间没再进行过类似的工作。特别是关于黄土区主要农业土壤肥力发生与演变规律的研究工作相当薄弱,不能满足土壤培肥与管理的需求。研究第...
摄晓燕
关键词:塿土黑垆土黄绵土土壤剖面肥力演变
文献传递
陕西黄土区近30a典型[土娄]土剖面肥力演变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利用典型剖面历史分析资料,采用原位采样及与历史资料相同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陕西黄土区近30a来(土娄)土肥力的演变及剖面养分分布。结果表明,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相比,2008年(土娄)土耕层、犁底层中养分含量(除全钾)均有增加,耕层增幅最大,有机质增加了104.6%,全氮增加了61.7%,全磷增加了21.6%,碱解氮增加了67.3%,速效磷增加了255%;全钾含量在整个剖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耕层降幅最小,为9.6%。2008年各养分的表聚系数大于1982年,说明近30a来(土娄)土土壤肥力不断提高,正向着有利于作物生长吸收的方向演变。
摄晓燕谢永生王辉王辉
关键词:土壤剖面肥力演变
黄土旱塬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平衡的影响被引量:23
2009年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肥料施用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肥可以明显提高小麦的产量,增加小麦对养分的吸收量,同时达到培肥地力的效果。氮、磷配施增产效果显著,增幅为111.7%;在单施氮肥、单施磷肥的基础上施有机肥,分别比单施氮肥和单施磷增产32.7%、155.7%。氮、磷及有机肥配施时氮、磷、钾总吸收量均最多,分别增加303.5%、128.6%、238.8%。肥料单施,土壤中的部分养分会出现亏缺,单施氮肥,土壤中磷素亏损100%;单施磷肥,氮素亏损100%。肥料配施,氮素、磷素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盈余。农业生产中该区要重视施用有机肥及肥料的合理配施。
摄晓燕谢永生郝明德赵云英张义鞠艳
关键词:小麦长期施肥养分平衡黄土旱塬
适量砒砂岩改良风沙土的吸水和保水特性被引量:38
2014年
该文研究了不同砒砂岩改良风沙土模式下的土壤入渗特征、饱和导水率和水分特征曲线,分析了不同模型对砒砂岩改良风沙土水分特征曲线的适用性和不同改良模式的土壤水力学特征,以期为评价砒砂岩改良风沙土水力学特性以及筛选合理改良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砒砂岩可以有效降低风沙土的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增加风沙土的饱和含水量和滞留含水量,增强风沙土的持水能力。VGM(m,n)模型可以拟合砒砂岩改良风沙土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同一改良模式下,土壤的入渗率、饱和导水率和饱和含水量随容重增大呈减小趋势;容积含水量在低吸力段随容重增大逐渐减小,在中高吸力段逐渐增大。砒砂岩和风沙土以25∶75比例混合的复配模式,可以有效改良风沙土的吸水和保水特性,可在实践中推广。
摄晓燕张兴昌魏孝荣
关键词:土壤水分入渗砒砂岩风沙土饱和导水率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砒砂岩改良风沙土对磷的吸附特性影响研究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适量砒砂岩能有效改良风沙土的吸水和保水特性,但对于砒砂岩改良风沙土的养分有效性尚不清楚。本文研究了不同用量的砒砂岩改良风沙土对磷吸附特性的影响,以期为评价改良土壤对磷的吸附特性,揭示改良土壤对磷的吸附机理和指导磷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设计了砒砂岩和风沙土0∶100(L)、10∶90(LS1)、25∶75(LS2)、50∶50(LS3)、75∶25(LS4)、90∶10(LS5)和100∶0(S)(烘干质量比)7个不同比例的改良模式。研究了在25℃下砒砂岩不同添加量改良风沙土的磷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特征,并应用吸附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进行参数拟合,以揭示改良土壤对磷的吸附机理,同时分析了砒砂岩添加比例与改良土壤中磷的最大吸附量的关系。【结果】1)同一初始浓度下,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改良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呈增大趋势,24 h后逐渐达到平衡。2)吸附时间一定的情况下,随着磷初始浓度的增大,改良土壤对磷的吸附量逐渐增大,直到接近或达到吸附最大值。3)风沙土对磷的吸附量大于砒砂岩的吸附量,改良土壤中随着砒砂岩添加比例的增加,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呈减小趋势。4)风沙土、砒砂岩和改良土壤对磷的吸附动力学曲线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曲线以Langmuir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优。5)风沙土、砒砂岩和改良土壤对磷的吸附属于均质的单层吸附,由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共同控制吸附反应速率,吸附机理主要是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6)改良土壤对磷的最大吸附量随砒砂岩添加比例的增加呈线性减小关系。在生产实践中,可通过测定砒砂岩和风沙土对磷的最大吸附量及风沙土中砒砂岩的添加比例来对改良土壤中磷的最大吸附量进行预测。【结论】砒砂岩可显著减小风沙土对磷的吸附固定,增加施入磷肥的有效性。所以当改良土壤恢复植被�
摄晓燕魏孝荣马天娥王玉红张兴昌
关键词:磷素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砒砂岩风沙土改良土壤
晋陕蒙能源区不同构型土体水分入渗特性模拟被引量:10
2015年
采用一维垂直积水入渗试验,研究晋陕蒙能源区不同构型土体的水分入渗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构型土体的入渗能力差异明显,表现为风沙土、黄土、砒砂岩的入渗能力依次降低,风沙土和黄土中采用混合添加和分层添加砒砂岩的方式均可以延长入渗时间并能降低入渗速率;在控制较高容重的条件下,含有料姜石和煤矸石的土体入渗能力低;层状结构土体的入渗能力低于均质土壤;采用线性函数可以很好地描述不同构型土体累积入渗量与湿润锋推进距离之间的关系;与Philip入渗模型相比,Kostiakov入渗模型可以更好地拟合不同构型土体的入渗过程。
甄庆摄晓燕张应龙韩凤朋张兴昌
关键词:土体构型入渗层状结构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典型草原铁杆蒿种群化感作用被引量:12
2012年
运用改进的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研究了典型草原草地建群种与优势种之间的生态竞争关系;并利用建群种(铁杆蒿)茎叶浸提液对不同优势种的化感种子进行发芽试验,分析铁杆蒿的化感潜力及其在封育草地中的生态地位.结果表明:封育草地中,本氏针茅的生态位最宽(0.99),其次为百里香(0.94)、铁杆蒿(0.82)和大针茅(0.76),赖草最窄(0.73);铁杆蒿与本氏针茅、本氏针茅与百里香、百里香与大针茅、铁杆蒿与百里香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分别为0.90、0.95、0.94和0.86.不同浓度的铁杆蒿浸提液对植物的化感作用强度不同,表现为"低促高抑".铁杆蒿浸提液对本氏针茅幼苗根系生长的化感促进作用要强于百里香,而对百里香幼苗芽生长的抑制作用要强于本氏针茅.甲醇浸提液的化感作用要强于水浸提液.铁杆蒿、本氏针茅、百里香和大针茅之间高的生态位重叠,说明该草地群落将继续向本氏针茅群落演替,铁杆蒿群落仅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演替阶段.铁杆蒿的化感作用在其中担负着驱动力的角色.
王辉谢永生程积民摄晓燕
关键词:生态位铁杆蒿化感作用植被演替
砒砂岩风化物改良风沙土的水肥过程及其生物响应
晋陕蒙接壤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风沙土是该区主要的土壤类型,区域内砒砂岩分布广泛,这一区域也是黄河粗砂的主要来源区。针对煤矿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环、砒砂岩区水土流失严重且治理难度大、风沙土肥力低下等生态环境问题,本...
摄晓燕
关键词:风沙土改良土壤水分入渗吸附-解吸养分有效性
文献传递
果园生态系统生产力调控被引量:12
2009年
以黄土沟壑区果园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黄土高原果业生产波动性大,生态系统恶化等问题,通过调控果树的生殖生长量,研究了果园生态系统生产力调控及系统响应。结果表明:生产力水平高的处理对土壤深层的水分利用增强,但降低了土壤深层贮水量,从而进一步加重土壤干燥化程度;以生殖生长调控为手段的生产力调控能够显著改善果实的单果重、果实硬度、着色指数等外在品质,果品优果率可提高12.9%~23.5%;通过生产力调控,果业生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果园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得到维持,果树生产波动性缓解。确定挂果2.25×105个/hm2的生产力水平为黄土沟壑区盛果期果园生态系统的适宜生产力水平。
张义谢永生郝明德鞠艳摄晓燕
关键词:果园生态系统生产力土壤水分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苹果园土壤性状及果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55
2010年
以黄土高原9年生红富士果园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不同地表覆盖模式(清耕、生草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砂石覆盖)对果园土壤性状及果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覆盖土壤水分剖面分异最低,砂石覆盖土壤水分剖面分异最高;砂石覆盖提高了根层水分含量,有利于果树对水分的利用.不同地表覆盖模式土壤热量状况变化显著,处理间差异明显,极端最高温度下降,但地膜覆盖处理夏季地温超过果树根系生长的上限温度,对果树根系生长和生理功能发挥不利.除地膜覆盖外,其他地表覆盖模式均能提高土壤CO2释放速率,其中生草覆盖的效果最为显著.不同地表覆盖模式对果树枝条类型比例及产量影响较大,砂石覆盖处理的中短枝比例和果实产量最高;生草覆盖处理的果实产量最低.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盛果期果园,砂石覆盖处理是较为适宜的地表覆盖模式.
张义谢永生郝明德摄晓燕
关键词:果园生态系统土壤管理地温土壤呼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