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泉来

作品数:40 被引量:114H指数:6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8篇腰椎
  • 11篇椎间盘
  • 10篇脊柱
  • 8篇融合术
  • 8篇术后
  • 8篇颈椎
  • 7篇手术
  • 7篇退变
  • 7篇骨折
  • 6篇退行性
  • 6篇疗效
  • 5篇椎体
  • 5篇内固定
  • 4篇入路
  • 4篇退行性疾病
  • 4篇椎管
  • 4篇细胞
  • 4篇后路
  • 4篇个体化
  • 4篇成形术

机构

  • 16篇皖南医学院弋...
  • 14篇皖南医学院
  • 11篇皖南医学院第...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0篇赵泉来
  • 36篇徐宏光
  • 16篇王弘
  • 14篇刘平
  • 12篇肖良
  • 8篇王凌挺
  • 7篇张玙
  • 7篇俞宏星
  • 5篇宋俊兴
  • 5篇杨晓明
  • 5篇高智
  • 4篇熊寿良
  • 4篇沈祥
  • 4篇刘祥
  • 4篇陈学武
  • 3篇张玙
  • 3篇李逸峰
  • 3篇章平治
  • 3篇郑权
  • 3篇陈学武

传媒

  • 6篇皖南医学院学...
  • 4篇中国骨与关节...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齐齐哈尔医学...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骨伤
  • 2篇解剖与临床
  • 2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沈阳医学院学...
  • 1篇赤峰学院学报...
  • 1篇辽宁医学院学...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7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后路术中局部应用万古霉素对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对比颈后路切口在术中是否局部应用万古霉素对术后切口愈合及感染的影响,探讨颈后路切口在术中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的优点。方法:前瞻性对照分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所选取的52个病例,分为A、B两组,其中男27人,女25人,平均年龄(52.25±11.00)岁,年龄32~68岁;术前、术后临床感染性指标变化的资料(体温、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比、淋巴细胞比),其中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42人、颈部外伤致颈椎不稳9人、椎管内肿瘤1人,所选病例都接受颈后路手术并排除颈部感染性疾病。结果:5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或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A、B两组术后第7天体温分别为(37.78±0.60)℃和(36.66±0.31)℃,P〈0.05;ESR分别为(31.00±8.49)mm/h和(14.19±1.30)mm/h,P〈0.05;CRP分别为(26.77±9.92)mg/L和(6.50±1.88)mg/L,P〈0.05;中性粒细胞比分别为(80.58±4.06)%和(56.92±3.11)%,P〈0.05;淋巴细胞比分别为(12.88±1.61)%和(23.08±3.77)%,P〈0.05。A、B两组间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1个月、术后第3个月的体温、ESR、CRP、中性粒细胞比、淋巴细胞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病例有9人在术后切口部位有轻微红肿发生并且A组病例平均住院天数比B组病例平均住院天数长5天。结论:颈后路手术切口在术中局部应用万古霉素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术后切口的感染率,减少患者的实际住院天数和医疗支出。
刘祥徐宏光赵泉来高智肖良
关键词:颈椎手术万古霉素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弥散形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研究归纳骨水泥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的弥散分布,分析不同类型弥散方式对治疗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诊治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74例,均应用骨水泥PVP行单侧穿刺后,根据影像学检查骨水泥弥散情况分成abc三组,统计并比较不同弥散情况术后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的VAS评分、ODI、脊柱生活量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并且分析发现上下终板均弥散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脊柱生活量表均较单终板弥散的类型有所提高(P<0.05),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压缩性骨折经过PVP行单侧穿刺后并且使骨水泥分布到上下终板的弥散形式对患者的疗效优于上下终板未能同时弥散的情况。
沈阳徐宏光赵泉来肖良金中行王效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椎体压缩性骨折
马尾冗余症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23年
目的:探究马尾冗余症(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在腰椎管狭窄患者中的诊疗意义,并筛选与RNRs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196例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就诊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RNRs将所有患者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参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差异性,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RNRs高度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RNRs阳性组59例,RNRs阴性组137例。19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RNRs发生率为30.10%(59/196)。两组患者VAS、OD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Rs阳性组患者临床症状较RNRs阴性组重。年龄、狭窄节段数、腰椎硬膜囊面积平均值、最狭窄节段及最狭窄节段硬膜囊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狭窄节段数、椎管正中矢状径平均值及腰椎椎间隙硬膜囊面积平均值与RNRs产生与否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狭窄节段数回归系数为-1.115,椎管正中矢状径回归系数为-1.707,腰椎椎间隙硬膜囊面积平均值回归系数为7.556。结论:伴有RNRs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症状较不伴者明显严重。狭窄节段数、椎管正中矢状径、腰椎椎间隙硬膜囊面积是RNRs发生的高危因素,其中腰椎椎间隙硬膜囊面积相关性最高。
吴仲宣肖良赵泉来刘晨孙竑洲耿寅江雨剑
关键词:椎管狭窄症
自噬在人颈椎椎体终板软骨细胞退变模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 探讨自噬在人颈椎椎体终板软骨细胞退变模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选择2012年2至8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手术的颈椎病患者和颈椎骨折或脱位者48例.分为对照组(17例)和颈椎病组(31例).将术中取出的颈椎椎体终板软骨用酶消化法分离终板软骨细胞并培养,建立人颈椎椎体终板软骨细胞退变模型.甲苯胺蓝染色,倒置相差显微镜及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单丹磺酰戊二胺(MDC)染色观察自噬小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自噬标志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蛋白),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及免疫印迹检测LC3蛋白的表达.结果 成功建立人颈椎椎体终板软骨细胞退变模型.对照组原代终板软骨细胞以多角形为主,增殖速度较快,而颈椎病组原代终板软骨细胞以梭形为主,细胞增殖速度较对照组慢.两组细胞中MDC染色均可见自噬小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均可见LC3蛋白位于胞内和核周.颈椎病组终板软骨细胞Ⅱ型胶原基因(0.628±0.254)及蛋白多糖基因(0.715 ±0.194)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0.845 ±0.186,0.913 ±0.254,均P<0.05).对照组中LC3-Ⅱ/LC3-I较颈椎病组明显上调.结论 自噬在人颈椎终板软骨细胞退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调控终板软骨细胞中自噬的活性可能会改善椎间盘的退变.
熊寿良徐宏光王弘张敏俞云飞张巍涂成东赵泉来吕坤
关键词:椎间盘颈椎软骨细胞基因表达
Wnt-5a基因在椎间盘退变器官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8年
背景:椎间盘终板软骨在一定的循环压力作用下会发生形态学的退变,重要的细胞外基质降低,而同时Wnt-5a基因的表达随着加力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Wnt-5a基因与椎间盘退变存在某种重要的内在联系。目的:检测循环压力诱导下Wnt-5a基因在兔椎间盘退变器官模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取出腰椎间盘制备椎间盘退变器官模型,随机分为加力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加力。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2组大体组织变化;运用Real time PCR法检测各组软骨中Wnt-5a、Ⅱ型胶原以及蛋白多糖基因的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Wnt-5a蛋白在各组中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结论:(1)对照组及加力组椎间盘器官培养至第7天,其组织形态学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大体结构完整,Wnt-5a、Ⅱ型胶原以及蛋白多糖等基因的表达与0 d对照组相比呈现出差异化,14 d加力组以及对照组较0 d组在组织形态学上差异更加明显;(2)7 d加力组、14 d加力组及对照组中的Wnt-5a、Ⅱ型胶原以及蛋白多糖等基因表达下降,Wnt-5a蛋白的表达变化趋势与基因水平检测结果一致,但加力组较未加力各组基因表达降低更加显著,加力组中随加压时间的延长各组基因表达进行性降低;(3)结果提示,通过调节Wnt-5a基因的表达,可能会影响终板软骨细胞的退变进程,进而为椎间盘退变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杨晓明赵泉来高智徐宏光王弘刘平
关键词:器官培养椎间盘软骨细胞细胞基质
颈后路局部应用万古霉素预防术后切口感染Meta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颈后路切口在术中局部应用万古霉素对预防术后切口抗感染疗效。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查阅有关颈后路切口在术中局部应用万古霉素对术后切口抗感染效果的文献报道,用Cochrane系统评价纳入文献,并筛选所需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选取了6篇文献,病例数536例,术中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组与术中没有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组在术后体温、ESR、CRP、中性粒细胞比、淋巴细胞比,切口轻微红肿发生例数相比有明显优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颈后路手术切口在术中局部应用万古霉素来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确切疗效,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从总体上来看,认为疗效肯定的一方有更坚实的论证基础。
刘祥徐宏光赵泉来
关键词:万古霉素META
斜外侧入路腰椎融合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被引量:3
2021年
背景:斜外侧入路腰椎融合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对斜外侧入路腰椎融合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也越来越多。目的:总结近年来斜外侧入路腰椎融合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为临床上应用斜外侧入路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在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等分别以“斜外侧腰椎融合术,侧前方腰椎融合术,有限元分析,生物力学,腰椎融合术”及“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Finite element analysis,Biomechanics,Lumbar interbody fusion”为中英文关键词,根据条件进行筛选,最终纳入45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现在对斜外侧入路腰椎融合的生物力学研究较少,主要包括与其他入路腰椎融合术的对比、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比较、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不同类型融合器等研究;②斜外侧入路腰椎融合生物力学稳定性与侧方入路腰椎融合无显著区别,优于其他入路腰椎融合;③斜外侧入路腰椎融合联合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具有最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建议临床医生把该术式作为斜外侧入路腰椎融合的首选术式;④斜外侧入路腰椎融合与前入路腰椎手术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还很不足,临床结果比较也较少,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侯坤鹏赵泉来吴天亮肖良刘晨徐宏光
关键词:腰椎内固定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颈前路接骨板高度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背景:颈椎前路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现已被广泛重视。有研究发现接骨板固定位置与相邻节段骨化有密切关系,而接骨板固定高度与ALOD、相邻椎间盘及椎体退变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目的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接骨板融合术后接骨板固定高度对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影响。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行颈椎前路接骨板融合术治疗并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的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2例,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接骨板头、尾端至手术节段头、尾侧椎体的距离(PDD),PDD<5 mm为A组,PDD≥5 mm为B组:头端A组67例,B组15例;尾端A组51例,B组31例。测量相邻椎体骨化(ALOD)、椎间隙变窄(IDN)及椎体滑移(VS)等因素,评价PDD对ASD的影响。结果结果:头端A组骨赘形成64.2%(43/67),高于头端B组的26.7%(4/15)(P<0.01);尾端A组骨赘形成29.4%(15/51),高于尾端B组的12.9%(4/31)(P<0.01);头端(A组+B组)骨赘形成57.3%(47/82)明显高于尾端(A组+B组)骨赘形成的23.2%(19/82)(P<0.01)。头端A组中44.8%(30/67)表现为IDN和VS,B组为40.0%(6/15)(P>0.05);尾端A组中47.1%(24/51)表现为IDN和VS,B组为41.9%(13/31)(P>0.05);头端(A组+B组)43.9%(36/82)表现为IDN和VS,尾端(A组+B组)45.1%(37/82)表现为IDN和VS(P>0.05)。结论结论:颈椎前路接骨板固定高度对ASD有影响,PDD越小,ALOD发生率越高,而对IDN及VS并无显著影响。
赵泉来徐宏光沈祥王弘刘平马明明张骞俞宏星
关键词:颈椎脊柱融合术椎间盘退化
白细胞介素1β诱导软骨细胞中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下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在大鼠关节软骨细胞中表达变化。方法无菌术下分离出大鼠关节软骨,采用胰蛋白酶及Ⅱ型胶原酶连续消化法提取细胞,二代软骨细胞经过3 d预培养后,加入不同浓度IL-1作用24 h,通过甲苯胺蓝染色进行细胞表型鉴定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蛋白聚糖、mTOR以及核糖体40S小亚基S6蛋白激酶(P70S6K)基因表达变化;酶联免疫测定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随着IL-1β浓度的增加,软骨细胞表型出现由多角形变成梭形,PCR检测Ⅱ型胶原在各组中的相对表达量(对照组:0.821±0.014;1 ng/ml组:0.614±0.014;10 ng/ml组:0.549±0.009;100 ng/ml组:0.520±0.008)、蛋白聚糖(0.867±0.005;0.857±0.001;0.554±0.008;0.538±0.004)以及mTOR(0.845±0.015;0.785±0.009;0.569±0.025;0.518±0.014)的表达量减少,且各基因组组内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P70S6K基因表达量(0.465±0.024;0.566±0.022;0.663±0.022;0.896±0.015)增加,各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印迹检测mTOR蛋白以及P70S6K蛋白表达量与PCR检测趋势一致。结论在软骨细退变过程中mTOR信号通路可能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调控mTOR信号通路可能延缓关节软骨退变。
熊寿良徐宏光王强王剑贺华正杨昕董利军赵泉来黄德刚宣华兵
关键词:细胞衰老白细胞介素1蛋白激酶类雷帕霉素
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伴马尾沉降征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3年
目的探讨马尾神经沉降征(NRSS)在斜外侧腰椎体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66例术前诊断NRSS阳性的LS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OLIF减压手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术后3个月有无NRSS分为NRSS阳性及阴性组。比较手术前后以及NRSS阳性组和阴性组ODI指数、VAS疼痛评分。结果66例患者[平均年龄(64.12±10.11)岁,男性/女性:27/39]手术前平均ODI指数为(69.30%±5.71%),平均VAS疼痛评分为(5.24±1.15)分。术后3个月随访时NRSS阳性/阴性为20/46。66例患者手术后平均ODI指数为(37.42%±6.03%),平均VAS疼痛评分为(3.29±1.07)分,手术后较手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NRSS阳性组和NRSS阴性组患者年龄、病程、BMI等一般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SS阳性组手术前平均ODI指数为(70.50%±6.35%),平均VAS疼痛评分为(5.60±1.23)分,NRSS阴性组手术前平均ODI指数为(68.78%±5.40%),平均VAS疼痛评分为(5.09±1.09)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NRSS阳性组手术后平均ODI指数为(41.60%±5.17%),平均VAS疼痛评分为(3.90±1.02)分,NRSS阴性组手术后平均ODI指数为(35.61%±5.49%),平均VAS疼痛评分为3.02±1.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LSS具有确切的疗效。此外,马尾沉降征是评价手术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术后NRSS转阴的患者疗效比术后阳性患者更好。
孙竑洲肖良赵泉来吴仲宣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