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飞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1
供职机构: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KCNQ1
  • 2篇族性
  • 2篇家族
  • 2篇家族性
  • 1篇心动过速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缺血
  • 1篇心绞痛
  • 1篇型心
  • 1篇型心绞痛
  • 1篇血脂
  • 1篇血脂正常
  • 1篇折返
  • 1篇折返性
  • 1篇折返性心动过...
  • 1篇直接测序
  • 1篇他汀
  • 1篇突变
  • 1篇突变基因
  • 1篇缺血

机构

  • 4篇南通医学院附...
  • 2篇同济大学附属...
  • 2篇同济大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4篇刘懿
  • 4篇李晓飞
  • 4篇杨奕清
  • 4篇陈义汉
  • 2篇朱健华
  • 1篇徐文渊
  • 1篇朱建华
  • 1篇王娟
  • 1篇王娟

传媒

  • 1篇南通医学院学...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国外医学(心...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KCNQ1和KCNH2基因与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关系
2003年
目的 分析离子通道基因KCNQ1和KCNH2与先天性长QT综合征 (long QTsyndrome ,LQTS)的关系 ,以探讨LQTS发生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 在一个LQTS(JervellLange -Nielsen综合征型 )大家系中 ,采用PCR -直接测序技术 ,对KCNQ1和KCNH2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附近的部分内含子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KCNQ1基因存在两种突变 ,其中一个位于外显子区域 ,但为同义突变 ,另外一个位于内含子区域 ;KCNH2基因也存在两种突变 ,均位于内含子区域。这四种单核苷酸有多态性 ,与现有报道不同。结论 在该LQTS家系中 ,KCNQ1和KCNH2基因存在四种突变 ,但均为非致病突变 ,提示KCNQ1和KCNH2基因以外的基因可能才是LQTS致病基因。KCNQ1基因和KCNH2基因存在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王娟李晓飞杨奕清刘懿朱建华陈义汉
关键词:先天性长QT综合征
KCNQ1和KCNH2基因与家族性阵发性房室交界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关系
2004年
目的:分析离子通道基因KCNQ1和KCNH2与家族性阵发性房室交界折返性心动过速(FPAVJRT)的关系,以探讨FPAVJRT发生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在一个FPAVJRT大家系中,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对KCNQ1和KCNH2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附近的部分内含子进行序列测定。 结果:KCNQ1基因存在5种突变,其中2个位于外显子区域,但均为同义突变,另外3个位于内含子区域;KCNH2基因存在3种突变,但均位于内含子区域。 结论:在该FPAVJRT家系中,KCNQ1和KCNH2基因存在8种突变,但均为非致病突变,提示KCNQ1和KCNH2基因以外的基因可能才是FPAVJRT致病基因。
李晓飞朱健华杨奕清苏晓燕刘懿陈义汉
关键词:KCNQ1折返性心动过速家族性内含子外显子直接测序
KCNQ1和KCNH2基因与家族性阵发性房室交界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关系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分析离子通道基因 KCNQ1和 KCNH2与家族性阵发性房室交界折返性心动过速 (FPAVJRT)的关系 ,以探讨 FPAVJRT发生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 :在一个 FPAVJRT大家系中 ,采用 PCR直接测序技术 ,对 KC-NQ1和 KCNH2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附近的部分内含子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KCNQ1基因存在 5种突变 ,其中 2个位于外显子区域 ,但均为同义突变 ,另外 3个位于内含子区域 ;而 KCNH2基因存在 3种突变 ,但均位于内含子区域。结论 :在该 FPAVJRT家系中 ,KCNQ1和 KCNH2基因存在 8种突变 ,但均为非致病突变 ,提示 KCNQ1和 KCNH2基因以外的基因可能才是 FPAVJRT致病基因。
李晓飞朱健华杨奕清苏晓燕王娟刘懿陈义汉
关键词:KCNQ1突变基因
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抗心肌缺血作用被引量:20
2002年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抗心肌缺血作用。方法 :85例血脂正常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常规治疗外 ,加服辛伐他汀 ,4 5例 )和对照组 (仅常规治疗 ,4 0例 ) ,于治疗前 ,治疗后 3、6和 12个月时分别行 2 4hHolter检测心肌缺血总负荷 (TIB)并记录缺血相关事件。结果 :①治疗后 6个月治疗组TIB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治疗后 12个月治疗组TIB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②治疗组的缺血相关事件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治疗 6个月内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李晓飞杨奕清刘懿徐文渊陈义汉
关键词:心绞痛心肌缺血辛伐他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