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勇

作品数:56 被引量:121H指数:6
供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7篇哲学宗教
  • 3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0篇伦理
  • 20篇美德
  • 16篇伦理学
  • 16篇美德伦理
  • 14篇儒家
  • 12篇美德伦理学
  • 11篇道德
  • 7篇理学
  • 6篇哲学
  • 5篇德性
  • 5篇儒家伦理
  • 5篇庄子
  • 5篇良知
  • 5篇《庄子》
  • 4篇中国哲学
  • 4篇儒家伦理学
  • 4篇孔子
  • 3篇道德运气
  • 3篇德性伦理
  • 3篇德性伦理学

机构

  • 49篇香港中文大学
  • 12篇华东政法大学
  • 7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湖北师范大学
  • 2篇天津社会科学...
  • 2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湖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温州大学

作者

  • 50篇黄勇
  • 6篇崔雅琴
  • 3篇陈乔见
  • 2篇段素革
  • 1篇蒋艳艳
  • 1篇刘梁剑
  • 1篇黄勇
  • 1篇李家莲
  • 1篇陶涛
  • 1篇陶涛
  • 1篇王央央

传媒

  • 5篇华东师范大学...
  • 5篇杭州师范大学...
  • 4篇社会科学
  • 4篇学术月刊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社会科学文摘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道德与文明
  • 2篇东南大学学报...
  • 2篇哲学分析
  • 2篇思想与文化
  • 1篇哲学动态
  • 1篇求是学刊
  • 1篇文史哲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江海学刊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现代哲学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13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5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如何从实然推出应然——朱熹的儒家解决方案被引量:2
2018年
大卫·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是"与"应当"的两分:不能从一个"是"陈述推出一个"应当"陈述。这个两分成为持久的伦理学话题。当代的马克·纳尔逊和约翰·瑟尔为解决这个两分提出了各自的形式主义尝试;罗莎琳德·赫斯特豪斯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尝试则更具实质性。但这些尝试都是不成功的。而朱熹对人性的解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有可能成功的方案。
黄勇段素革
关键词:休谟
孟子的美德政治论:从个体之正义到制度之正义被引量:4
2021年
尽管美德伦理学在最近几十年得到了长足的复兴,与义务论和功利主义在当代伦理学中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但美德论似乎有一个先天的缺陷。与义务论和功利主义可以同时作为政治哲学不同,美德论由于强调个人的美德而一直无法提出一种相应的政治哲学。以孟子为中心、以正义概念为焦点进行考察,提出一种以美德伦理为基础的美德政治论可以为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提供道德证明。
黄勇廖璨璨(译)
关键词:美德政治哲学儒家正义
以尊重代宽容:《庄子》的启发被引量:3
2023年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宽容往往被看成是一个人在面对异民族、异种族、异宗教、异文化、异语言、异地区、异性取向的人及其生活方式时应有的最重要的美德。但这是有问题的,因为宽容的一个核心要素是对其所宽容的对象有异议,而且如果宽容是一种美德,这样的异议必须要有合理的根据而不是出于自己的偏见,而面对上述意义上与我们不同的人,很显然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有任何合理的异议。因此在这方面我们今天真正需要培养的美德不是宽容,而是庄子式的尊重。具有这种美德的人,不仅对其尊重的对象没有异议因而不会干涉其生活,而且在有需要时还会帮助他们过其独特的生活。这种庄子式的尊重不同于有时也被看作是宽容的基础的尊重,因为后者往往只尊重作为人的他者,而不尊重其生活方式,特别是当这种生活方式与自己的生活方式很不相同时。而庄子式的尊重不仅尊重作为人的他者,也尊重其生活方式,即使这种方式与自己的十分不同。
黄勇丁洪然(译)
关键词:宽容庄子
信念、欲望与信欲:斯洛特与王阳明道德动机论之比较被引量:5
2020年
休谟式的信念-欲望模型仍是道德动机理论的主流。在当代哲学中,理性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宣称信念自身足以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因此欲望不是必要的;而情感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则宣称只有欲望或情感才能解释一个人的行动。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既同意休谟主义的观点,认为信念和欲望都是为解释一个人的行动所必需的,同时又不同意休谟主义,认为信念和欲望并不是两个相互分离的心灵状态,相反它们构成了一个称作"信欲"的单一心灵状态。迈克尔·斯洛特是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的代表,其信欲概念对道德动机问题的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亦有其局限性;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及"知行合一"思想为克服斯洛特观点的局限性提供了启发。
黄勇段素革
关键词:斯洛特道德动机
再论以行动主体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对若干批评的回应
2024年
流行的道德实在论,作为一种元伦理学理论,关心的是近现代西方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后果论和义务论这两种规范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如何确定行动之对错这两种道德性质的客观性。这种以行动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不仅无法回应道德反实在论的种种批评,而且没有反映近几十年复兴起来的美德论这种规范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如何确定一个人即行动主体之好坏这两种道德性质的客观性。这样一种以行动主体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以人性来规定人的好坏:好人即人性在其身上得到充分体现的人,坏人则是人性在其身上受到损害的人;正确的行动乃是好人所赞赏的行动,而错误的行动是好人所反对的行动。一个人的好坏既是客观的又是规范的,就像一个人是否健康一样。虽然亚里士多德和朱熹都是以人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者,但后者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人性观比前者以理性为核心的人性观能更好地论证好坏这两种性质的伦理规范性、客观性和自然性。因此,朱熹的哲学思想可以为以行动主体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作出有效辩护。
黄勇杜毅(翻译)李家莲
关键词:美德伦理学规范性客观性
《庄子》中的良好生活:形式与内容
2023年
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令人瞩目的复兴,对一直主导现代伦理学话语的义务论伦理学和功利论伦理学形成挑战。在亚洲思想传统的研究中,包括印度教、佛教以及最重要的儒家思想在内,传统儒学中的美德伦理学潜力也被不少学者所探索,但对道家特别是《庄子》的美德伦理学潜能却关注甚少。这也不难理解,因为长期以来,学者大多认为《庄子》并非伦理学著作,甚至不包含伦理学思想,如果说包含的话,也不过是问题重重的道德相对主义。
黄勇王振钰(译)
关键词:美德伦理学现代伦理学《庄子》传统儒学伦理学思想
儒家伦理学与美德伦理学——与李明辉、安乐哲和萧阳商榷被引量:1
2020年
随着美德伦理学在西方世界的复兴,从美德伦理学的角度看儒家哲学的中英文著作、文章和学位论文也汗牛充栋,很多人认为儒家伦理学就是一种美德伦理学。但还有一些学者,如李明辉、安乐哲、萧阳等,却认为儒家伦理学不是美德伦理学。这几位都是非常严肃的学者,也是我非常尊敬的朋友。因此我愿意在此就儒家伦理学与美德伦理学的关系问题与他们商榷,以期得到他们的指点。李明辉论儒家伦理学不是美德伦理学台湾学者李明辉一直认为儒家伦理学跟康德主义更接近.
黄勇
关键词:美德伦理学康德主义儒家伦理学台湾学者学位论文
论《庄子》中的行为对象道德相对论被引量:6
2016年
笔者以前曾根据《庄子》提出道德铜律和差异伦理学。但是,人们很容易批评说,这种庄子式伦理学是一种道德相对论,而道德相对论,至少就我们所知道的形式而言是成问题的、危险的,甚至会引向道德的反面。虽然庄子是道德相对论者,但他不是那种常见的以行为主体为中心或以评判者为中心的道德相对论者,而是一种未见于西方哲学传统的全新类型的道德相对论者,即以行为对象为中心的道德相对论,它可以避免西方哲学传统中发展出来的道德相对论的问题。
黄勇崔雅琴
关键词:《庄子》怀疑论
王阳明的良知与第三个柏拉图问题
2022年
索萨(Ernest Sosa)的专著《完好之知》(Knowing Full Well)讨论了两个柏拉图问题,一为知识的构成(第一章),一为知识的价值(第三章),并给出了其当代解决方案。本文引人第三个柏拉图问题,即知识的影响问题。这并非因为索萨所论及的两个问题不重要,而是因为第三个问题不仅本身很重要,而且有助于阐明前两个问题。
黄勇
关键词:良知
西方世界中国哲学研究者之“三重约束”被引量:8
2017年
中国哲学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的状况不尽如人意,一个直接原因在于,西方主流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缺乏兴趣,而这种缺乏本身既导致又成因于他们对中国哲学(之价值)的无知。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有责任激发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兴趣,尤其是通过展现中国哲学恰好可以对西方主流哲学家所关注的(至少某些)问题提出一些有意思的观点。我们的做法是:"虽然我们让西方哲学决定讨论什么问题,但我们让中国哲学对全部问题有最终发言权。"在西方哲学语境中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专家,除了要接受奥伯丁所谓的"双重约束"——即应该能够向西方主流哲学家表明,中国哲学传统中有一些既为西方哲学家所不熟悉,而又不是他们完全不熟悉的东西,还需要接受第三重约束,即他们向西方哲学家所呈现的中国哲学,应该是建立在对中国哲学家的认真的文本和历史研究基础上的。
黄勇崔雅琴
关键词:中国哲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