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雅琴

作品数:14 被引量:26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东政法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哲学宗教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哲学
  • 3篇伦理
  • 2篇道德
  • 2篇道义论
  • 2篇中国哲学
  • 2篇儒家
  • 2篇社会
  • 2篇情境
  • 2篇自由主义
  • 2篇伦理学
  • 2篇美德
  • 2篇美德伦理
  • 1篇道德动机
  • 1篇道德律
  • 1篇德论
  • 1篇德性
  • 1篇德性伦理
  • 1篇德性伦理学
  • 1篇新儒学
  • 1篇形上学

机构

  • 11篇华东政法大学
  • 6篇香港中文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茨城大学
  • 1篇夏威夷大学
  • 1篇城市大学

作者

  • 13篇崔雅琴
  • 6篇黄勇
  • 1篇刘梁剑
  • 1篇黄勇
  • 1篇安乐哲
  • 1篇朱承
  • 1篇王睿

传媒

  • 5篇思想与文化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文史哲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学术月刊
  • 1篇现代哲学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方世界中国哲学研究者的“三重约束”
2017年
中国哲学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的状况不尽如人意,一个直接原因在于,西方主流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缺乏兴趣,而这种缺乏本身既导致又成因于他们对中国哲学价值的无知。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有责任激发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兴趣,尤其是通过展现中国哲学恰好可以对西方主流哲学家所关注的(至少某些)问题提出一些有意思的观点。我们的做法是:'虽然我们让西方哲学决定讨论什么问题,但我们让中国哲学对全部问题有最终发言权。
黄勇崔雅琴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家哲学语境西方哲学传统
西方世界中国哲学研究者之“三重约束”被引量:8
2017年
中国哲学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的状况不尽如人意,一个直接原因在于,西方主流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缺乏兴趣,而这种缺乏本身既导致又成因于他们对中国哲学(之价值)的无知。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有责任激发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兴趣,尤其是通过展现中国哲学恰好可以对西方主流哲学家所关注的(至少某些)问题提出一些有意思的观点。我们的做法是:"虽然我们让西方哲学决定讨论什么问题,但我们让中国哲学对全部问题有最终发言权。"在西方哲学语境中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专家,除了要接受奥伯丁所谓的"双重约束"——即应该能够向西方主流哲学家表明,中国哲学传统中有一些既为西方哲学家所不熟悉,而又不是他们完全不熟悉的东西,还需要接受第三重约束,即他们向西方哲学家所呈现的中国哲学,应该是建立在对中国哲学家的认真的文本和历史研究基础上的。
黄勇崔雅琴
关键词:中国哲学
奥古斯丁、康德及康有为关于和平的哲学思考
2012年
奥古斯丁、康德和康有为都认为和平是所有政治行为的目的。把这三种来自不同传统的和平观放在一起,我们可以将其整合为哲学面对世界问题时在阐明及发展和平进路方面的连续阶段。奥古斯丁强调和平的个人和宗教基础,康德强调和平的客观和理性依据,而康有为则注重为了普遍之善积极实施实现和平的政治举措。奥古斯丁(350—430)
贤·赫希斯曼崔雅琴
关键词:奥古斯丁道德律基督教伦理学不忍人之心《大同书》
情境与概念--杨国荣的“具体形上学”被引量:2
2014年
杨国荣哲学工作的核心,是2011年以3卷本形式出版的"具体的形上学"系统。"具体的形上学"包括《道论》、《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杨国荣具体形上学的概念语汇的源头包括:西方古代哲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包括宋明理学)以及20世纪体系化的中国哲学系统。他所提出的哲学思想涉及多重方面,包括本体论、认识论与伦理学问题。在此意义上,杨国荣追随20世纪重要的中国思想家的研究走向,上承中国古代哲学的传统,会通儒道释,同时吸纳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等人所代表的西方体系哲学中的形上学的、历史的、实践的进路。
梅勒崔雅琴
关键词:中西哲学宋明理学
自由主义的中立性、国家完善论和儒家思想:一个被忽略的维度被引量:1
2014年
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就国家或政府是否应当干预个人生活的问题,存在着自由主义与国家完善论之间的争论。自由主义者认为,不仅公民对于什么是好的生活方式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而且事实上也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由于各人的情况并不相同,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就不见得是好的。因此,除非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会对他人的生活方式产生负面的影响,一个公正的国家或政府应该对公民的各种生活方式保持中立,既不偏袒某些生活方式,也不歧视另一些生活方式。国家完善论则认为,国家或政府具有完善其公民的生活方式的责任。其公民的各种生活方式,即使都不对他人的生活方式产生负面影响,也不是同等的。其中有些生活方式是真正好的、有价值的生活方式,而另一些则是不好的、没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因此,国家或政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将这两类生活方式区分开来,并鼓励和引导其公民过前一类生活,而避免后一类生活方式。在这样一场争论中,有不少学者指出,儒家属于国家完善论。本文认为国家完善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而且儒家似乎也没有办法帮助国家完善论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在自由主义和国家完善论的这场争论中还存在着一个盲点,而儒家恰好可以克服这个盲点。
黄勇崔雅琴
关键词:自由主义中立性儒家
全文增补中
梁漱溟文化哲学的现代性立场
现代化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与此相应,现代性已经成为几代中国人的理想和诉求。面对“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时代课题,对中国传统满怀深情的梁漱溟,对中国文化及社会的问题作了理性的思考与价值检讨。他的文...
崔雅琴
文献传递
良好生活的两个面向:对儒家义利观的美德论解释被引量:2
2022年
在中国哲学中,如何恰当理解义利关系,各家对此问题存在长期的争论。一般认为,儒家重义轻利,分歧在于,儒家是将义视作一种独立于利、虽然不一定与之冲突的内在价值,还是将义视为取利的最佳工具。前者认为儒家思想是一种道义论,后者则认为儒家思想是一种后果论甚至功利论。儒家思想其实是一种美德论,关心如何过上良好的或繁荣的人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离不开外在福祉和内在福祉,前者离不开利,后者离不开义。此二者各具内在价值,又互为工具,但彼此之间也可能冲突。如果二者冲突,儒家先义后利,因为是义使人类生活不同于其他的生活形式。
黄勇崔雅琴
关键词:义利观道义论
理学的本体论美德伦理学:二程的德性合一论被引量:2
2004年
一、引论:道德及其可能性一个最重要的元伦理学问题是事实(fact)与价值(value)[或"是"(is)与"应当"(ought)]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们能否从事实(或"是")引出价值(或"应当")。这是关于道德之起源的问题,它由休谟首先提出并给予了否定性回答。休谟认为,"是"与"应当"之间并不存在过渡。摩尔则进一步主张。
黄勇崔雅琴刘梁剑朱承王睿
关键词:美德伦理本体论基础元伦理学自然主义谬误德性伦理学
庄子之“知”:“知—乐”于濠上被引量:8
2015年
阅读中国古典文本,我们需要努力从其自身出发。阅读《庄子》亦当如是。过程的优先性和彻底的情境化构成了我们阅读《庄子》的解释情境。道家所理解的世界秩序接近于怀特海所讲的美学秩序。唐君毅提出"一多不分观",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宇宙论的特质。彻底的情境化也可以从古代汉语的语法特性得到印证。道家尊重每种情境的绝对独特性,使我们的关注之域尽可能宽广,以无为的方式处理与一切存在者——人类及非人类——的关系直至物化。道家还用"符"或"契"表达"无为"。通过濠梁之辩,庄子告诉我们,知属于经验共享的世界,其中知者与被知者相互交织;知是协作性的,而且从根本上说永远处于彻底的情境之中。
安乐哲崔雅琴
关键词:《庄子》
“为什么要有道德?” 及关于二程哲学的若干其他问题——对刘纪璐、蒂瓦尔德和余锦波的回应
2020年
“为什么要有道德”可以理解为为什么要做道德的事,也可以理解为为什么要做道德的人。这两个方面当然是有联系的,但有两种不同的联系方式。一是将做道德的事作为首要的事情,并以此定义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做道德的事的人;二是将做道德的人作为首要的事情,并以此定义道德的事:道德的事就是道德的人所做的事。在大家熟悉的三种规范性伦理学中,后果论和道义论属于前者,而美德论属于后者。因此,问为什么要有道德也就是问做道德的事或做道德的人的理由,而这样的理由可以理解为辩护的理由,也可以理解为动机的理由。在前一种情况下,问这个问题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应该有道德,而在后一种情况下,问这个问题的人知道应该有道德,但缺乏去做道德的事或人的动机。在《为什么要有道德:师法二程》一书中,黄勇以二程为焦点,认为美德伦理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更有效,而且由于提这样一个问题的往往是利己主义者,他们需要的不是做道德的人的辩护理由,而是其动机理由。一些学者对黄勇的观点提出了异议,值得在此做进一步的讨论。
黄勇崔雅琴
关键词:道德动机理一分殊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