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士皓

作品数:14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历史地理
  • 3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语义
  • 3篇语义变迁
  • 3篇清史
  • 3篇清史研究
  • 3篇外交
  • 3篇晚清
  • 3篇晚清时期
  • 2篇政治
  • 2篇必然性
  • 1篇诞辰纪念会
  • 1篇道德
  • 1篇道德经济
  • 1篇新文化史
  • 1篇新著
  • 1篇学术
  • 1篇学术对话
  • 1篇意识形态
  • 1篇意识形态化
  • 1篇用词
  • 1篇用法

机构

  • 9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12篇王士皓
  • 3篇李立民
  • 1篇李华川
  • 1篇鱼宏亮
  • 1篇梁仁志
  • 1篇林存阳

传媒

  • 4篇中国史研究动...
  • 1篇近代史研究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史学月刊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国际汉学
  • 1篇清史论丛

年份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杨向奎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会议综述
2010年
2010年1月10日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杨向奎先生100周年诞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1月8日隆重举办了“杨向奎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来自山东大学、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历史所诸同仁、杨向奎先生的学生和家人等40余人,出席了本次纪念会。
李立民王士皓
关键词:诞辰纪念会历史学家
2010年清史研究综述被引量:1
2011年
2010年的清史研究成果丰硕,至少有以下两点值得关注:1.对清代政治史的研究,进一步体现出回归政治原理的趋势,特别是通过与"新清史"及其他研究方法的交流互动,"国家认同"成为清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2.在考证、个案等微观研究继续深化的同时,较长时段的明清整体研究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的成果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尤其体现在社会、文化、学术、生态等领域。
王士皓李立民
关键词:清史研究政治史交流互动国家认同
2014年清史研究综述
2015年
从不同角度观察,2014年的清史研究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在与“新清史”及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互动中,学界已不再是简单被动回应,而是在分析其学理的基础上建构起符合中国自身历史发展脉络的“民族/国家认同”解释和话语。钟焓《北美“新清史”研究的基石何在——是多语种史料考辨互证的实证学术还是意识形态化的应时之学?(上)》(《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第7辑)、鱼宏亮《晚清从族类观到民族观的演变》(《清史论丛》2014年号)是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
王士皓
关键词:清史研究中国边疆意识形态化史料考辨民族研究
在“以论带史”和“论从史出”之间——读步德茂教授新著《过失杀人、市场和道德经济》被引量:1
2008年
步德茂以刑科题本中相关命案史料为切入点,以财产权冲突为研究主线,再现了18世纪中国社会和经济变迁的过程。同时,他在史论关系的处理上,既不偏颇,也没有简单的线性对应,而是在"以论带史"和"论从史出"之间的共生关系中描绘了历史变迁的宏观全貌和细微之处。
王士皓
关键词:清代社会变迁
晚清时期中国与巴西建交历程
2018年
1881年,中国和巴西签订《和好通商条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相较于英美日俄等主要列强,中巴关系显然不是当时对外关系的重点,但是中巴建交依然经历"数易其稿,几于笔秃唇焦"的艰苦谈判。这种艰苦对中方来说,主要体现在希望借两国建交谈判之机,开始在外交实践中"逐渐收回权利"。对于这一事件,需要从晚清外交近代化的过程考虑,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本文通过详细考察两国建交谈判、立约和换约的历程,探讨清政府在外交实践中的切实关注点,并以此说明当时清政府在外交近代化过程中所达到的程度。
王士皓
关键词:晚清外交近代化
玛也西号船事件及其国际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王士皓
关键词:外交事件晚清时期
晚清时期中国对拉丁美洲国家外交关系研究
晚清时期,中国先后同拉丁美洲的秘鲁、巴西、墨西哥、古巴和巴拿马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还与其他若干拉丁美洲国家有过或多或少的官方接触。这既是中国和拉丁美洲友好交往的一段重要历史过程,也是晚清时期中国外交近代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
王士皓
近代以来“规律”的语义变迁——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为重点的考察
2019年
'规律'是现代汉语的常用词,在正常语境下使用一般不会产生歧义。在专业术语中有'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历史规律'等各种'规律',在日常用语中有'作息要有规律''生活要有规律'等说法。这两种用法正好对应着大部分汉语辞书解释'规律'时的两个义项。《辞海》对第一个义项表述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并指出规律'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于第二个义项,《大辞海》的解释似乎容易让人理解:'合乎一定方式或秩序。'对于第一个义项,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在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历史观中。
王士皓
关键词:必然性唯物史观话语体系历史虚无主义中国革命战争
“种瓜”何以“得豆”——读《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
2018年
张仲民教授的《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出版后,在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这个书名就很有新文化史的意味,刘文楠以《“启蒙”的讽刺剧》为题介绍该书时,指出从“这一反讽式的书名中,我们大致可以猜到作者选择的叙事原型不会是一部高歌猛进的浪漫剧”.
王士皓
关键词:阅读文化清末民初政治新文化史
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规律”的语义变迁
2019年
“规律”是现代汉语的常用词。在专业术语中有“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历史规律”等各种“规律”,在日常用语中有“作息要有规律”“生活要有规律”等说法。无论是作为日常用语,还是专业术语,“规律”的用法都是人们所熟悉的,这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对“规律”含义的普遍认同。然而,“规律”现有用法的历史却是十分短暂的,其义项的完全固定甚至只有几十年。“规律”从何而来?近代以来又经历了怎样的语义变迁?这种变迁究竟是由哪些因素影响的?这些将是本文考察的主要内容。
王士皓
关键词:日常用语语义变迁常用词自然规律现代汉语用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