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英杰

作品数:80 被引量:155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6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8篇原虫
  • 58篇疟原虫
  • 55篇恶性疟
  • 47篇恶性疟原虫
  • 25篇抗原
  • 15篇克隆
  • 15篇基因
  • 13篇免疫
  • 13篇抗体
  • 12篇疟疾
  • 10篇单克隆
  • 10篇单克隆抗体
  • 10篇疫苗
  • 10篇复合基因
  • 10篇保护性抗原
  • 7篇乳酸脱氢酶
  • 7篇细胞
  • 6篇痘苗
  • 6篇痘苗病毒
  • 6篇血清

机构

  • 75篇中国人民解放...
  • 8篇复旦大学
  • 4篇中山医科大学
  • 4篇第一军医大学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兰州医学院
  • 2篇华西医科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南京军区福州...
  • 1篇遵义医学院

作者

  • 80篇李英杰
  • 48篇李明
  • 34篇毕惠祥
  • 19篇董文其
  • 19篇吴英松
  • 14篇谢毅
  • 14篇李全贞
  • 12篇任大明
  • 12篇王萍
  • 9篇肖建华
  • 9篇欧阳明辉
  • 6篇李纪良
  • 6篇周增桓
  • 4篇高洋
  • 4篇李海燕
  • 3篇杨文天
  • 3篇林来兴妹
  • 2篇张世忠
  • 2篇徐如祥
  • 2篇范怀忠

传媒

  • 19篇第一军医大学...
  • 13篇中国寄生虫学...
  • 9篇中国寄生虫病...
  • 5篇寄生虫与医学...
  • 5篇广东寄生虫学...
  • 5篇中国原生动物...
  • 4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国外医学(寄...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家庭医学(上...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上海免疫学杂...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年份

  • 2篇2003
  • 8篇2002
  • 10篇2001
  • 7篇2000
  • 10篇1999
  • 6篇1998
  • 3篇1997
  • 1篇1996
  • 8篇1995
  • 5篇1994
  • 3篇1993
  • 3篇1992
  • 6篇1991
  • 4篇1990
  • 4篇1989
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恶性疟原虫cDNA克隆(CO111)的序列测定和分析
1999年
目的: 测定和分析cDNA 克隆(CO111)与抗恶性疟原虫兔血清和1株单克隆抗体呈阳性反应的序列。方法:采用PCR扩增CO111 克隆的cDNA 片段,纯化后经Klenow 酶补平,与M13m p18 载体连接,转化到大肠杆菌(E.coli) JM109。PCR筛选和鉴定M13单链,PEABI373ADNA自动测序仪测序,PC/GENE和GenBank (EM-BL)等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和比较。结果:CO111 cDNA克隆含有233对核苷酸对。与GenBank 数据库中恶性疟原虫DNA比较,未发现与该cDNA相同的序列。结论:分离出1
王燕妮黄燕李明孙万邦谢毅李英杰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抗原亲水性
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复合基因—痘苗病毒重组活疫苗株家兔免疫血清及IgG对恶性疟原虫的体外抑制试验被引量:4
1999年
用恶性疟原虫痘苗病毒重组活疫苗候选株的家兔免疫血清及纯化的IgG 进行了恶性疟原虫的体外培养抑制试验,并与该目的基因的原核表达蛋白及全虫抗原进行了比较。结果在疟原虫的第一个生长周期内,重组痘苗病毒组的免疫血清抑虫作用最强(P< 0.05),其次为全虫抗原及原核蛋白组;IgG 则在第一及第二个生长周期均以原核表达蛋白组抑虫作用最强( P< 0.05) ,其次为重组痘苗病毒及全虫抗原组。说明重组痘苗病毒免疫血清及IgG具有一定的体外抑制恶性疟原虫增殖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董文其毕惠祥李明李英杰
关键词:疟原虫痘苗病毒IGG
分泌抗包虫囊液抗原McAb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1992年
应用Oriel法制备的包虫囊液抗原经腹腔注入供实验的小鼠,作为脾细胞供体。此脾细胞与不能分泌的骨髓瘤细胞株SP2/0和P3u_1相融合,以生成杂交瘤细胞株。用ELISA法从这些混合细胞培养基中筛选出上清液,用稀释法将上清液克隆,再克隆化之后,生成能分泌单克隆抗体、抗包虫囊液活性的杂交瘤,其染色体数目在80~100范围之内。单克隆抗体类及亚类13Fs和31G_(12)分别是IgG_1和IgA。DD和ELISA用于鉴定它们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ELISA法比较杂交瘤和绦虫囊尾蚴液等其它寄生虫抗原制备物,包虫囊液和Pf抗原,表明单克隆抗体对包虫囊寄生虫有很高的特异性。
曹和洵杨文天李英杰欧阳明辉巢穗
关键词:包虫单克隆抗体杂交瘤ELISA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3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及纯化研究被引量:1
1995年
将化学合成的人白细胞介素-3(hIL-3)基因与表达质粒pKK223-3重组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5,重组菌在摇瓶中发酵并诱导表达,表达产量达菌体蛋白质总量的53%以上。发酵菌经超声破碎后得到包含体,经洗涤处理使包含体纯度达90%以上。用8mol/L盐酸胍溶解包含体后直接透析复性,复性液经Sephorose-SP离子交换层析,得到纯化的重组hIL-3,纯度达98%。用TF-1细胞进行体外检测活性,比活达到108单位/mg蛋白质。本研究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3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条件。
李全贞任大明胡罢生毕惠祥赵雨田李英杰
关键词:人白细胞介素纯化大肠杆菌
恶性疟原虫富含组氨酸蛋白Ⅱ基因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1999年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富含组氨酸蛋白Ⅱ,为抗疟疫苗研究及制备疟疾诊断单克隆抗体提供实验材料。方法采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恶性疟原虫云南株(PFD—3/YN)富含组氨酸蛋白Ⅱ部分基因,经基因序列测定后克隆于pGEX4T-1融合蛋白的表达,并用do-ELISA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结果HRPⅡ基因与pGEX4T-1重组后在大肠杆菌TG1中表达—41kDa的融合蛋白。Dot-ELISA鉴定表明HRPⅡ基因表达产物能被抗HRPⅡ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结论大肠杆菌表达的HRPⅡ能与抗HRPⅡ单克隆抗体发生反应,且具有恶性疟原虫HRPⅡ抗原表位。
肖建华李明李英杰
关键词:疟原虫基因表达
自制免疫胶体金层析条检测恶性疟原虫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2
2002年
目的 建立一种简易快速、适合于基层使用的自测式免疫胶体金层析 (GICA)法用于恶性疟原虫的检测。方法 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 ,标记抗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LDHpf)单抗 2A5 ,并以另外 4株单抗作为包被抗体 ,制成诊断恶性疟原虫的免疫层析条 ,探索最佳配对模式及估计最低检测量。以镜检和PCR法为对照 ,用GICA条检测门诊“四热”病人血样 ,评价其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 GICA检测重组LDHpf,最低检测量为 1ng。以镜检法和PCR法为标准 ,GICA条检测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分别为 88.37%和 86 .6 7% ,GICA与镜检法的符合率均为 91.5 5 %。并且当虫体密度 >2 0 0个 μl时 ,GICA的敏感性为 10 0 %。GICA条在 4℃下可保存 3个月以上。结论 GICA检测恶性疟原虫简易快速、灵敏度高 ,无需特殊仪器设备 。
吴英松李明毕惠祥董文其李英杰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
疟疾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Ⅱ.恶性疟保护性抗原复合基因的串接与克隆被引量:5
1994年
将人工合成的恶性疟原虫45肽抗原基因HPFA和75肽抗原基因HGFC分别从克隆载体上切下,经过一系列的串接和克隆,筛选出含有HGFC-HPFA-HGFC三连体基因(HGFCAC)的重组克隆,经酶切鉴定和DNA序列分析证实基因序列与设计一致。该三连体基因含有起始和终止密码,编码一个193肽的复合抗原。多连体基因串接与克隆的成功,在基因水平上实现了复合抗原的多聚,从而为进一步研究疟疾多价疫苗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条件。
李全贞谢毅任大明李英杰
关键词:恶性疟疟原虫基因工程疫苗
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被引量:1
1999年
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恶性疟原虫云南株(PFD-3/YN)环子孢子蛋白基因片段,经基因序列测定后克隆于pWR450-1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TG1、JM103及JM109。在不同菌体浓度及不同剂量IPTG诱导下检测CSP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仅pWR-CSP/TG1工程菌在菌体浓度OD590值达0.7~0.8时,加入终浓度1mmol/LIPTG进行诱导,可表达一88kDa的融合蛋白。
肖建华李明崔东毕惠祥王萍李英杰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表达大肠杆菌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新抗原表达序列标记位(ESTs)的获得
1999年
目的: 以筛选恶性疟原虫FCC1/HN 株λgt11 cDNA 表达文库所获得的强阳性克隆作基础, 对上述强阳性克隆的cDNA 插入片段进行DNA 序列测定, 阐明相对应的新表达序列标签 (ESTs), 作为发现新抗原基因的线索。方法:以cDNA 表达文库接头的较长链作PCR引物、扩增cDNA 插入片段,将扩增产物克隆入M13 m p18测序载体, 进行部分DNA 序列测定、编辑, 将之在GenBank 中进行DNA 序列同源性搜索比较和分析。结果: 获得1 个C03 序列为已知恶性疟原虫热休克蛋白70-2 基因片段, 发现5 个新的具有抗原意义的恶性疟原虫表达序列标记位 (ESTs)。结论: 这5 个新的恶性疟原虫表达序列标记位为发现新的恶性疟原虫抗原基因奠定了基础。
阎宗合谢毅李明王萍王燕妮毕惠祥李英杰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抗原CDNA
恶性疟原虫复合抗原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表达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构建编码恶性疟原虫不同发育期抗原表位的复合抗原基因HGFSP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方法 将HGFSP亚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pc HGFSP ;琼脂糖凝胶电泳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鉴定 ;脂质体介导转染HepG2细胞。取经G418筛选的阳性细胞克隆进行免疫学鉴定。  结果 酶切及电泳鉴定证实pc HGFSP含有HGFSP。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IFAT)、SDS PAGE及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 ,pc HGFSP转染细胞含有可与HGFSP原核表达蛋白免疫血清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蛋白 (包含恶性疟原虫MSA1、MSA2、RESA和CSP中的抗原表位 ) ,其分子量与按HGFSP长度推算的蛋白分子量接近。 结论 用HGFSP成功构建恶性疟原虫复合抗原真核表达质粒 pc HGFSP ,其表达产物具免疫反应性。
姚朗李英杰李明
关键词:复合抗原质粒恶性疟原虫DNA疫苗基因表达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