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波
- 作品数:31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一个再也无法讲述童话和伪装成童话的世界
- 2013年
- 青春题材电影不只是映射青春岁月的镜像,而是借助回溯性的视角和间离姿态达到对成长的反刍与追思,因此。每一部展现青春的电影都包含着成长主题。《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九降风》概莫能外,甚至在《一路向西》中也能读出鲜明的成长内容。《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表面上符合成长主题的结构,但它却以貌似“成长”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平面化的非成长故事。
- 周显波
- 关键词:童话青春题材伪装成长主题成长故事
- 书写时代的病象报告
- 2014年
- 一、《炸裂志》叙述格局:小说《炸裂志》在叙述分层结构上整体可分为两个层次。小说的主叙述层是志史文本(第二章至十八章),它讲述了炸裂的来龙去脉,其间又穿插交代父辈孔东德、朱庆方的世仇故事,野心家孔明亮及围绕在孔明亮周围的孔氏兄弟、朱颖等经历。在志史的外层是超叙述结构(第一章和第十九章),主要叙述了主叙述层志史的写作动机、成书经过、志史'写完'和'出版'后的反应与影响等。简言之,《炸裂志》由两个大的故事组成:一个是围绕志史'《炸裂志》'诞生前后的故事,一个是志史'《炸裂志》'自身叙述的故事。
- 周显波
- 关键词:故事病象动机小说
- “西方神话”的复制——《卢旺达饭店》的另一种解读被引量:1
- 2008年
- 虽然《卢旺达饭店》为我们提供了对1994年发生在卢旺达境内的图西与胡图两族屠杀的"直观的了解",对该片读解大多止步于种族屠杀的"真实感的还原"、"深刻的反思"等方面,但作为一个电影文本,该片"以意识形态的眼中缺失所决定和歪曲的在场方式"为影片本身找到了策略和立足点,含有着复杂的对"西方神话"的崇拜、认同与复制。
- 周显波陈香玉
- 关键词:意识形态他者西方神话
- 莫言小说民间奇女形象论
- 2016年
- 莫言的小说里塑造了一系列民间奇女形象,她们具有传奇性的特征和经历。莫言笔下的民间奇女,常常是以视觉化的身体出现在叙事者或故事角色的叙述里的,她们是作为男性的欲望对象存在的。但莫言并不忘挖掘她们身上的精神质素,如本真的情爱冲动、侠气等都是她们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对于民间奇女,莫言的处理方式是暧昧的,一方面他深深被奇女吸引,因此奇女有时得以逍遥和逃逸出既有的性别权力格局;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一种恐女症,有时又囿于既有的性别权力秩序,在文本中对之实施隐秘惩罚。
- 周显波
- 关键词:莫言小说侠气
- 逼近现实的努力与得失——余华《第七天》笔谈被引量:3
- 2014年
- “50后”至“60后”作家如何逼近现实,表现剧烈转型中的中国,这是一个问题。一方面,这些在新时期之初登上文坛的作家们,经历过三十年的历练,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力,都臻于炉火纯青的至境;一方面,随着功成名就,著名作家的光环加身,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出版人和读者的追捧,使得他们对现实生活感同身受的程度,大打折扣。然而,无论从作家的道义感而言,还是从作品的吸引力而言,文学中都不能缺失来自现实的那种切肤的疼痛感和在场性。这是一个普泛性的难题。就像莫言自省的那样,虽然自命为“作为老百姓而写作”,但是自身毕竟不能算是普通老百姓,如何表现老百姓而不至于失真?2013年度问世的贾平凹的《带灯》、阎连科的《炸裂志》、韩少功的《日夜书》等,就是在这一点上有很多思考和探索的。我们这里讨论的余华《第七天》,也是作家在逼近现实的努力向度和成败得失上,引起很大的争议。着眼于此,我们组织了这次笔谈,不仅是对一部作品议论纷纷,更是关注到作家与当下现实的两难,梳理其中的纠结。至于评价之准确与否,则是退而求其次的问题了。
- 张志忠周显波
- 关键词:成败得失余华著名作家艺术表现力
- 论《单位》和《沧浪之水》中的单位青年人形象
- 2012年
- 刘震云的中篇小说《单位》和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通过青年形象的塑造来展现成长主题。在这两部小说中有三类青年形象:一类是成长主人公,他们经由单位制度和文化的改造而呈现出复杂的意味;另一类青年形象是主动成长者,这些主动成长者既对单位制度和文化有揭示作用,同时又是主人公成长的镜像;第三类青年形象是拒绝成长者,他们既可能因改造而成长,也可能长期定型为单位中的边缘角色。
- 周显波
- 关键词:《单位》《沧浪之水》成长主题青年形象
- 关于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 2013年
- 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以来备受关注,在创造了让许多人意想不到的巨大票房价值的同时,人们对电影的评价则褒贬不一。我刊特别约请了从50后到80后的多位作者,参与到属于这个时代同时也属于任何时代的关于青春的讨论中来。四个年代,两种性别,展示不同的思想立场;七张面孔,多样笔墨,书写共同的文化情怀。本刊愿借助这些文字和读者诸君相与枕藉,共议青春。至于青春本身,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尺度与样本。
- 周玉玲肖国栋林超然高方周显波叶子犀王海峰
- 关键词:电影票房价值文化情怀80后导演笔墨
- 走不出语言的层峦叠嶂——刘震云新世纪小说创作一瞥被引量:3
- 2014年
- 从《一腔废话》《手机》《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到《我不是潘金莲》,新世纪以来的刘震云在五部长篇中通过探讨语言与人的关系、语言在人的处境中发挥的作用等问题,构建了一个寓言化的世界,在这个寓言化的世界里人的处境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生存必不可少的组成,
- 周显波
- 关键词:语言《一腔废话》《手机》寓言化潘金莲
- 解读《爸爸/冤家父子》的双重文本内涵
- 2011年
- 《爸爸/冤家父子》是作家王朔导演的惟一一部电影,这是一部由显与潜两层意义空间构筑而成的典型的双重文本电影,显文本以马林生和马车的父子冲突展开了审父与弑父的主题,因此显文本具有明显叛逆性与边缘性;而潜文本则又使电影文本的意义导向认同、皈依父亲及其法则,马林生的父亲形象也因此在儿子对其的认同中得以重树起来。《爸爸/冤家父子》的双重文本显示了王朔对于主流价值立场的反叛性和对受众心理的精准的把握。
- 周显波
- 关键词:双重文本审父弑父
- 充分认清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 2009年
- 针对学校教与学等教学情况的系统检测与考核,评定其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以期改进,提出如何在教学评估中贯彻教育部提出的"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
- 刘铁军周显波赵晓东
- 关键词:以评促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