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志忠

作品数:171 被引量:314H指数:9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39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5篇文学
  • 9篇文化科学
  • 3篇哲学宗教
  • 3篇艺术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65篇文学
  • 29篇小说
  • 25篇代文
  • 24篇当代文学
  • 15篇作家
  • 11篇长篇
  • 10篇叙事
  • 10篇文学研究
  • 9篇长篇小说
  • 8篇当代文学研究
  • 8篇中国当代文学
  • 8篇中国现当代
  • 8篇中国现当代文...
  • 8篇现当代
  • 8篇现当代文学
  • 7篇文化
  • 7篇国文
  • 6篇审美
  • 6篇文艺
  • 5篇女性

机构

  • 135篇首都师范大学
  • 11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武汉工业学院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湘潭大学
  • 2篇江西财经大学
  • 2篇中国当代文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外国语大...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香港浸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浙江传媒学院
  • 1篇中央广播电视...

作者

  • 146篇张志忠
  • 4篇肖敏
  • 2篇龙慧萍
  • 2篇张细珍
  • 1篇肖鹰
  • 1篇周显波
  • 1篇蒋原伦
  • 1篇黄子平
  • 1篇高旭东
  • 1篇李经启
  • 1篇车槿山
  • 1篇李坤
  • 1篇马婧
  • 1篇孙郁
  • 1篇王坤宇
  • 1篇马海良
  • 1篇彭少健
  • 1篇刘洪涛
  • 1篇朱向前
  • 1篇吴登峰

传媒

  • 12篇文学评论
  • 11篇解放军艺术学...
  • 9篇文艺争鸣
  • 9篇海南师范大学...
  • 7篇当代作家评论
  • 6篇中国现代文学...
  • 5篇首都师范大学...
  • 5篇当代文坛
  • 3篇晋阳学刊
  • 3篇青年思想家
  • 3篇中国政法大学...
  • 3篇中国文学批评
  • 3篇百家评论
  • 3篇中国语言文学...
  • 3篇新文学评论
  • 2篇南方文坛
  • 2篇小说评论
  • 2篇文艺评论
  • 2篇文艺研究
  • 2篇文史哲

年份

  • 2篇2022
  • 4篇2021
  • 7篇2020
  • 10篇2019
  • 7篇2018
  • 7篇2017
  • 12篇2016
  • 6篇2015
  • 6篇2014
  • 10篇2013
  • 7篇2012
  • 9篇2011
  • 8篇2010
  • 7篇2009
  • 6篇2008
  • 8篇2007
  • 9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1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有待展开的当代文学可能性——以《波动》、《公开的情书》和《晚霞消失的时候》为例被引量:5
2010年
本文借助于米兰·昆德拉提出的小说的可能性理念,以20世纪70—80年代之交的三部小说为例,阐述其思想艺术成就,以及启蒙话语不同的表现方式,其知识底蕴、艺术气质,还有染上时代风尘的女性人物系列,提供了有待展开的文学研究可能性:开放而多重的对话,激情与理性、阅读与人生的谐调,对思想领域的上下求索乃至血肉丰盈的人物形象塑造等。藉此,试图打开一种更为广阔的研究思路,也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张志忠
关键词:当代文学情书思想艺术成就人物形象塑造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徐怀中笔下的汪可逾性格被引量:1
2020年
人物形象创新是徐怀中的《牵风记》广受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其中汪可逾形象的塑造。从徐怀中的戎马人生和创作历程、文学价值取向和受老子哲学浸染、爱美之心和颇具魅力的青年女性形象塑造等方面,可以尝试对“什么是汪可逾性格”的问题作出回答。作家凝聚毕生之力,深入人物的个体心灵,塑造出汪可逾这样一个清纯妩媚风采兼具、家国情怀充沛激荡、复归原初重返自然等多种要素交织的青年女军人形象,不仅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典型人物,也体现了其力求回应社会现实和思想领域需要的路径选择。
张志忠
建构复杂性的诗学——洪子诚的学术品格略论被引量:1
2010年
洪子减的学术文字有一种迷人的魅力,在当下的文学研究论著中非常难得。这就是本文的题目所示:建构复杂性的诗学。在《洪子减学术作品集》出版研讨会上,曹文轩讲到了“复杂性”这个命题,我之所以不避撞车,还愿意就此再讲一点什么,我相信,虽然话题相近,但是,每个人的论述角度,应该都会.有自己的指向。
张志忠
关键词:学术品格诗学研究论著作品集
略论当下中国文学的宏大叙事被引量:13
2006年
当下中国文学有一种追求史诗气魄和宏大叙事的趋向。本文通过解读近年的一批小说,辨析它们在现代性进程中的特性,揭示包括政治决策、时代氛围和大众心理等要素对个人行为与情感的制约作用,阐述中国文学在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性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些作品表现出的中国现实和中国文学的某些民族特色和作家在历史和现实的书写中构建新的情感和理性精神的积极努力。
彭少健张志忠
关键词:中国文学宏大叙事现代性进程民族共同体政治决策大众心理
仍然博大而强悍的人文主义思潮——评《马克思主义人文学导引》
2022年
如何将学者的专业研究和通才教育、人文教育进行协调是大学人文学教育的重要问题。张方《马克思主义人文学导引》视野广阔,资料翔实,根基于其丰厚的国学根底以及建基其上的民族文化自信,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中外文化理论资源充分调用,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人文素质教育很好的样本。
张志忠
关键词:人文主义思潮文化素质教育
序言:严谨而生动的学术灵性被引量:4
2012年
在撰写这篇序言的时候,忽然想到了郭德纲的一句自我介绍,"非著名相声演员"。这当然是戏言,不过,比起北京林立的名牌大学,响当当的学术讲坛的品牌,和众多声名卓著的学术前辈的睿智,用"非著名学术讲座"来指称我们的学术平台,应该也是可以成立的。这一系列讲座,有着自己明确的定位,最初的缘起,是为了配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
张志忠
关键词:学术平台序言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灵性学术讲座自我介绍
误读的快乐与改写的遮蔽——论《启蒙时代》被引量:3
2008年
王安忆的《启蒙时代》,将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巧妙地嵌入自己的小说中,构成作品之启蒙主旨即对市民社会的高度赞扬,在追求思想深度的同时,暗中呼应了近年来关于市民社会理论的讨论热点。但是,在仔细阅读马克思原著后却发现,作品主人公陈卓然和南昌们,包括隐身其后的王安忆,对于马克思出现了相当的误读和改写。因此,作品所标榜的"启蒙",并没有给那一代人带来理性的澄明和真正的觉醒。与此相关联的,是王安忆创作中存在的两种心态:对于激进年代的向往;对于上海琐碎凡庸的一地鸡毛式的市民生活的认同。这成为作家实现新的超越的困惑所在。
张志忠
关键词:启蒙时代改写误读市民社会理论遮蔽
从革命性到现代性的华丽转身——新时期30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正>现代性理论从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大陆,极大的影响了国内人文社科学界的研究方向和思维方式,在诸多领域都出现非常显著的成果,而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最为显赫。在现代性理论的推动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局...
张志忠
文献传递
莫言研究的新可能性被引量:3
2016年
因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研究成为当下的显学。在相关研究论文呈现"爆炸"态势的情况下,如何拓展莫言研究的学术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翔实而深入的论证揭示,对莫言文本的细读,对莫言阅读史、莫言与山东和胶东半岛地域文化关系的深度考察,都是有可能取得新的开拓的几个方面。
张志忠
关键词:文本细读阅读史地域文化特色
重建现实主义文学精神——路遥《平凡的世界》再评价被引量:12
2017年
对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评价,需要提升到新的高度,以经典现实主义理论为参照,揭示其巨大成就:追踪巨变中的历史,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民工进城这两大关节点的描绘,凸显"农民的朴素哲学",展现社会变革的来龙去脉;以百科全书的方式,编撰时代的编年史和风俗画,对乡村政治图式与各色人物有绝佳的显现;对醇厚的家庭情感和父子情深的动人书写,超前地提出社会和家庭伦理重建的重大命题。凡此种种,都显示出现实主义文学的独特价值和恒久魅力,显示出在当下文坛重建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迫切需要。
张志忠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现实主义理论文学精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工进城现实主义文学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