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细珍

作品数:25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小说
  • 5篇叙事
  • 5篇症候
  • 4篇艺术
  • 4篇艺术家
  • 4篇史铁生小说
  • 4篇术家
  • 3篇当代小说
  • 3篇写作
  • 3篇互文
  • 2篇中国当代小说
  • 2篇身份
  • 2篇身份认同
  • 2篇神性
  • 2篇视域
  • 2篇自媒体
  • 2篇理想主义
  • 2篇伦理叙事
  • 2篇媒体
  • 2篇笔下

机构

  • 21篇江西财经大学
  • 3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江西师范大学

作者

  • 24篇张细珍
  • 2篇张志忠
  • 1篇李坤

传媒

  • 3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文艺争鸣
  • 2篇石家庄学院学...
  • 2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华文文学
  • 1篇萍乡高等专科...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温州职业技术...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扬州教育学院...
  • 1篇粤海风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5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当代小说中的艺术家形象研究(1978-2012)
本文研究对象,小说中的“艺术家形象”,是作为一类独特的文学形象提出来的,原因在于:一艺术家本身的独特性。作为人类的一个特殊族群,艺术家具有人类精神标本的丰富性、复杂性;二作家与笔下艺术家形象间书写关系的独特性。作家身为艺...
张细珍
关键词:中国当代小说身份认同疗救
文献传递
知青一代理想主义的双声:史铁生与梁晓声
2011年
理想主义是知青一代作家的精神胎记、心理情结,是他们精神体验的源泉,艺术创作的原点。史铁生、梁晓声几乎同时走上文坛,他们都带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走过文革与新时期,又在90年代以来的时代转型中,坚守理想情怀,走向各自不同的精神家园———神性向度与平民立场。梁晓声、史铁生是知青一代理想主义的双声:一个务实,从形而下层面批判社会的单向;一个务虚,从形而上层面祈盼神性的高标。
张细珍张志忠
关键词:理想主义神性平民
中图版高中地理“探索”专栏分析及其教学策略探讨
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入,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中图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在全国各地推广使用,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探索”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以“探...
张细珍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文献传递
论史铁生小说的全息人物
2012年
史铁生小说中的人物既是自成一界的特定符号,是性格人、命运人,存在人、意象人,是演绎存在之相、表达存在之惑的镜像意象,接通寄予着作者关于命运与存在的思考;也是自由无界泛化的"X",是显现"我"之"印象"的印象人,能于"我"之印象中悉见世界,是携带生命消息、息息相通的生命全息体。从而,一方面促成主题的复调,文本的敞开、叙事的解放;另一方面,全息也只是"我"的印象,是浩渺消息之一种,体现了作者认知的深刻与悖论。而其"反中心人物"的符号手法也造成人物身份的不确定,缺少心理细节与动作情节的细织密缀,而显得意念化静态化。人物是特定的符号?还是无限填充作者意念的X?或是"符号+X"的有机体?这或许是任何一种先锋写作都应思考的界限问题。
张细珍
关键词:符号化全息性
物欲时代小说中艺术家精神语法的变迁及症候
2016年
从饥饿/欲望体验角度考察市场转型以来艺术家形象精神语法的变迁及症候,这是目前学界尚未深入涉及的话题。作为文学介入时代的符码,艺术家形象往往构筑自成一界的寓言时空体,其精神标本式的存在具有隐喻性与转义性,是物欲时代症候的表征,这可见于他们饥饿/欲望体验中精神语法的变迁及认同焦虑:从物欲初起时以"饥饿"为精神词根与立身修辞,遭遇"顽-废-痿"的精神抛物线,到新世纪转向"无用"之用式柔性反抗,继而试图"隐身"古典音乐以彰显商品隐性强权下精神的"灵晕"。当代作家对其症候的书写既释放自身的认同焦虑,也是俯身小说临水自照,借人物镜像进行精神内视,修正、建构自我,以实现替代式治疗及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式介入。
张细珍
关键词:物欲艺术家症候
“心魂”的文字般若——史铁生小说创作论
史铁生在新时期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无论就其思想的深邃性、精神探索的超拔性,还是艺术追求的纯粹性、形式实验的建构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本文认为,真正使其创作不断生长的精神原点在于他是一个'纯粹的心魂写作者'——...
张细珍
关键词:伦理叙事史铁生小说
文献传递
长篇小说《西征记》笔谈被引量:2
2011年
《西征记》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战争题材小说。它描写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在聆听众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家长的言传身教之后,在遭受了长期的日军轰炸,甚至在滇西战事吃紧、战争最需要的时候,走向战场,参加远征军作战,
张志忠李坤张细珍
关键词:长篇小说西征战争题材西南联大言传身教远征军
论史铁生笔下的女性形象
2010年
史铁生是一个沉冥于生命的有限、欠缺又追求无限、超越的作家,诗性的梦想、智性的哲思与神性的祈盼是其创作的三维,这在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身上亦有所体现。女性形象是其"南方情结"的意象衍生,一方面,具有诗性品质、智性深度与神性导向;另一方面,又由于诗性的幻化、智性的抽象化与神性的虚化而逆转为虚幻的诗性心像、抽象的智性哲思与迷蒙的神性灵光,进而可见作者潜在的心理情结与自觉的艺术创作间的背离。
张细珍
关键词:女性形象
启蒙、自由、神性——论史铁生的伦理叙事被引量:3
2012年
史铁生以启蒙、自由、神性伦理叙事,对封建、革命伦理,人民伦理,生命固有的伦理二难进行批判、反思、质疑,并结晶出属己的叛徒原罪、过程宗教、爱的悖论等伦理话语。其创作总体上由早期的伦理叙事走向叙事伦理,叙事本身是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构想,建构生活的可能,树立精神的界标,弥漫成一种精神气场。面对技术主义时代、现代性语境下的价值危机与交往困境,让想象的叙事伦理照亮现实,是史铁生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的意义所在。
张细珍
关键词:伦理叙事叙事伦理
“邂逅情结”的古今联通——戴望舒《雨巷》的另一解读被引量:3
2012年
戴望舒《雨巷》除具有"丁香情结"、"雨巷情结",还蕴涵"邂逅情结"。它既联通古今文人的心理期待,又隐含诗人当时的情感纠结,还激活当今读者的生命想象。"邂逅情结"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存在境遇,是戴望舒自我安慰的理想投射。究其本质,他走不出自己心灵的雨巷。
张细珍
关键词:《雨巷》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