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香玉

作品数:17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绥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绥化市社会科学科研课题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女性哥特
  • 3篇文学
  • 3篇小说
  • 3篇阿特伍德
  • 2篇身体政治
  • 2篇女性
  • 2篇权力
  • 2篇主题
  • 2篇文学教学
  • 2篇恐惧
  • 2篇恐惧感
  • 2篇教学
  • 1篇地方高校
  • 1篇电影
  • 1篇电影改编
  • 1篇性别
  • 1篇性别权力
  • 1篇艺术
  • 1篇艺术价值
  • 1篇意识形态

机构

  • 12篇绥化学院
  • 3篇兰州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1篇陕西理工大学

作者

  • 16篇陈香玉
  • 2篇周显波
  • 1篇林超然
  • 1篇王占峰
  • 1篇金晶
  • 1篇连丽丽

传媒

  • 3篇绥化学院学报
  • 2篇电影文学
  • 2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国外文学
  • 1篇辽宁行政学院...
  • 1篇北华大学学报...
  • 1篇宜宾学院学报
  • 1篇西昌学院学报...
  • 1篇长春工业大学...
  • 1篇凯里学院学报
  • 1篇克拉玛依学刊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黑暗的另一半》和《血钞票》看中西恐怖小说审美情趣的异同
2006年
西方的恐怖小说起步较早,发展完备,美国的斯蒂芬.金是顶峰作家。中国的则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逐渐兴盛,李西闽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恐怖小说作家。他们的作品《黑暗的另一半》和《血钞票》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恐怖主题,气氛和意象的不同,这种差异性的原因在于文化背景,文学传统和读者接受方面,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恐怖审美情趣。
陈香玉
关键词:恐怖审美情趣
“西方神话”的复制——《卢旺达饭店》的另一种解读被引量:1
2008年
虽然《卢旺达饭店》为我们提供了对1994年发生在卢旺达境内的图西与胡图两族屠杀的"直观的了解",对该片读解大多止步于种族屠杀的"真实感的还原"、"深刻的反思"等方面,但作为一个电影文本,该片"以意识形态的眼中缺失所决定和歪曲的在场方式"为影片本身找到了策略和立足点,含有着复杂的对"西方神话"的崇拜、认同与复制。
周显波陈香玉
关键词:意识形态他者西方神话
地方高校文科益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14年
地方高校就业率、就业质量、专业对口率"三低",现有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同样是人类文明、文化和思想的传播基地,培养多用型文科人才,变文科为一种特殊的"技术",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国地方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重要的目标取向。地方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构建以适应地方发展为核心的培养体系,积极推进实践性教学新模式,依托地方经济社会资源优势,切实培养出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的益地人才。
林超然陈香玉
关键词:地方高校文科人才
小说与电影的裂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女性身体解读
2013年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女性身体成为叙事意义的集结点,蕴含了丰富的能指,承担起言说性别权力关系与身体哲学的重要使命。改编后的影片《布拉格之恋》中的女性身体完成了从文字符号到影像符号的艺术形式的复杂转换。然而,两种异质叙事媒介呈现的身体必然存在不可缝合的裂隙:小说中女性身体的处境隐喻了女性在社会文化中的性别位置,具有传达作者关怀弱势群体的言说功能与符号意义;电影中女性身体的深度被平面的景观身体取代了,沦为男性人物及观众观看的欲望对象。
陈香玉
关键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女性身体性别权力身体哲学
外国文学教学中文本细读的课堂实践探索——以《包法利夫人》为例被引量:2
2011年
重视文学史知识、忽视文本细读是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严重弊病。外国文学教学需重视对文本的细读,形成以细读文本为主、文学史教学为辅的科学教学结构。以《包法利夫人》为例,文本细读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采用三种不同的阅读范式:专题研究与文本细读结合;西方文学批评方法与文本细读结合;以关注细节为切入点进行文本细读。
陈香玉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文本细读《包法利夫人》
论阿特伍德对哥特式小说的颠覆与超越
2010年
哥特式小说作为一个经典的小说类型正逐渐发展和衍变。加拿大"文学女王"阿特伍德承袭了哥特式小说的基本形式,但她不是简单的摹仿和继承,而是颠覆哥特式小说中不合理的因素,如"恶棍式英雄"形象和"古堡"意象。在祛除了哥特式小说中父权文化的偏颇后,阿特伍德成功承袭了哥特式小说的边缘性和颠覆性特征,对社会和人性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陈香玉
关键词:哥特式小说阿特伍德
性别身份的焦虑:女性的梦魇——女性哥特理论视野下的阿特伍德的小说被引量:3
2009年
从女性哥特理论的角度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弥漫着不同于男性哥特诡异迷离的恐怖气氛,且其恐怖源于父权社会对女性性别身份的规定。
陈香玉
关键词:女性哥特恐惧感性别身份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身体政治被引量:2
2012年
阿特伍德的小说体现了女性的身体政治这一微观的性别政治: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统治。女性身体是父权制凝视、铭刻与规训的被动客体。但女性身体并非父权制文化所建构的那样表现为纯粹内在性和肉体性,并非沉默的,卑贱的。女性常借助无声而有力的身体来抵抗父权制权力。女性身体的觉醒和抗争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陈香玉
《中国佬》中的图像句子与视觉表征被引量:1
2015年
汤亭亭在《中国佬》中植入多种图像符号,图像符号与文字符号一起构建文本表征系统,直接参与到意义的编码与生产之中。图像符号本身因其丰富性和系统性而构成一个视觉表征系统,与文字表征系统形成互相阐发、互相碰撞的互文性关系,混合交织而成图像句子,不断地为小说文本生成新的意义。表征文本是权力斗争的主要场所,在《中国佬》的视觉表征体系中,"帝国权力"将包括华裔、越南人在内的亚洲群体表征为属下与他者。作为掌握"在地权力"的边缘群体的一员,汤亭亭借助"在地化文本"进行反表征——运用图像句子来质询"帝国权力"将华人祖辈从主流历史中抹除,通过定型化的意指实践将其种族化、他者化,从而建构华裔族群自己的历史与身份。
陈香玉
关键词:《中国佬》视觉表征
论《少女小渔》的电影改编被引量:2
2012年
严歌苓创作的短篇小说《少女小渔》与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都属成功之作。《少女小渔》从小说到同名电影,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改编:小渔、马里奥等主要人物形象有了新元素的添加,原著的“老头”和小渔形象在电影中都有新的变化;人物之间的关系有新的设定,小渔与“老头”之间由原著中的单向关系变为双向互动关系;在主题方面,原著探讨中外文化差异的单一主题变为包含原著主题内涵在内的多元主题。
陈香玉周显波
关键词:《少女小渔》电影改编主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