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向荣

作品数:21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绥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绥化市社会科学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叶燮
  • 3篇语言
  • 3篇审美
  • 2篇原诗
  • 2篇诗歌
  • 2篇诗性
  • 2篇文学
  • 2篇《原诗》
  • 1篇道德
  • 1篇道德观
  • 1篇地方高校
  • 1篇电视
  • 1篇电视剧
  • 1篇心灵
  • 1篇虚构
  • 1篇虚构作品
  • 1篇言教
  • 1篇言说
  • 1篇隐逸
  • 1篇影视

机构

  • 15篇绥化学院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15篇王向荣
  • 2篇周显波
  • 1篇吴金娜
  • 1篇高岩
  • 1篇闫晶淼
  • 1篇白雪
  • 1篇冯玉文
  • 1篇连丽丽

传媒

  • 8篇绥化学院学报
  • 2篇文艺评论
  • 1篇当代电视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 1篇黑龙江史志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梁南诗歌文本主体性辩证解读
2014年
梁南的诗是苦吟中对磨难的审美化提炼,是创作主体特殊情感体验的诗化过程。在其诗歌中出现多重主体辩证统一的矛盾特性:话语主体与写作主体融合的审美幻象下潜伏着隐性裂隙,致使诗人主观情感在对高调歌颂的意识形态自觉皈依中又表现出对个体权利和欲望的潜在诉求,以致在文本裂隙的张力中渗透出对这种无条件皈依的解构。同时主体的辩证性还表现在"我"和整个"归来者"诗群在情感表达上的趋同与个性化疏离。
王向荣
关键词:主体性辩证
回归诗性与真实性的非虚构书写——以张郎郎的作品为例
2016年
1943年出生的张郎郎曾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文革”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现为普林斯顿中国学社研究员。张郎郎写有两部非虚构作品,即《大雅宝旧事》(2004年8月由文汇出版社出版,2012年1月由中华书局再出修订版)与《宁静的地平线》(2013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大雅宝旧事》记叙了上世纪50年代,
王向荣
关键词:虚构作品诗性
曾衍东《小豆棚》创作动机考论
2013年
创作动机是促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曾衍东创作《小豆棚》一方面是纾解自己仕途的忧愤,另一方面从仕途到"著书立说"也是其隐逸情节的体现,并且这本小说也满足了作者避世消闲、文章传世的功利意图。
高岩王向荣
关键词:创作动机忧愤隐逸消闲
叶燮诗学中审美客体的特殊性
2010年
在叶燮的审美创造理论中,客观之"理事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出来,"理"以审美化的方式隐于内,"事"以审美意象的形式显于外,"情"则以隐约委婉的形式在审美意境中回荡。"理"与"情"都化解在审美意象之中,成为凝情之象、蕴理之象。
王向荣
关键词:叶燮审美客体
“诗性言说”与“思性言说”——《文赋》与《原诗》比较研究
2012年
"诗性言说"与"思性言说"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中国古代文论自陆机《文赋》始基本上都采用以诗言诗的诗性言说方式,到清代叶燮《原诗》的出现打破了一千多年以象入诗、以诗言诗的感悟式言说方式,采用接近于西方体系性、逻辑性、思辨性极强的思性言说方式。两种言说方式各有优长,在两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展现。
王向荣
关键词:《文赋》《原诗》言说
经济视域的在华俄侨
2010年
以往,研究者们经常从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移民侵略政策或十月革命后俄国贵族的流亡来考察在华俄侨。抛开意识形态因素后不难发现:俄侨不只是"掠夺者"或"流亡者",他们也是"建设者"。他们对中国,尤其是聚居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和平建设时期,中苏(中俄)贸易中,俄侨及其后代的影响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冯玉文王向荣
关键词:俄侨
叶燮《原诗》的“中和”之美
2011年
叶燮"中和"的美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具体概念范畴的运用上,更体现在整体诗学思想的宏观建构上,文章主要从"中和"思想内涵的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因中致和,一是和而不同。
王向荣
关键词:《原诗》和而不同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被引量:2
2014年
特殊教育中语言教育的人文关怀尚存欠缺之处,本文从肯定学生人性、注重学生精神世界、分析学生个性差异以及寻求学生多方面发展方面做了阐释,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给这些特殊学生一个健全发展的人格,让语言绽放异彩。
闫晶淼王向荣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言教学人文关怀人性道德观
论叶燮之“理”
2010年
叶燮在《原诗》中把审美客体概括为"理、事、情",其中"理"是三者之根本,统领"事"与"情",认为"理者与道为体,事与情总贯乎其中","理"与"道"具有相同的属性,决定"事"与"情"之用。同时形而上之"理"在艺术中又是以审美化的方式而存在的,即叶氏所谓"幽渺以为理"。
王向荣
关键词:审美
“才、胆、识、力”:叶燮对审美主体能力的建构与阐释
2014年
叶燮在《原诗》中把审美主体的能力构成概括为"才、胆、识、力","识"为基础,"才"为核心,"力"求独创,同时"识"始于"格物"的知性品格,和"力"的实践特点构成"知行合一"的理性认知关系。四者的关系叶氏认为是"交相为济,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
王向荣
关键词:叶燮审美主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