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恩和

作品数:197 被引量:2,466H指数:30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9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10篇专利
  • 8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1篇农业科学
  • 10篇医药卫生
  • 9篇生物学
  • 7篇经济管理
  • 2篇化学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9篇土壤
  • 28篇玉米
  • 24篇水分
  • 24篇小麦
  • 23篇根系
  • 22篇当归
  • 21篇灌溉
  • 18篇利用效率
  • 18篇留茬
  • 18篇免耕
  • 17篇水分利用
  • 15篇施氮
  • 15篇水分利用效率
  • 14篇根际
  • 13篇作物
  • 13篇微生物
  • 13篇连作
  • 13篇间作
  • 12篇苜蓿
  • 10篇光合特性

机构

  • 194篇甘肃农业大学
  • 21篇甘肃中医药大...
  • 17篇宁夏医科大学
  • 15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气象局兰...
  • 7篇甘肃省农垦农...
  • 5篇甘肃省农业科...
  • 5篇兰州大学
  • 5篇学研究院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吉林省农业科...
  • 3篇兰州商学院
  • 3篇菏泽学院
  • 3篇河西学院
  • 3篇湖北生态工程...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石河子大学
  • 1篇石河子农学院

作者

  • 195篇张恩和
  • 58篇王琦
  • 51篇刘青林
  • 35篇张新慧
  • 26篇黄高宝
  • 21篇王田涛
  • 19篇王惠珍
  • 17篇刘朝巍
  • 13篇俞华林
  • 11篇尹辉
  • 10篇方子森
  • 9篇师尚礼
  • 9篇王鹤龄
  • 9篇崔佳佳
  • 8篇李富春
  • 7篇黄鹏
  • 7篇黄钰芳
  • 7篇霍海丽
  • 6篇任祥
  • 6篇景锐

传媒

  • 22篇草业学报
  • 13篇甘肃农业大学...
  • 11篇中国生态农业...
  • 9篇草原与草坪
  • 7篇草业科学
  • 6篇中国农学通报
  • 5篇生态学报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 5篇干旱地区农业...
  • 5篇中草药
  • 4篇中国沙漠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中药材
  • 4篇第15届中国...
  • 3篇土壤通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麦类作物学报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草地学报
  • 2篇中国中药杂志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9篇2017
  • 8篇2016
  • 4篇2015
  • 8篇2014
  • 12篇2013
  • 14篇2012
  • 17篇2011
  • 8篇2010
  • 12篇2009
  • 12篇2008
  • 14篇2007
  • 7篇2006
  • 12篇2005
  • 5篇2004
  • 3篇2003
19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半干旱黄土高原沟垄微型集雨产流特征与马铃薯种植技术被引量:9
2005年
对膜垄和土垄的降雨量和径流量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粘土夯实集雨垄临界产流降雨量为2.83 mm,产流后的平均集水效率为24.6%,地膜覆盖集雨垄临界产流降雨量为0.23 mm,产流后的平均集水效率为91.1%.在沟垄微型集雨种植马铃薯试验中,30 cm垄宽膜垄、45 cr垄宽膜垄、60 cm垄宽膜垄、30 cm垄宽土垄、45cm垄宽土垄和60 cm垄宽土垄(沟宽均为60 cm)的经济产量分别比传统耕作高173%、168%、119%、28%、24%和1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传统耕作高3.98、3.74、2.25、1.10、0.93和0.72 kg·mm-1·hm-2.膜垄种植马铃薯经济产量提高119%~173%,土垄种植马铃薯经济产量提高18%~28%.
王琦张恩和李凤民李锋瑞徐长林
关键词:产流特征马铃薯
西部黄土高原苜蓿终止时间对苜蓿-小麦轮作系统生产力及土壤水分的影响(英文)被引量:11
2011年
旱作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西部黄土高原最重要的禾谷类作物,该区苜蓿(Medicago sativa L.)分布也非常广泛。持续的作物连作和多年苜蓿种植系统都存在很多问题。雨养农业系统发展的关键是最佳水分利用策略的应用。发展合理的苜蓿-小麦轮作系统对该区农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苜蓿终止时间严重影响土壤水分,所以在适宜的时间终止苜蓿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关于苜蓿-小麦轮作中老苜蓿在一年中适宜终止时间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利用黄土高原西部典型的半干旱雨养农业区30年老苜蓿布设田间试验,旨在探索老苜蓿地土壤水分状况、苜蓿终止时间和少量氮肥施用对系统生产力及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种植苜蓿后0~3m土壤水分很少,即便遇到丰水年(2003年),3年的时间都不足以恢复土壤水分。30年苜蓿在一年中春季还是秋季终止对土壤水分状况无显著影响。种植苜蓿30年后杂草竞争力增强,苜蓿干物质和产量水平都相当低,且对1kg hm-2的氮肥使用无明显响应。由于土壤水分含量太低,后茬春小麦对1kg hm-2的氮肥使用和苜蓿终止时间也无明显响应。因此,苜蓿持续种植时间太长会耗竭土壤水分,使后茬春小麦对苜蓿在一年中的终止时间及少量的氮肥使用无响应,需要3年以上时间才有可能恢复土壤含水量。
李玲玲黄高宝张仁陟蔡立群罗珠珠晋小军张恩和BELLOTTI BillUNKOVICH Murray
关键词:土壤水分生产力WUE
河西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对生物可降解地膜保水增温作用的响应被引量:4
2016年
通过连续2 a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覆盖处理(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对玉米种植增温、保湿作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处理增温次序为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无覆盖>秸秆覆盖;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2 a玉米各生育时期土壤贮水量平均比无覆盖高24.7mm、19.9mm和13.1 mm;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2a平均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1.55%、9.53%和4.70%,WUE分别提高17.35%、14.11%和8.22%,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1.81%、8.60%和5.05%。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增温保湿和增产效果低于普通地膜,但是生物可降解地膜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生态效益考虑,今后应推广使用。
李强王琦张恩和刘青林
关键词:玉米生态效益河西绿洲灌区
不同茬口对当归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2
2011年
目的研究当归正茬、迎茬、连茬对根际土壤主要酶活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不同茬口当归根际土壤中脲酶、磷酸酶、多酚氧化酶活性,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苗期和收获期连茬土壤中的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正茬,脲酶活性分别降低16.53%和37.17%,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降低28.01%和30.69%;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均是连茬显著高于正茬,苗期、根膨大期和收获期分别比正茬增加15.10%、83.67%、38.53%。连茬当归产量、挥发油和浸出物量均显著低于正茬,分别比正茬下降49.00%、25.26%、12.58%。结论连茬栽培中当归产量、挥发油和浸出物量显著低于正茬;连茬栽培当归根际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而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升高趋势。
张新慧张恩和郎多勇赵云生王惠珍
关键词:当归根际土壤酶活性连茬
间套种植复合群体根系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68
2003年
选择小麦 /大豆和玉米 /甘蓝 2种典型间套种植模式 ,探讨了复合群体根系营养竞争与补偿的生态学机制 .结果表明 ,小麦 /大豆复合群体根系生长在年生长期内显示出双峰交错性 ,小麦总根重峰值出现在 6月初 ,而大豆峰值出现在 8月上、中旬 .根重与根长密度的生长还表现出异步性 ,根重峰值的出现早于根长 .复合群体各配对作物根系的垂直分布呈层次递减性 ,玉米拔节前根重的 85 %以上都分布于 0~ 2 0cm土层 ,且垂直生长呈多波顺次递推特点 .间套作物根系的分布呈明显的”偏态”不均衡分布 ,套作玉米根系偏甘蓝行 2 0 .4~ 40 .7cm ,而甘蓝根系偏玉米行仅 8.5~ 1 2 .6cm .施肥使套作玉米与甘蓝根系的交叉幅宽由 40 .2cm下降到 2 0 .1cm ,2种作物根系的交叉点位置由 2 0 .5cm上升到 1 2 .4cm .
张恩和黄高宝
关键词:间套种植根系
实现甘肃农业跨越式发展的科技创新对策
本文回顾了甘肃农业科技革命的历程及取得的成就,分析了甘肃农业发展遇到的重大障碍,提出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
张恩和黄高宝
关键词:农业科技
文献传递
连作条件下间作模式对当归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4
2013年
为缓解当归连作障碍问题,在甘肃省岷县连作2年当归田,设置当归与油菜、蚕豆、大蒜、小麦和燕麦5种植物间作种植试验,以当归单作为对照,测定不同时期当归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探讨利用作物间作缓解当归连作障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各生育时期,当归/大蒜的当归株高最高。在当归苗期和根膨大期,当归/大蒜的当归地上部干物质重比单作当归分别高31.51%和21.28%;在当归苗期、根膨大期和收获期,当归/大蒜的当归地下部干物质重比单作当归分别高25.00%,36.65%和54.75%。在苗期、根膨大期和收获期,当归/大蒜的当归根茎粗分别比单作当归提高12.26%,4.80%和24.38%。当归/燕麦对各生育期当归地上和地下部干物质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其抑制作用最强。油菜、蚕豆、大蒜、小麦、燕麦与当归间作的麻口病发病率分别比当归单作降低46.05%,43.31%,25.24%,2.34%和12.82%。当归/大蒜的一等归出成率和二等归出成率比当归单作分别提高118.62%和27.82%。当归/大蒜的当归产量(1 946.53kg/hm2)比当归/油菜、当归/蚕豆、当归/小麦、当归/燕麦和当归单作分别提高67.29%,143.31%,207.57%,683.06%和34.71%。不同间作模式对当归出苗率和抽薹率产生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当归/大蒜能提高当归产量和优等归出成率,并能适当减少当归麻口病,因此当归/大蒜对减缓当归连作障碍有一定作用。
王田涛王琦王惠珍张恩和
关键词:间作当归连作障碍麻口病
不同玉米品种氮素营养效率差异的生态生理机制被引量:169
2001年
采用大田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对 7个氮素营养效率不同的玉米杂交种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的子粒日产量、吸氮效率、根系形态、叶片硝酸还原酶活力 (NRA)及冠层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DK743、DK656、豫玉 2 2、中单 2号、户单 1号等 5个品种N素营养效率较高 ;酒单 2号和石玉 90 5是低N素营养效率的品种。N素营养效率的高低与品种根重、根长、根表面积、叶片NRA、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等都有一定的相关性。适当供氮能提高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片NRA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和子粒产量 ,提高幅度因品种而异。
黄高宝张恩和胡恒觉
关键词:玉米氮素营养效率生理生态硝酸还原酶活性NRA
残茬覆盖免耕对土壤微生物量与养分转化的影响
2003年3月至2004年7月,设计40cm高茬留秆、20cm高茬留秆两种留茬方式,地面覆盖、压倒和立秆三种覆盖方式,研究不同的残茬覆盖免耕对土壤微生物量与养分转化的影响.试验表明,在0~5cm土层中,不同的残茬覆盖免耕...
张恩和张凤云景锐
关键词:免耕残茬覆盖土壤微生物养分转化
文献传递
2,4-二叔丁基苯酚对啤酒花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化感效应研究被引量:21
2008年
张新慧王霞霞张恩和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数量二叔丁基苯酚啤酒花根际植物营养元素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