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高宝

作品数:304 被引量:4,655H指数:41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9篇期刊文章
  • 40篇会议论文
  • 17篇科技成果
  • 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0篇农业科学
  • 46篇经济管理
  • 22篇生物学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75篇小麦
  • 65篇土壤
  • 49篇农业
  • 39篇保护性耕作
  • 36篇水分
  • 34篇玉米
  • 34篇耕作
  • 33篇旱地
  • 24篇春小麦
  • 23篇绿洲
  • 22篇免耕
  • 22篇黄土高原
  • 21篇冬小麦
  • 21篇间作
  • 20篇利用效率
  • 20篇耕作措施
  • 19篇水分利用
  • 18篇水分利用效率
  • 17篇农田
  • 15篇作物

机构

  • 302篇甘肃农业大学
  • 13篇甘肃省农业科...
  • 7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兰州大学
  • 5篇云南农业大学
  • 4篇兰州工业高等...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共甘肃省委
  • 1篇西南林学院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教育部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菏泽学院
  • 1篇悉尼大学
  • 1篇延安大学
  • 1篇中国工程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兰...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作者

  • 303篇黄高宝
  • 60篇柴强
  • 29篇张仁陟
  • 26篇张恩和
  • 26篇李玲玲
  • 24篇李广
  • 22篇黄鹏
  • 20篇于爱忠
  • 19篇罗珠珠
  • 14篇谢军红
  • 13篇胡恒觉
  • 12篇晋小军
  • 10篇蔡立群
  • 10篇郭丽琢
  • 9篇郭维俊
  • 9篇景锐
  • 9篇王芬娥
  • 9篇蔺海明
  • 9篇王立
  • 8篇张国盛

传媒

  • 43篇甘肃农业大学...
  • 2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0篇草业学报
  • 15篇中国生态农业...
  • 13篇水土保持学报
  • 9篇生态学报
  • 8篇中国沙漠
  • 7篇灌溉排水学报
  • 7篇中国农学会耕...
  • 6篇甘肃农业科技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农业系统科学...
  • 5篇作物学报
  • 4篇干旱区资源与...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生态学杂志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农业机械学报
  • 3篇农业现代化研...

年份

  • 5篇2014
  • 8篇2013
  • 17篇2012
  • 24篇2011
  • 31篇2010
  • 30篇2009
  • 22篇2008
  • 21篇2007
  • 29篇2006
  • 27篇2005
  • 22篇2004
  • 12篇2003
  • 10篇2002
  • 12篇2001
  • 5篇2000
  • 5篇1999
  • 1篇1998
  • 4篇1997
  • 4篇1996
  • 4篇1994
30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部黄土高原苜蓿终止时间对苜蓿-小麦轮作系统生产力及土壤水分的影响(英文)被引量:11
2011年
旱作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西部黄土高原最重要的禾谷类作物,该区苜蓿(Medicago sativa L.)分布也非常广泛。持续的作物连作和多年苜蓿种植系统都存在很多问题。雨养农业系统发展的关键是最佳水分利用策略的应用。发展合理的苜蓿-小麦轮作系统对该区农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苜蓿终止时间严重影响土壤水分,所以在适宜的时间终止苜蓿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关于苜蓿-小麦轮作中老苜蓿在一年中适宜终止时间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利用黄土高原西部典型的半干旱雨养农业区30年老苜蓿布设田间试验,旨在探索老苜蓿地土壤水分状况、苜蓿终止时间和少量氮肥施用对系统生产力及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种植苜蓿后0~3m土壤水分很少,即便遇到丰水年(2003年),3年的时间都不足以恢复土壤水分。30年苜蓿在一年中春季还是秋季终止对土壤水分状况无显著影响。种植苜蓿30年后杂草竞争力增强,苜蓿干物质和产量水平都相当低,且对1kg hm-2的氮肥使用无明显响应。由于土壤水分含量太低,后茬春小麦对1kg hm-2的氮肥使用和苜蓿终止时间也无明显响应。因此,苜蓿持续种植时间太长会耗竭土壤水分,使后茬春小麦对苜蓿在一年中的终止时间及少量的氮肥使用无响应,需要3年以上时间才有可能恢复土壤含水量。
李玲玲黄高宝张仁陟蔡立群罗珠珠晋小军张恩和BELLOTTI BillUNKOVICH Murray
关键词:土壤水分生产力WUE
绿洲灌区典型间作模式的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被引量:9
2012年
为寻求河西绿洲灌区低耗水、高光效、高产多熟种植模式,在限量灌水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对该区主要种植模式的产量和光能利用率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4种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排序为玉米/豌豆>玉米/油菜>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在同等可比面积上,小麦、玉米、豌豆和油菜在间作模式下均较单作表现出显著增产效应,但在不同模式下增产效应不同,小麦在小麦/玉米和小麦/大豆2种间作模式下产量分别提高49.14%、51.50%,玉米在玉米/油菜、玉米/豌豆和小麦/玉米3种间作模式中产量分别提高20.88%、53.48%、70.34%.各间作模式下的光能利用率为玉米/豌豆>玉米/油菜>玉米/小麦>小麦/大豆.玉米/豌豆间作模式可作为目前河西绿洲灌区低耗水、高光效型种植模式之一.
周海燕柴强黄高宝白锦龙
关键词:间作土地当量比光能利用率
小麦茎秆力学性能与化学组分试验被引量:63
2009年
为分析茎秆的力学性能与主要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验研究了小麦成熟期茎秆的主要力学性能,测定了茎秆不同状态下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以及蛋白质、脂肪和糖分等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结果表明:小麦茎秆最大拉力为182.38~242.74N,拉伸强度为30.36~52.65MPa,弹性模量为1143.44~1985.86MPa;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2.58%~48.18%、10.85%~22.45%、4.83%~10.59%。小麦茎秆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的天然高分子复合材料。呈各向异性,其强度和刚度主要取决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及其链接形式和排列方式。
郭维俊王芬娥黄高宝张锋伟魏时来
关键词:小麦茎秆力学性能化学成分
APSIM模型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耕作措施中的适用性被引量:60
2009年
为了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耕作措施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水分的影响及相互作用规律,根据2002~2005年两个轮作序列(小麦→豌豆(W→P)和豌豆→小麦(P→W))的3种耕作措施(传统耕作(T)、免耕(NT)和免耕覆盖(NTS))的定位试验,对APSIM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定位试验得到了一套APSIM模型的参数值,并对其进行了率定。运用均方根误差法对APSIM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小麦和豌豆产量与生物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9),误差范围在±15%之内;土壤贮水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7),误差范围在±20%以内。表明APSIM模型可以用来模拟不同耕作方式和不同轮作序列的小麦和豌豆产量、生物量及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模型可以用于指导作物生产及耕作措施的优化管理。
李广黄高宝William Bellotti陈文
关键词:APSIM黄土丘陵区耕作措施
临泽盐渍化草地空间格局的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被引量:4
2008年
通过对临泽盐渍化草地群落取样资料的分析表明,草地空间格局的分布对样地尺度变化和划区方案选择均存在敏感性。样地面积在12500m2以下时,尺度增聚效应表现非常明显。在同一取样面积单元下不同的划区方案对草地的空间分布都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大,区划方案的影响也是减少的。因此在研究草地空间分布格局时,要力求寻找一个最佳的区划方案和取样尺度,使得面积单元内的差异最小是非常有必要的。
李广侯扶江黄高宝
弱光或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品种耐性的关系被引量:25
2010年
【目的】揭示弱光和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品种耐弱光性或耐低温弱光性的关系,为辣椒种质耐性鉴定筛选适宜的指标和方法。【方法】以已知耐弱光性和耐低温弱光性的12个辣椒品种为试材,动态测定弱光和低温弱光下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研究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品种耐性的相关性。【结果】28℃/18℃、100μmol·m-2·s-1弱光处理或15℃/5℃、100μmol·m-2·s-1低温弱光处理均使辣椒叶片的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降低,且低温弱光处理的降低幅度大于弱光处理的。28℃/18℃、100μmol·m-2·s-1弱光处理5、10、15和20d叶片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与辣椒耐弱光性综合隶属函数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15℃/5℃、100μmol·m-2·s-1低温弱光处理10、15和20d叶片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与辣椒耐低温弱光性综合隶属函数值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弱光或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可以作为品种耐弱光性及耐低温弱光性的鉴定指标。弱光下辣椒叶片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越高,品种的耐弱光性越强;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越低,品种的耐低温弱光性越强。
颉建明郁继华黄高宝冯致
关键词:辣椒类胡萝卜素弱光低温弱光耐弱光性
钴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叶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被引量:29
2006年
报道了钴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叶片多胺含量、活性氧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及细胞膜透性的影响,揭示了钴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叶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CoCl2(30μmol·L^-1)可以显著抑制干旱胁迫下乙烯的产生.在干旱胁迫0~12d,CoCl2对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影响.当干旱胁迫持续15~21d,CoCl2显著抑制叶片多胺氧化酶及二胺氧化酶活性的提高,使腐胺、精胺和亚精胺含量的下降幅度减小.CoCl2显著提高了抗氧化酶的活力,有效抑制了胁迫后期(15~21d)MDA含量的增加,减轻了叶绿索含量和细胞膜稳定指数的下降.可以认为,当大豆幼苗叶片由于持续干旱而遭受较为严重的细胞伤害时,CoCl2通过抑制乙烯产生、抑制多胺含量下降以及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缓解了活性氧的累积和细胞膜透性的破坏,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叶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焦健李朝周黄高宝
关键词:干旱胁迫大豆多胺活性氧
丁香酚对小麦-蚕豆间作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在田间持水量75%水平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根系分泌物丁香酚对小麦、蚕豆(Vicia sativa)单作和间作群体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化感物质间作群体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总体上,微生物的多样性降低,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减少,而细菌数量增加。与无丁香酚处理对比,在3种种植模式中,丁香酚对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两种微生物数量的减小幅度分别为21.95%~98.42%和13.33%~92.82%;单作小麦较间作处理的细菌数量变化了-118.63%~90.73%,但单作蚕豆细菌数量变化了-56.39%~76.76%;放线菌占微生物的相对数量变化了-4.42%~4.32%,细菌变化了-4.36%~4.88%。小麦间作蚕豆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较单作小麦、单作蚕豆分别变化了15%~26.98%和-45.45%~6.67%;经丁香酚处理,单作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而间作变化不大。
刘辉娟柴强黄高宝周海燕朱静
关键词:丁香酚土壤微生物化感作用
西北绿洲灌区现代农作制模式建设的重点方向——以甘肃河西绿洲灌区为例
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光热资源丰富,传统种植模式上革新的多熟种植模式与制种玉米、特色经济作物、养殖为特色的农业格局和产业基础为区域内现代农作制建设奠定了基础。认为水资源严重短缺、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自然灾害频繁及农作制亚系统耦合...
黄高宝于爱忠景锐
关键词:绿洲灌区高产高效农牧结合
文献传递
间套种植复合群体根系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68
2003年
选择小麦 /大豆和玉米 /甘蓝 2种典型间套种植模式 ,探讨了复合群体根系营养竞争与补偿的生态学机制 .结果表明 ,小麦 /大豆复合群体根系生长在年生长期内显示出双峰交错性 ,小麦总根重峰值出现在 6月初 ,而大豆峰值出现在 8月上、中旬 .根重与根长密度的生长还表现出异步性 ,根重峰值的出现早于根长 .复合群体各配对作物根系的垂直分布呈层次递减性 ,玉米拔节前根重的 85 %以上都分布于 0~ 2 0cm土层 ,且垂直生长呈多波顺次递推特点 .间套作物根系的分布呈明显的”偏态”不均衡分布 ,套作玉米根系偏甘蓝行 2 0 .4~ 40 .7cm ,而甘蓝根系偏玉米行仅 8.5~ 1 2 .6cm .施肥使套作玉米与甘蓝根系的交叉幅宽由 40 .2cm下降到 2 0 .1cm ,2种作物根系的交叉点位置由 2 0 .5cm上升到 1 2 .4cm .
张恩和黄高宝
关键词:间套种植根系
共3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