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志鹏

作品数:82 被引量:1,659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59篇经济管理
  • 2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社会学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2篇理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3篇产业结构
  • 10篇碳排放
  • 8篇省域
  • 8篇投入产出表
  • 8篇产出表
  • 7篇中国省域
  • 6篇减排
  • 6篇出口
  • 5篇影响因素
  • 5篇能源
  • 5篇区域间
  • 5篇经济增长
  • 5篇就业
  • 5篇
  • 5篇CO2减排
  • 4篇生产链
  • 4篇实证
  • 4篇投入占用产出
  • 4篇区域间投入产...
  • 4篇竞争型

机构

  • 72篇中国科学院
  • 2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3篇中国科学院数...
  • 12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青岛大学
  • 4篇合肥工业大学
  • 3篇河南大学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云南师范大学
  • 2篇重庆市环境科...
  • 2篇中央财经大学
  • 2篇利物浦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

  • 82篇唐志鹏
  • 33篇刘卫东
  • 11篇刘红光
  • 6篇宋涛
  • 6篇李方一
  • 5篇刘卫东
  • 5篇李晖
  • 4篇王培宏
  • 4篇陈明星
  • 4篇祝坤福
  • 4篇范晓梅
  • 3篇刘春腊
  • 3篇陈锡康
  • 3篇孙威
  • 3篇熊世峰
  • 2篇王亮
  • 2篇杨翠红
  • 2篇陆大道
  • 2篇李建斌
  • 2篇高菠阳

传媒

  • 9篇地理研究
  • 8篇资源科学
  • 8篇地理学报
  • 4篇地理科学进展
  • 4篇地理科学
  • 4篇管理评论
  • 3篇中国人口·资...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系统工程理论...
  • 2篇数学的实践与...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现代经济探讨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系统科学与数...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人文地理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7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11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9篇2007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能源约束视角下北京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模拟与演进分析被引量:16
2012年
利用北京市1987年-2007年的地区投入产出表,在能源消耗总量约束条件下构建了北京市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五个时期的投入产出优化模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手段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通过五个历史时期的优化模拟,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比较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真实产业结构与优化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研究表明:①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发展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保险业和其他社会服务业部门;②除1987年外,北京市其他各时期工业调整方向需要降低大部分工业的比重,2002年和2007年则需要适度提高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比重;③通过比较五个时期北京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模拟,得出北京市1997年的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最高,2002年则最低,同时数据显示北京市2002年以后的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低于2002年以前,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仍旧具有较大的调整潜力。最后,提出了北京市产业结构未来调整的方向。
唐志鹏刘卫东付承伟武红
关键词:线性规划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关联经济距离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国民经济系统中产业之间既存在关联,又存在经济距离.关联反映产业之间联系程度的紧密,经济距离反映产业之间中间生产环节的多少.本文结合投入产出关联度和APL模型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创建了区域产业关联经济距离模型,包括前向关联经济距离指数和后向关联经济距离指数,并采用1997—2007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电力热力业作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初始投入的上游产业来看,1997—2007年在中国8大区域的区域内和区域之间,呈现出采选业与电力热力业以及电力热力业与其自身的关联程度最大且经济距离最短;从最终需求的下游产业来看,1997年重工业与电力热力业以及电力热力业与其自身的关联程度最大且经济距离最短,2002年则增加了建筑业与电力热力业关联程度最大且经济距离最短,2007年除了京津区域的建筑业与北部沿海区域的电力热力业的关联程度最大且经济距离最短外,其余均为电力热力业与其自身的关联程度最大且经济距离最短.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1997—2007年8大区域中电力热力业上下游生产链在区域内的能源经济联系比区域间更紧密.受空间成本的影响,绝大多数区域的能源对外联系仍以相邻区域为主导.
唐志鹏邓志国刘红光
关键词:生产链
全球贸易隐含碳净流动网络构建及社团发现分析被引量:11
2020年
采用Eora数据库和MRIO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2000年与2015年189个国家(地区)的国(区)内需求隐含碳排放量、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和进口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球贸易隐含碳净流动网络,基于网络视角对全球贸易隐含碳流动及社团划分问题进行全局分析,揭示不同国家(地区)在全球贸易隐含碳流动网络中的地位及关系演变趋势。研究发现:①贸易隐含碳净流出是中国、印度、伊朗、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关键原因之一,隐含碳净进口则对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下降贡献了重要力量;②虽然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隐含碳净进口总量趋于下降,但是从中国、印度等主要隐含碳净进口地流入的隐含碳排放量却一直在增长,净进口来源地呈现集中趋势;③2000年与2015年全球隐含碳净流动网络均包含4个主要社团,社团核心由中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转变为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其中中国和印度的社团核心地位加强,主导的社团规模不断扩大,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的社团辐射能力则有所减弱。由于处于同一社团的各贸易国(地区)的隐含碳流动更为密切,因此,社团内部成员国可作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支持对象。
李晖姜文磊唐志鹏
关键词:贸易隐含碳网络分析
我国省域出口增加值的核算及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评估被引量:1
2016年
以2010年中国非竞争型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对30个省区市的出口增加值进行核算,从全国和区域尺度分析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省域出口增加值对全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划分出资源消耗型、技术引领型、服务业促进型和出口起步型4类区域,前3类区域通过出口增加值分别提升了全国GDP中资源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比例;从出口增加值对本地产业结构的影响来看,欠发达地区出口增加值普遍有利于推动本地产业结构升级,发达地区出口增加值提升了资源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地区GDP中的比例,但阻碍了服务业比例的提升,出口增加值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最后提出促进和改善出口增加值的政策建议。
李方一刘思佳唐志鹏
关键词: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产业结构
我国直辖市人均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以京津沪渝四直辖市为例,采用面板数据考察了2001-2011年期间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及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人均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四直辖市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的城镇人口比重与人均能源消费总量均呈正相关,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与能源消费总量呈负相关。就人均能源消费的地区性差异来看,四直辖市的人均能源消费地区差异成缩小趋势。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唐志鹏公丕萍
关键词:产业结构城镇化恩格尔系数
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中国部门生产链平均能耗被引量:6
2009年
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变化是全球目前的热点问题,而能源消耗排放的CO2成为首要的温室气体。为理解产业结构对我国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的影响机制,本文创建了一个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AECPC模型,提出了平均能耗的概念。该模型从节能效果直接且易于调控的角度反映了不同层次的生产环节对部门生产链能耗的影响,它综合了直接能耗和完全能耗两种方法的优点。通过该模型对中国2005年各产业部门的测算,找出了9条不同能源产品平均能耗最大的生产链,这些生产链主要集中在传统的高能耗部门,但也包含一些其他部门,如自来水的生产与供应业部门。AECPC模型为产业转型对碳排放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分析指导工具。
唐志鹏刘卫东刘红光陈锡康
关键词:生产链生产环节产业转型
基于DEA方法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效性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对我国2005年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西南和东北七大区域31个省份(直辖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对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周志恩唐志鹏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数据包络分析
国际制造业区位变迁的碳排放效应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选取与制造业区位转移相关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采用LMDI分解方法定量分析制造业区位转移对国际制造业CO2排放总量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测算其对各国制造业CO2排放的贡献。研究发现,2000~2014年,制造业区位转移促进了国际制造业CO2排放总量增长,且其对各国和地区制造业CO2排放变化具有一定影响,不同程度上增加中国大陆、印度等新兴工业体的CO2排放,而减少了美日英德发达工业体的CO2排放。
姜宛贝韩梦瑶唐志鹏刘卫东
关键词:制造业区位变迁碳排放LMDI
基于产业间土地生态占用的中国省域生态补偿研究
基于区域关联的视角,构建了基于生态占用的区域生态补偿框架。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在2010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对2010年中国省域产业间的土地生态占用量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显示:①农林牧渔业大多属于生态资源被占用的产...
刘春腊唐志鹏
关键词:生态占用省域生态补偿
中国西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被引量:11
2018年
中国西南地区的对外经济发展是内陆、沿海、沿边三大空间作用力的缩影,剖析西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空间演化及驱动因素,对于新形势下明确西南地区发展方向和深化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西南地区61个地级市(地区、自治州)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熵值法、Theil指数、σ收敛、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建立了对外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对西南地区2003年~2014年对外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宏观政治经济环境与区域特点,分析了西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并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的对外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不断增大,由相对均衡向极化格局演变,成都市、重庆市是西南地区对外贸易的核心,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崇左市、防城港市等沿边沿海地区对外经济发展逐渐崛起;(2)受内陆与沿边、沿海三大空间作用力的影响,西南地区的对外经济发展核心区域沿东北-西南向发展,呈现先北移后南移的趋势;(3)经济发展水平、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国家政策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于西南地区的对外贸易格局,促进西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空间分异。(4)未来西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将扩大向南开放,四川省、重庆市的对外开放方向呈现多样化,向北开放的趋势较大。
程艺刘慧刘慧刘海猛宋涛湛东升
关键词:对外经济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