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方一

作品数:65 被引量:532H指数:14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经济管理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农业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投入产出表
  • 7篇产出表
  • 6篇产业结构
  • 5篇动因
  • 5篇油菜
  • 5篇图像
  • 5篇污染
  • 4篇电动
  • 4篇电动汽车
  • 4篇性状
  • 4篇油菜角果
  • 4篇碳排放
  • 4篇图像分割
  • 4篇图像分割算法
  • 4篇图像获取
  • 4篇土地利用
  • 4篇土地利用变化
  • 4篇能源
  • 4篇汽车
  • 4篇区域间

机构

  • 38篇合肥工业大学
  • 15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湖南农业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城...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国网安徽省电...
  • 2篇国网安徽省电...
  • 2篇国网安徽省电...
  • 1篇厦门大学
  • 1篇安徽建筑大学
  • 1篇国网安徽省电...
  • 1篇国网安徽省电...

作者

  • 64篇李方一
  • 8篇李兰兰
  • 7篇崔胜辉
  • 6篇唐志鹏
  • 5篇刘卫东
  • 4篇焦建玲
  • 4篇李绪孟
  • 4篇官春云
  • 4篇黄静
  • 4篇王小卉
  • 4篇刘思佳
  • 4篇程莹
  • 3篇袁哲明
  • 3篇谢武
  • 3篇于裕贤
  • 2篇马克明
  • 2篇李扬
  • 2篇付威
  • 2篇张立
  • 2篇叶彬

传媒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资源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合肥工业大学...
  • 2篇华东经济管理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资源开发与市...
  • 2篇地理科学
  • 2篇热带地理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软科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管理科学
  • 1篇中国软科学
  • 1篇生态科学

年份

  • 4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9篇2018
  • 8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体系的构想被引量:5
2008年
构建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是高校学生设区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应从转变教育观念、建立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加强学生社区制度建设、加强学生社区工作队伍建设、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五个方面去构建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体系。
张立李方一肖志勇李红玫肖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应用LP方法测算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8—2014年间从G7国家进口贸易中获得的技术溢出效应;运用熵值分析方法对全国、东中西部之间的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差异进行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从吸收和引进两方面计量分析影响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因素。结果显示: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在中国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空间分布集中度高的特点;从全国来看,研发强度、人力资本和贸易结构对中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起正向促进作用,技术差距起负向抑制作用;从区域来看,人力资本和技术差距在不同区域作用差异明显。其中,人力资本在东中部地区起正向作用,在西部地区起负向作用,技术差距在东部地区起促进作用,但不显著,在中西部地区起显著的负向作用。
焦建玲卫欢李兰兰李方一
关键词:面板数据模型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敏感性研究综述被引量:36
2009年
敏感性研究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通过认识全球变化和生态安全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人类适应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对敏感性概念的辨析,探讨了全球变化背景下敏感性的科学内涵,提出了敏感性研究的框架,列举了敏感性分析与评价各自的研究方法、对象和目标,从生物学实验、实地观测、计算机模型以及统计分析4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敏感性分析的方法与实践,概述了非脆弱性和脆弱性框架下的敏感性评价方法与实践。发现在很多研究中敏感性评价是脆弱性框架中的重要一部分,但是评价自然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则往往不依赖于脆弱性框架,是独立完整的研究。最后总结了敏感性研究的阶段性特征,指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崔胜辉李方一黄静于裕贤
关键词:脆弱性全球变化
一种货运网络任务调配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货运网络任务调配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基于图论建立复杂关系网络,结合货运车队的个体属性,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货运车队的任务执行优先因子,赋予新能源货车承接货运任务的优先权,优选出执行任务的货运车队;根据货运...
圣盼盼李方一谢武
行业减排的优先次序与差别对策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确定行业二氧化碳减排的优先次序并实施差别对策对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投入产出Ghosh模型和敏感性分析,从结构减排、技术减排两个方面,提出了国家或区域行业二氧化碳减排优先次序确定的一般方法。将该方法应用到中国行业减排,采用2002年和201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和行业碳排放数据,依据各行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感应度系数、边际增长的完全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率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增加值弹性5个代表性指标,确定行业减排的优先次序,并提出差别的减排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在考察的40个行业中,技术减排优先级I的行业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内共18个,结构性减排优先级I的行业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内共13个,针对行业技术减排和结构减排的三级优先次序,可以确定四类减排对策。应用研究一方面证明了本文设计的一般方法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为中国制定分行业的减排政策提供了参考。
陈洁焦建玲李方一李兰兰
关键词:行业减排
我国省域出口增加值的核算及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评估被引量:1
2016年
以2010年中国非竞争型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对30个省区市的出口增加值进行核算,从全国和区域尺度分析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省域出口增加值对全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划分出资源消耗型、技术引领型、服务业促进型和出口起步型4类区域,前3类区域通过出口增加值分别提升了全国GDP中资源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比例;从出口增加值对本地产业结构的影响来看,欠发达地区出口增加值普遍有利于推动本地产业结构升级,发达地区出口增加值提升了资源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地区GDP中的比例,但阻碍了服务业比例的提升,出口增加值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最后提出促进和改善出口增加值的政策建议。
李方一刘思佳唐志鹏
关键词: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产业结构
“十二五”能源强度指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为了评估我国区域性能源强度指标对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预测在能源强度指标约束下,"十二五"期间各区域结构调整的走向和经济增长率。结果显示:由于"十二五"期间技术进步只能使能源强度降低11%左右,各区域需要通过结构调整来实现各自的节能目标;节能政策将对能源基地型和中等能耗型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力较大,其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面临较大的节能压力;但政策对都市消费型和低能耗型区域的约束较小,这类区域通过推动产业转移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在保证经济中速增长的同时实现节能目标。这一模拟结果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情况相一致。因此,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区域公平与节能减排效率之间的矛盾,政策制定时应考虑平衡这对矛盾。
李方一刘卫东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转移
一种分布式储能设施容量共享网络构建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布式储能设施容量共享网络构建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采集各分布式储能设施的运行指标与外界环境数据,存储在各自计算机中;在各自计算机中建立对应的随机森林模型并训练;中央服务器聚合各随机森林模型,得到全局模型...
李方一周诺基
中国产业能耗的区域差异与区域联系被引量:5
2015年
选取能源指标刻画中国区域能耗特征,揭示产业能耗的区域差异,并将30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都市消费型、重型出口型、轻型出口型、能源基地型、中等能耗型和低能耗型6种能源利用类型。通过评估2007年各类型区域之间的隐含能源转移量,明确区域在隐含能源流中的位置,揭示产业能耗的区域联系。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与地域分工理论,分析中国产业能耗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现象的形成机制,可归因于区域产业分工与产业链分工,以及由此产生的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贸易,其中,区域参与产业链分工格局与区域间隐含能源流动格局基本匹配。最后为不同类型区域提出政策建议。
李方一刘卫东公丕萍
关键词:能源强度产业链分工
一种考虑碳排放目标的垃圾处理任务分配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碳排放目标的垃圾处理任务分配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获取垃圾堆放点信息、垃圾处理设施信息及垃圾收运车辆信息,确定各个垃圾收运车辆的位置与状态;对所有处于收集状态的垃圾收运车辆进行垃圾收集任务的分配;对所...
田锐李方一谢武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