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宇
- 作品数:26 被引量:91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评估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近期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3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通过分析其穿孔形态、大小,按照缺损直径加10 mm原则选择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1、6、12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测量6 min步行试验(6MWT),抽血化验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了解心功能。结果32例患者中30例(93.8%)封堵成功,失败2例,术后死亡3例。27例出院患者中成功随访25例,随访结果显示,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9.8±9.9)mm比(63.5±6.5)mm比(52.5±5.8)mm比(51.7±4.2)mm,P<0.001]、NT-proBNP[(3.6±0.4)pg/ml比(3.1±0.5)pg/ml比(2.9±0.4)pg/ml比(2.8±0.3)pg/ml,P<0.001]比较,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MWT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逐渐改善[(280.4±91.5)m比(301.0±75.5)m比(310.5±82.6)m,P=0.024],整体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例患者胸部X线及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无封堵器脱落以及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行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 孙子瑞江继承蒋亚鹏陈同峰韩宇韩艳高传玉刘煜昊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术
- 全身麻醉用于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的效果
- 2021年
- 目的总结全身麻醉用于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全身麻醉下PPVI患者6例的临床资料。于麻醉诱导前(T_(1))、麻醉诱导后(T_(2))、手术开始前(T_(3))、肺动脉瓣植入前(T_(4))、肺动脉瓣植入时(T_(5))、肺动脉瓣植入后即刻(T_(6))和出手术室(T_(7))时记录SBP、DBP、HR、CVP、SpO_(2)和局部脑氧饱和度(rSO_(2))。于T_(4)和T_(6)时记录右心室收缩压(SRVP)和舒张压(DRVP)、肺动脉收缩压(SPAP)和舒张压(DPAP)。记录术中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前术后心肝肾功能等。记录术后气管导管拔除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结果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16±4)岁,体重(41±12)kg。与T_(1)~4和T_(6),7时比较,T_(5)时SBP、DBP、HR、rSO_(2)和SpO_(2)降低(P<0.05);与T_(1)~5时比较,T_(6),7时CVP降低(P<0.05);与T_(4)时比较,T_(6)时DRVP降低,DPAP升高(P<0.05)。所有患者未见麻醉和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手术室内拔除气管导管后转入病房,5例患者术后转入ICU。6例患者均顺利出院,进入随访阶段。结论全身麻醉用于PPVI的效果较好,肺动脉瓣植入过程中应加强对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动力学的监测,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 徐红党林洪启邱林赵亮郎志斌张加强范太兵韩宇程兆云高传玉
- 关键词:肺动脉瓣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围手术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及治疗分析被引量:12
- 2021年
- 目的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围手术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发生和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经股动脉TAVI患者65例。记录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根据TAVI患者围手术期是否发生CAVB分成两组:CAVB组和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组(NCAVB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围手术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记录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5例患者年龄为(69.1±7.3)岁,其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CAVB组为15例,NCAVB组为50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为14例。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右束支传导阻滞[OR值(95%CI)为3.325(2.132~13.061),P=0.005],主动脉瓣严重钙化[OR值(95%CI)为1.271(1.052~3.326),P=0.030]是TAVI围手术期CAVB的相关因素。CAVB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率为11/15(11例),高于NCAVB组的6.0%(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术前右束支传导阻滞、主动脉瓣严重钙化是TAVI围手术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相关因素。CAVB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率较高。
- 徐红党林洪启张戈军潘湘斌刘煜昊程兆云高传玉韩宇
- 关键词:房室传导阻滞围手术期
- 影像融合技术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2023年
- 目的分析影像融合技术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应用第Ⅰ代VENUS-A瓣膜经股动脉途径行TAVI治疗的3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64~81(71.37±5.66)岁。根据术中是否采用影像融合技术分为常规组(22例)和融合组(13例)。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中资料(X线吸收剂量、对比剂使用量、造影次数以及快速起搏时间等)以及术后肾功能、重症监护病房滞留时间的差异,观察术后超声心动图及12导联心电图情况。结果35例患者均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其中有10例合并中重度关闭不全。与常规组相比,术中融合组的造影次数[M(Q_(1),Q_(3))][3.0(3.0,4.0)比5.0(5.0,6.0)次]、X线吸收剂量[342.0(44.5)比388.4(71.0)mGy]、对比剂使用量[(73.5±10.5)比(90.3±10.3)ml]少,快速起搏时间[(14.0±1.6)比(16.5±2.0)s]短(均P<0.05);两组X线照射时间、手术用时、预扩球囊大小、瓣膜植入深度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重症监护病房滞留时间及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超声提示主动脉瓣功能良好,常规组2例、融合组1例出现少量瓣周漏;常规组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结论影像融合技术简化了TAVI手术流程,缩短了心室起搏时间,减少了X线吸收剂量和对比剂的使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孙子瑞韩宇刘煜昊陈同峰李亚兵张戈军潘湘斌
- 关键词:主动脉瓣狭窄
- 17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疗效观察及策略探讨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于该科介入治疗的17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对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分析,探讨不同类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策略。结果1例房间隔缺损(A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术前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提示未闭动脉导管最狭窄处约1 mm,仅封堵ASD,PDA未治疗。其余不同类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顺序按先行瓣膜扩张治疗,再封堵室间隔缺损(VSD),再封堵PDA,最后封堵ASD顺序进行,均一次性封堵成功,术后造影及心脏彩超均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未见残余分流。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技术难度大,选择合理的治疗策略,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陈同峰孙子瑞韩艳韩宇高传玉刘煜昊
- 关键词: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 经胸超声引导下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后近中期疗效评估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引导下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的安全性及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经胸超声引导下PBMV患者15例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53±13)岁,总结术前、术后即刻效果以及术后早、中期随访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1例患者因术后二尖瓣大量反流,转外科治疗。其余14例手术成功,术后即刻评估二尖瓣瓣口面积、左心房平均压、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分别为(1.84±0.43)cm^(2)、(11.9±4.5)mmHg(1 mmHg=0.133 kPa)、(10.9±3.2)mmHg,与术前[(0.89±0.24)cm^(2)、(21.9±6.0)mmHg、(20.1±3.6)mmH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三尖瓣反流面积减少[(3.79±2.81)cm^(2)比(5.26±3.99)cm^(2),P=0.03),而二尖瓣反流面积未见明显增加(P=0.67)。14例患者随访(13.8±4.6)个月,术后早、中期二尖瓣瓣口面积、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术前相比均改善(均P<0.01);三尖瓣反流面积较术前改善(P<0.05),二尖瓣反流未见明显变化(P>0.05);术后早期和中期比较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间全组患者无因再狭窄二次手术者,无死亡病例。结论经胸超声引导下PBMV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且近中期效果良好。
- 孙子瑞韩宇范太兵刘琳刘煜昊江继承邵泽华张戈军潘湘斌
- 关键词:二尖瓣狭窄超声心动描记术球囊扩张成形术
- 心肌梗死后前间隔和后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介入封堵治疗效果比较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对比心肌梗死后不同部位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介入封堵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心脏中心67例行介入封堵术的室间隔穿孔患者,根据室间隔穿孔部位将患者分为前间隔组(n=44)和后间隔组(n=23),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封堵手术前,与前间隔组相比,后间隔组二尖瓣反流面积[3.05(1.40)cm^(2)vs.3.09(1.60)cm^(2)]、三尖瓣反流面积[4.05(3.50)cm^(2)vs.6.60(2.80)cm^(2)]更大,血压更低[收缩压(:108.86±14.93)mmHg vs.(97.04±11.23)mmHg;舒张压(:68.80±9.46)mmHg vs.(56.09±6.47)mmHg,1 mmHg=0.133 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7例患者中,介入封堵术失败4例。其中,前间隔组2例,原因均为术中心脏破裂;后间隔组2例,1例因术中反复心室颤动而放弃封堵,1例封堵器脱落转外科治疗。63例介入封堵成功的患者中,院内死亡7例。前间隔组6例死亡,其中4例因二尖瓣、三尖瓣大量反流引起心力衰竭,最终死亡;2例严重溶血,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后间隔组1例患者于术后第二天因突发心脏骤停而死亡。封堵手术后,后间隔组二尖瓣反流面积仍明显大于前间隔组[3.10(2.40)cm^(2)vs.2.17(1.28)cm^(2),P=0.002]。两组在手术时间、X线辐射量、封堵器直径、院内死亡率、术后残余分流、术后三尖瓣反流面积及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远期随访结果显示,两组的再次住院率、脑血管事件及二次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生存曲线分析也显示,两组的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解剖学特点,后间隔穿孔患者较前间隔穿孔患者术前及术后瓣膜反流更严重,但介入封堵术的远期疗效相当。
- 孙子瑞陈同峰韩宇江继承蒋亚鹏张静高传玉刘煜昊
- 关键词:介入封堵术前间隔后间隔穿孔
- 人工二尖瓣递送及锚固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工二尖瓣递送及锚固装置,包括介入导管、夹持装置、瓣膜架、人工瓣膜、夹持推送钢缆、连接杆及瓣膜推送钢缆,是通过介入导管先向心脏输送夹持装置,利用夹持装置夹持心脏二尖瓣的前叶,之后再通过介入导管向心脏输送...
- 韩宇范太兵张戈军潘湘斌
- 文献传递
- 人工二尖瓣递送及锚固装置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二尖瓣递送及锚固装置,包括介入导管、夹持装置、瓣膜架、人工瓣膜、夹持推送钢缆、连接杆及瓣膜推送钢缆,是通过介入导管先向心脏输送夹持装置,利用夹持装置夹持心脏二尖瓣的前叶,之后再通过介入导管向心脏输送蜷曲...
- 韩宇范太兵张戈军潘湘斌
- 3D打印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 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指胚胎发育时期因心脏和大血管形成障碍,对心血管结构及功能产生的实际或潜在影响的一组先天畸形,3D打印技术在简单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和复杂先心病乃至在整个结构性心脏病和器官移植诊疗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
- 韩宇高传玉郑宏彭帮田程兆云范太兵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