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海涛

作品数:171 被引量:1,206H指数:22
供职机构:北京工商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理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3篇期刊文章
  • 42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6篇轻工技术与工...
  • 18篇化学工程
  • 16篇理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9篇挥发性
  • 50篇风味
  • 42篇蒸馏
  • 41篇蒸馏萃取
  • 41篇同时蒸馏
  • 41篇同时蒸馏萃取
  • 36篇色谱
  • 36篇挥发性风味
  • 35篇相色谱
  • 33篇质谱联用
  • 33篇气相色谱
  • 33篇挥发性成分
  • 31篇风味成分
  • 30篇挥发性风味成...
  • 26篇固相微萃取
  • 25篇萃取
  • 25篇香精
  • 22篇气相色谱-质...
  • 21篇微萃取
  • 21篇固相

机构

  • 171篇北京工商大学
  • 11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陕西科技大学
  • 2篇云南卓一食品...
  • 1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上海烟草集团...
  • 1篇安徽古井贡酒...

作者

  • 171篇陈海涛
  • 158篇孙宝国
  • 81篇张玉玉
  • 69篇黄明泉
  • 50篇刘玉平
  • 37篇田红玉
  • 30篇郑福平
  • 29篇张宁
  • 20篇孙颖
  • 18篇谢建春
  • 12篇章慧莺
  • 12篇丁奇
  • 9篇苗志伟
  • 9篇孔琰
  • 9篇徐晓兰
  • 9篇杨肖
  • 8篇綦艳梅
  • 8篇张兴
  • 8篇孙杰
  • 7篇刘永国

传媒

  • 42篇食品科学
  • 32篇精细化工
  • 13篇食品工业科技
  • 12篇中国食品学报
  • 5篇中国食品添加...
  • 3篇食品科技
  • 2篇中国调味品
  • 2篇日用化学工业
  • 2篇食品研究与开...
  • 2篇北京工商大学...
  • 2篇食品安全质量...
  • 2篇食品科学技术...
  • 2篇2009食品...
  • 1篇中国酿造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林产化学与工...
  • 1篇化学研究与应...
  • 1篇第十届全国工...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2
  • 7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13篇2018
  • 12篇2017
  • 17篇2016
  • 14篇2015
  • 19篇2014
  • 13篇2013
  • 16篇2012
  • 17篇2011
  • 17篇2010
  • 7篇2009
  • 1篇2005
  • 3篇2003
  • 1篇2001
1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DE/GC-MS分析火锅底料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被引量:28
2014年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火锅底料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萃取结果进行定性分析,共得到90种挥发性成分,它们是:烃类19种、醛类21种、醇类13种、酮类5种、酚类6种、醚类2种、酸类5种、酯类6种、含氮含硫及杂环类13种。其中,醇类(30.1432%)、烃类(22.6681%)、酚类(10.7776%)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高,其次为含氮含硫及杂环类(8.3344%)、醛类(6.0060%)。
刘洋张宁徐晓兰陈海涛孙宝国张玉玉
关键词:火锅底料挥发性风味成分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一种添加蔬菜提取液的咸味香精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主要通过蛋白质酶解技术、逐级正交优化技术、增压热反应技术,并提取分离出蔬菜中的鲜味成分,添加到热反应咸味香精中。可以明显提高肉类菜肴中的鲜味、饱满度、柔和度、清新感及醇厚味。拓展了豆芽制品的应用范围,提高了咸味香精...
张玉玉孔琰孙宝国陈海涛黄明泉
SPME-GC-MS结合GC-O分析糖醋排骨风味香精挥发性风味成分被引量:16
2017年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糖醋排骨风味香精中挥发性成分,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气相色谱-嗅闻技术对萃取成分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糖醋排骨风味香精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55种,其中烃类11种(16.45%)、醚类3种(13.41%)、醇类10种(12.38%)、其他化合物5种(12.03%)、酮类4种(5.45%)、酯类3种(3.82%)、醛类8种(3.54%)、酸类6种(3.46%)、酚类5种(1.74%)。经气相色谱-嗅闻确定糖醋排骨风味香精中的12种关键性风味成分为β-蒎烯、乙酸、糠醛、2,3,5,6-四甲基吡嗪、苯甲醛、芳樟醇、3-甲基丁酸、反-2-癸烯醛、反-2,4-癸二烯醛、4-羟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大茴香醛、丁香酚。
张莉莉孙颖杨肖张玉玉孙宝国陈海涛
关键词:糖醋排骨热反应气相色谱-嗅闻
臭豆腐中挥发性香成分提取与分析被引量:13
2011年
为分析臭豆腐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和同时蒸馏萃取的方法对北京产老才臣臭豆腐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提取物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结合对比标准品保留时间和计算分离出的成分的保留指数。结果共鉴定出43种成分,其中,醇类15种、酸类3种、酯类8种、酮类3种、醛类2种、酚类1种、硫醚类4种、杂环类5种、芳香烃类2种,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相对含量;两种方法中都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有17种,主要为醇类、酯类、含硫化合物和杂环类;对臭豆腐香气特征贡献较大的有吲哚、二甲基二硫、二甲基三硫、二甲基四硫、2,3,5-三硫杂己烷、苯酚等。
刘玉平苗志伟黄明泉陈海涛孙宝国
关键词:臭豆腐挥发性成分萃取
HS-SPME和GC-MS联用分析山西老陈醋中挥发性香味成分被引量:18
2011年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GC-MS联用方法对山西老陈醋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与分析,考察萃取头、萃取时间、离子强度和萃取温度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得到优化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为:黑色萃取头(75μm Carboxen/PDMS),吸附温度40℃,萃取时间40min,NaCl质量浓度250g/L。在优化的最佳条件下分析,共鉴定出23种成分,占色谱流出组分总量的99.24%。其中醇类2种、酯类4种、酸类6种、醛类3种、酮类3种、杂环类化合物7种。鉴定出含量较高的物质有乙酸、糠醛、3-羟基-2-丁酮、四甲基吡嗪、丁二酮、苯甲醛、三甲基恶唑和三甲基吡嗪等。
苗志伟刘玉平黄明泉陈海涛孙宝国
关键词:山西老陈醋顶空固相微萃取挥发性香味成分
不同煮制时间对鸡汤中呈味物质的影响被引量:13
2018年
以鸡胸肉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煮制时间下制备鸡汤样品,考察不同煮制时间对鸡汤中呈味物质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样品中有机酸、呈味核苷酸、游离氨基酸、呈味肽等的含量。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煮制4 h的鸡汤鲜味评分最高;随着煮制时间的延长,鸡汤的pH先降低后增加,煮制3 h时pH达到最低值(6.39);5'-胞苷酸(5'-CMP)、5'-鸟苷酸(5'-GMP)、乳酸和17种氨基酸的含量随煮制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在煮制5 h时达到最大值;5'-肌苷酸(5'-IMP)、和5'-腺苷酸(5'-AMP)的质量浓度分别在煮制2和3h达到最大值(14.22和48.72mg/L);琥珀酸的含量变化不大,谷氨酸的质量浓度在煮制5 h时达到最大值(291.39 mg/L),这些呈味物质对鸡汤鲜味具有重要的贡献。鸡汤的味精当量值(EUC)在5 h达到最高值(0.28 g MSG/100 g)。多肽含量在4 h时达到最大值(12.06 g/L)。
王琳涵乔凯娜丁奇张玉玉孙宝国陈海涛孙颖
关键词:鸡汤游离氨基酸有机酸呈味核苷酸
一种土豆鸡肉拌饭酱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豆鸡肉拌饭酱及其制备方法,原料包括重量份如下的各组分:鸡肉风味基料0.5‑1.5份、老抽酱油0.05‑0.15份、植物油0.1‑0.3份、料酒0.05‑0.15份、大豆酱1‑2份、甜面酱0.1‑1.0份...
张玉玉杨肖孙宝国陈海涛刘玉平
文献传递
电子舌技术在甜面酱口感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22
2012年
对7种不同品牌的甜面酱用电子舌交叉型传感器进行检测,同时测定其4项理化指标(总酸值、氨基态氮值、食盐含量、还原糖含量),所得数据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分析比较,并将电子舌传感器响应信号值与理化指标进行了简单相关性分析(CCA),研究表明:该电子舌可以从综合口感方面对7个品牌的甜面酱样品进行有效的区分,并且理化指标和传感器相应信号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因此,电子舌技术有望应用于甜面酱生产的在线监控,以保证其品质的一致性与评价的客观性。
王璐黄明泉孙宝国田红玉陈海涛
关键词:电子舌甜面酱主成分分析
一种降龙涎薄荷酯香料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化合物降龙涎薄荷酯,具体化学结构式如下所示:<Image file="DSA0000135126580000011.GIF" he="404" imgContent="drawing" imgForm...
杨绍祥田红玉刘永国陈海涛孙宝国李丽慧郝颜峰
文献传递
葱属植物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22年
葱属植物是中式菜肴中最为常见的蔬菜和调味料,其独特的香气属性能够有效掩盖菜肴中的腥膻异味,并赋予菜肴独特的风味。葱属植物的基质复杂多样,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较低,特别是一些热敏感、低阈值的关键香气物质极易在前处理和后续加工过程中损失变性,造成风味变化。本文主要概括了近年来研究的葱属植物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未来可将新型精密分析仪器与分子感官科学进一步结合来揭示葱属植物在加工处理过程中的风味变化和形成机理,为其风味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葱属植物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刘兵常远王瑞芳刘子轩陈海涛张宁
关键词:葱属植物挥发性物质风味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