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卓敏

作品数:47 被引量:342H指数:12
供职机构: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8篇农业科学
  • 22篇轻工技术与工...
  • 5篇经济管理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茶文化
  • 6篇茶叶
  • 5篇文化
  • 5篇白茶
  • 5篇茶树
  • 4篇客家
  • 4篇红茶
  • 4篇茶艺
  • 3篇中国茶
  • 3篇感官
  • 3篇茶树品种
  • 2篇丹霞
  • 2篇性状
  • 2篇选育
  • 2篇艺术
  • 2篇饮用
  • 2篇中国红
  • 2篇审评
  • 2篇生化成分
  • 2篇适应性

机构

  • 40篇广东省农业科...
  • 11篇广东科贸职业...
  • 5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丽水学院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湖南省农业科...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广东省农业厅

作者

  • 47篇卓敏
  • 22篇陈栋
  • 15篇赵超艺
  • 12篇王秋霜
  • 11篇凌彩金
  • 9篇晏嫦妤
  • 8篇黄华林
  • 8篇李家贤
  • 7篇乔小燕
  • 7篇潘顺顺
  • 7篇孙世利
  • 7篇赖兆祥
  • 5篇吴华玲
  • 5篇何玉媚
  • 5篇黄国滋
  • 3篇庞式
  • 3篇黄国资
  • 3篇唐颢
  • 3篇曾文伟
  • 3篇马绵霞

传媒

  • 18篇广东农业科学
  • 6篇中国茶叶
  • 3篇广东茶业
  • 2篇2008年茶...
  • 1篇花卉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南方农村
  • 1篇农业考古
  • 1篇茶叶科学
  • 1篇福建茶叶
  • 1篇食品研究与开...
  • 1篇茶叶通讯
  • 1篇核农学报
  • 1篇中国茶叶加工
  • 1篇中国茶产业可...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5
  • 5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14篇2009
  • 10篇2008
  • 4篇2007
  • 1篇1999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岭头单丛茶渥堆期间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对广东特色岭头单丛茶渥堆过程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渥堆期间翻堆次数、渥堆茶坯水分高低与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水浸出物、粗纤维和氨基酸含量变化有显著或极显著关系,其中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水浸出物、氨基酸和粗纤维含量随渥堆次数及茶坯水分的增加而下降,而茶褐素含量则随渥堆次数及渥堆茶坯水分的增加而增加。
黄国滋赖兆祥卓敏黄华林赵超艺陈栋
关键词:岭头单丛茶化学成分
中国茶之美
2009年
在中华民族丰富璀璨的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是一枝奇葩,它不仅历史悠久、形式完美,而且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茶艺作为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茶艺”这一词语源于我国的古茶道,早在唐代诗人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便第1次提出“茶道”一词。20世纪70年代,台湾首次提出“茶艺”一词,“茶艺”这一词语逐步被越来越多的茶人所熟悉和接受。
卓敏孙世利赵超艺王秋霜潘顺顺
关键词:中国茶民族传统文化茶文化茶艺茶道茶歌
绿茶饮料汤色褐变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3
2008年
在加工和贮藏期间,绿茶饮料汤色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褐变。综述了绿茶饮料汤色褐变的机理以及原料选择、浸提方法、灭菌处理、贮藏条件及绿茶饮料护色技术等因素对茶汤汤色变化的影响,并对茶汤的护色技术进行了展望。
孙世利潘顺顺凌彩金晏嫦妤卓敏赵超艺
关键词:绿茶饮料褐变护色技术
国内外茶树花研究进展概述被引量:22
2009年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利用茶树的叶片,而忽略了对茶树其他部分的利用。茶树花是茶树的生殖器官之一。很多研究表明,茶树花是一种附加值很高的副产物,不仅可以用来制茶、生产饮料、酒类等产品,还可以提取和利用其内含的蛋白质、茶多糖、氨基酸、茶多酚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概述了近年来茶树花的研究进展及其概况,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王秋霜赵超艺凌彩金柯乐芹杨冬梅卓敏
关键词:茶树花生物活性
我国茶叶饮用的4个阶段及其特点被引量:4
2009年
以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利用茶叶的特点为主线,以历史资料考证的结果为依据,把人类利用茶叶的过程大致划分为"吃茶"、"喝茶"、"饮(品)茶"和"艺茶"4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饮用特点及饮用程式作了简要地阐述;指出人类最初利用茶叶的目的和方式是"食用"而不是"药用";同时对4个阶段的茶叶饮用的历史沿革、冲泡鉴赏技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而赋有新意的评述。
卓敏李家贤王秋霜凌彩金孙世利潘顺顺陈栋
关键词:茶叶饮用方式
包装盒(陈香茶)
赵超艺曾文伟凌彩金卓敏邵燕华
弘扬茶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被引量:3
2009年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茶历史最悠久、茶资源最丰富、茶文化最深厚的国家。茶在中国始终扮演着社会交往的最佳礼物和媒介,是人与人之间友谊的桥梁。茶文化的本质是"和谐文化",它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启示人们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彼此尊重,加强交流,启发人们感悟身心的统一。大力弘扬茶文化精神,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笔重要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晏嫦妤黄静赵超艺卓敏
关键词:茶文化和谐文化和谐社会
凤凰单丛茶文化及发展思路
2007年
潮州市凤凰镇是广东省乌龙茶主要产区之一。相传宋景炎二年(1278),宋帝南逃到潮州,路经凤凰乌岽山时口渴难忍,侍从们从山上采下一种树叶加以烹制,饮后顿然止渴、精神焕发。故当地人称此树为“宋种”。七十年代调查显示,凤凰茶区保存的老丛树约有3700余株,现存树龄200年以上的古树单丛有数十株,100~200年的也有数十株,甚至有的树龄达300~600年。
陈三忠卓敏
关键词:凤凰单丛茶文化乌龙茶树龄烹制
丹霞系列白毛茶新品种(系)加工白茶的感官品质比较被引量:14
2013年
对粤北仁化白毛茶群体中选育出的丹霞1号、2号(CK)、3号、5号、6号、8号、9号10号和13号等9个无性系新品种(系)的芽叶性状及其1芽1叶原料加工白茶的感官品质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的参试新品种(系)芽叶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异,总体可划分为芽头特大、肥大(壮)、细长,叶形长椭圆、椭圆和圆形,叶色深绿、绿、浅绿或黄绿,叶质柔软、硬、硬厚,叶身内折、平、稍背卷等3大类;(2)制茶感官审评显示,6个新品种(系)加工的白茶品质特征各异,但都是适制"甜醇鲜爽、花香毫香凸显"型高级白茶,其中:丹霞1号制作白茶呈现出"蜜韵花香型"感官特征,丹霞3号表现为独特、愉快的"脂粉香带药香",丹霞5号具有愉快的"松木甜香",丹霞8号为浓郁、愉快的"芳草气带草果药香",丹霞6号、9号芽头肥大、茸毛亮白,兰香甜韵浓郁持久;丹霞10号呈现细腻、愉快的"柠檬香(柚叶)香气",丹霞13号综合品质稍差,表现为"清甜微花香"特点;除丹霞13号综合得分稍低于丹霞2号对照外,其他各个新品种(系)加工白茶的感官品质均达到或超过对照种,综合品质次序表现为:丹霞1号≥丹霞9号≥丹霞8号﹥丹霞5号≥丹霞10号≥丹霞6号﹥丹霞3号≥丹霞2号﹥丹霞13号。
卓敏乔小燕操君喜吴华玲韩雪文陈栋李助明谢汉茂
关键词:丹霞茶树品种白茶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红茶生产和贸易的演变与发展策略思考(续)被引量:12
2009年
4.茶叶研究机构对中国红茶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民国初期,福建崇安、安徽祁门和广东鹤山等地曾经设立国立茶树改良场;中山大学设立茶蔗部,开启了中国官方的茶叶科学技术研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红茶产业与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南茶叶研究所(广东省英德市),
陈栋卓敏
关键词:新中国茶生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