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95 被引量:850H指数:13
相关作者:蔡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安顺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5篇天文地球
  • 14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4篇建筑科学
  • 4篇水利工程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9篇岩溶
  • 13篇同位素
  • 12篇地下水
  • 11篇土壤
  • 9篇地球化
  • 9篇地球化学
  • 8篇岩溶地下
  • 8篇气候
  • 7篇石漠化
  • 7篇石笋
  • 7篇金佛山
  • 6篇岩溶地下水
  • 6篇有机碳
  • 6篇植被
  • 6篇水体
  • 6篇隧道
  • 6篇土地利用方式
  • 5篇地表水
  • 5篇岩溶区
  • 5篇水化学

机构

  • 94篇西南大学
  • 25篇中国地质科学...
  • 15篇国土资源部
  • 6篇云南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安顺学院
  • 3篇重庆工程职业...
  • 3篇重庆市地质矿...
  • 3篇重庆和信农业...
  • 2篇桂林理工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南宁师范大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冶金地质...
  • 1篇联合国教科文...
  • 1篇湖北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孙玉川
  • 8篇杨平恒
  • 4篇王建力
  • 4篇李廷勇
  • 4篇肖琼
  • 4篇赵海娟
  • 3篇杨琰
  • 3篇成六三
  • 3篇田宁
  • 3篇苗迎
  • 3篇吴夏
  • 3篇姜光辉
  • 3篇郭芳
  • 3篇张宇
  • 2篇靳振江
  • 2篇章程
  • 2篇贺秋芳
  • 2篇王涛
  • 2篇杨勋林
  • 2篇袁道先

传媒

  • 18篇环境科学
  • 13篇中国岩溶
  • 8篇第四纪研究
  • 7篇生态学报
  • 6篇地球与环境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地理研究
  • 2篇水科学进展
  • 2篇湖泊科学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科技通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7篇2022
  • 9篇2021
  • 15篇2020
  • 22篇2019
  • 24篇2018
  • 12篇2017
  • 1篇2016
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解绑——嵌入:广州天河北全球化空间的跨国生产被引量:7
2018年
全球化空间是中国大城市发展新阶段的空间问题,它是城市经济、社会、生活全球化在内部空间的表现、状态和结果。全球化下跨国要素与地方制度的互动,引导城市向(国内)内生因素和(国际)外生因素深度交互作用的方向发展。为此,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网络舆情相互结合相互佐证的方法,对广州天河北地景变化的跨国要素、制度解绑与全球化空间生产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了国家权力、地方政府、(跨国)资本在全球化空间生产中的作用模式。研究表明:(1)天河北全球化空间的跨国资本是在国家政府推动的渐进式制度变革过程中介入的,并与政府结成被管理、配合、合作的关系,是一种国家全球主义的空间生产模式;(2)节事活动、跨国职业阶层赋予了天河北全球消费主义的"文化符号",实现了空间的跨国生产;(3)天河北全球化空间经历了去地方化—跨国化—全球化—再地方化的数次重构,既是政治性空间生产过程,也是工具性空间生产过程。
王立薛德升
关键词:跨国
金佛山流域降水-地表水-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相互关系
张海月杨平恒王建力
重庆雪玉洞洞穴滴水水文地球化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9
2018年
为揭示不同类型的洞穴滴水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外界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从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对重庆丰都雪玉洞内的4处滴水点的地球化学指标进行两年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4个滴水点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2+)型,且常年处于沉积状态,但不同类型的滴水点在滴量及离子浓度方面差异明显;受制于基岩溶蚀作用、稀释作用、先期沉积作用(PCP)等地球化学进程,4个滴水点的Ca^(2+)、Mg^(2+)、HCO_3^-、EC、pH、pCO_2、SIc等地球化学指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规律,可以很好地响应外部气候环境变化;不同类型滴水点的Mg/Ca比变化规律并不一致,这与每个滴水点的运移路径不同及PCP强度不同有关;4个滴水点的δ^(13)C_(DIC)受到土壤CO_2浓度及水动力条件的影响,与外界气温降水量均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但在以管道流为主的滴水点中,δ^(13)C_(DIC)往往在短时间尺度上表现出雨量效应.
曾泽蒋勇军吕现福曾思博胡刘婵雷佳琪
关键词:洞穴滴水地球化学特征MG/CA
岩溶地表河旱季有色溶解有机质组成及来源:以金佛山碧潭河为例被引量:4
2018年
岩溶水体中的有机碳汇是岩溶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明地处亚热带的岩溶地表河——碧潭河水体CDOM的组成及来源,于2017年1~3月开展从上游至下游9个点位的调查,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常规水化学指标,分析碧潭河CDOM组成和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碧潭河水体中HCO_3^-的质量分数>70%、Ca^(2+)+Mg^(2+)的质量分数>80%,为主要阴阳离子,水化学性质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的影响;(2)水体CDOM在旱季主要由类腐殖酸(C1)、类富里酸(C2)和类酪氨酸(C3)组成,FI、BIX、HIX以及β:α的平均值分别为2.06、0.87、4.35和0.69,较高的FI、BIX、β∶α以及较低的HIX显示碧潭河水体CDOM在旱季整体而言具有较强的自生源特征;(3)水体中DIC质量浓度与C2、C3荧光强度得分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515(P<0.05)和0.644(P<0.01),表明水生生物光合作用固定DIC对水体中CDOM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该过程是对岩石风化碳汇的转换和稳定.
刘跃贺秋芳贺秋芳刘九缠王正雄段世辉
关键词:平行因子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垂直气候带岩溶泉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以重庆金佛山水房泉、碧潭泉为例被引量:5
2019年
为探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垂直气候带岩溶泉水化学变化,以重庆金佛山水房泉和碧潭泉为例,基于两泉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强度差异,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Gibbs图解法、主成分分析(PCA)及地球化学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对两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垂直气候带岩溶发育的差异性导致碧潭泉离子总浓度高于水房泉.不同高程的岩性决定了水房泉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而碧潭泉为HCO3-Ca·Mg型.碳酸盐岩溶蚀是两泉Ca2+、Mg2+和HCO3-的主要来源,水房泉SO42-、NO3-、PO43-、K+和Na+在冬夏季受酒店排污影响出现峰值,碧潭泉各指标年内变化平稳.水房泉水属于Ⅳ类水,而碧潭泉水质相对较好. PCA分析表明水-岩作用为两泉的首控因子,酒店排污和来自降水的离子输入分别对水房泉、碧潭泉水质具有重要影响,同时降水导致的水土流失与淋滤效应也对两泉有一定影响.水房泉的地球化学敏感性大于碧潭泉,故应针对不同高程岩溶系统特点制定相应保护措施,特别是要重视景区酒店污水的处理.
谢国文杨平恒盛婷邓书金洪爱花
关键词:岩溶泉水化学特征金佛山
重庆县域乡村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异被引量:19
2018年
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区域内农户生产和生活所需物质和非物质的有机结合体,探求其空间分异特征是实施差异化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基础。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卫生条件、居住条件、乡村经济条件5个方面构建了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了各县域评价单元的乡村人居环境综合质量,分析了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分异特征,为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化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环境卫生条件在一级指标中权重最大,是影响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2)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空间分异大致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特征;(3)各一级指标综合得分值地域分异特征显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居住条件与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呈正相关,环境卫生条件、乡村经济条件与乡村人居环境呈负相关。
唐宁王成
关键词:乡村人居环境熵值法综合评价空间分异
甑皮岩洞穴遗址地下水的水-气界面H2S气体的产生机理被引量:1
2020年
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典型代表。污染物进入到以裂隙介质为主地下水所形成的还原环境后,其性质可能会改变从而侵蚀遗址文化层。本文通过采集地下水水-气界面的H2S和CH4气体,结合硫酸盐的硫同位素δ^34S-SO4^2-、溶解有机碳(DOC)、化学需氧量(COD)、硫酸盐还原菌(SRB)等指标,研究遗址地下水水-气界面侵蚀性气体H2S的产生机理。结果表明:甑皮岩水体SO4^2-浓度范围为0.57~131.00 mg/L,其空间分布不均匀,来源主要受到大气降水、硫化物矿物的氧化及微生物硫酸盐还原的影响;丰富的有机质为硫酸盐还原提供能量,DOC与COD浓度存在空间差异,高值均位于人类活动强烈的径流上游区;SRB普遍参与硫酸盐还原作用,气温、降水和有机质决定SRB数量在时空上表现为雨季>旱季、地表水>地下水;气温较高促进H2S的形成,SRB与环境的还原程度均影响H2S和CH4浓度。H2S性质不稳定易氧化为硫酸,若继续聚集将加剧遗址的化学侵蚀。建议增加污染物的运移和反应产物的监测,关注遗址的保存环境。
卫敏洁郭芳姜光辉贾亚男
关键词:岩溶含水介质硫酸盐
近20年来西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态工程响应被引量:15
2022年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转换的重要指标,NPP的空间分布与区域气候、植被生长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息息相关,其变化能反映植被群落的生产能力,是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变化的重要表征。近20年来,中国西南地区植被NPP呈现增长趋势。然而,目前对NPP时空变化格局及潜在原因尚不清楚。因此,利用2001—2018年间MODIS-NPP、岩性、气候、土地利用、造林面积和石漠化治理情况等数据,对西南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 2001—2018年间,中国西南地区植被NPP总体呈增长趋势,突变分析结果显示,2012—2018年间NPP的增长速度(5.13 gC m^(-2)a^(-1))比2001—2011年更快(1.78 gC m^(-2)a^(-1)),在两个时段,岩溶区NPP增长速度都高于非岩溶区;(2)对西南地区植被NPP变化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1—2011年与2012—2018年两个时间段内NPP与温度的平均相关性(R=0.19,0.26)要高于NPP与降水的平均相关性(R=0.07,0.05),表明西南地区植被NPP更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3)对两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下NPP总量的变化情况的研究结果显示,2001—2011年期间城市用地面积增加使得NPP总量下降,而2012—2018年未利用地面积增长造成了NPP总量下降;(4)2001—2018年西南地区累计造林面积与NPP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7,P<0.05),说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促进了西南地区NPP增长。对石漠化面积统计结果表明,2011年后石漠化面积显著减少,这与NPP的突变点一致,表明石漠化治理对西南地区NPP增长有重要促进作用。
茆杨蒋勇军张彩云乔伊娜吕同汝邱菊
关键词:植被净初级生产力MODIS生态工程
中国石笋微层在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9
2020年
石笋微层作为一种常见的岩溶沉积形态,响应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因其具有超高分辨率和精确计年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本研究根据中国已经发表的石笋微层研究,基于石笋微层形成机制以及石笋微层类型划分,对石笋微层的计数和年代方法,以及目前已经使用的石笋微层中各种代用指标对气候环境的响应机制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石笋微层年代学和气候学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构建石笋微层高分辨率年表时,辨别和排除特殊微层(伪年层、超年层、缺层等)所带来的误差,以及根据不同的洞穴环境探讨微层中各种物理和地球化学指标在年际-季节尺度上的气候与环境意义,并对其进行定量重建,是当前微层年代学和气候学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石笋微层在重建气候突变事件内部结构以及古气候定量重建方面潜力巨大,在今后的研究中首先应结合现代洞穴监测,讨论石笋微层的形成机制和沉积旋回特征,准确判断伪年层或缺层所导致的年代误差.其次,要利用多指标综合对比,对洞穴系统中气候与环境信号的传递过程进行定量研究,加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提高石笋微层年代模型和古气候代用指标解译的准确性.
吴尧李廷勇李廷勇黄冉陈朝军肖思雅邱海英王涛黄洋阳李俊云
关键词:年代学古气候重建
岩溶区地表水体惰性有机碳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岩溶作用所产生的岩溶碳汇对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岩溶水生生物通过CO2富集机制(CCM)固定岩溶水中的HCO-3,将其转化为有机碳.惰性有机碳(RDOC)为水生生物和微生物不能利用和降解的溶解性有机碳.RDOC长时间滞留水体,形成稳定碳汇.多次培养实验发现可以用原位微生物法对岩溶区地表水中的RDOC进行检测.以桂林漓江为对象,研究由外源水补给并流经岩溶峰林平原区的岩溶地表水中的RDOC及其相关因子,结果显示:1)漓江水中Ca2+,HCO-3浓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升高,表明外源水进入岩溶区,发生了岩溶作用.漓江水的C/N为6.29~10.50,表明水中有机碳的来源为外源水和水生生物作用.受岩溶作用和水生生物光合作用双重影响,δ^13C-DIC值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偏正,水生生物优先利用无机碳中的12C使得δ^13C-POC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偏负.C/N与δ^13C-DIC、 δ^13C-POC的变化以及相关性体现了岩溶地表水体中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相关联;2)岩溶区地表水中检测出RDOC且浓度远大于非岩溶区,RDOC浓度的时空变化与水生生物利用岩溶作用所产生的HCO-3有关.漓江地表水中DOC、BDOC、RDOC浓度与HCO-3浓度变化趋势一致,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升高,下游L6(岩溶区)RDOC浓度为上游L1(非岩溶区)的3倍,在季节上表现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RDOC的含量平均占水体中DOC含量的78%左右,体现了岩溶作用强度和水生生物活动对岩溶地表水中RDOC的影响;3)结合流量数据计算RDOC通量:桂林水文站RDOC的通量为0.75×10^7 kg/a,阳朔水文站的RDOC通量为1.3×10^7 kg/a,是桂林水文站断面的1.7倍.
肖琼赵海娟章程章程吴夏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