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茶学系

作品数:838 被引量:6,172H指数:37
相关作者:童启庆董尚胜梁慧玲陈留记李博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70篇期刊文章
  • 158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3篇标准

领域

  • 434篇农业科学
  • 315篇轻工技术与工...
  • 123篇医药卫生
  • 96篇经济管理
  • 49篇生物学
  • 22篇理学
  • 19篇化学工程
  • 17篇文化科学
  • 16篇历史地理
  • 7篇文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机械工程
  • 3篇政治法律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33篇茶树
  • 131篇茶叶
  • 112篇多酚
  • 103篇茶多酚
  • 63篇绿茶
  • 58篇儿茶
  • 58篇儿茶素
  • 55篇抗氧化
  • 39篇饮料
  • 38篇茶文化
  • 36篇香气
  • 33篇茶园
  • 32篇活性
  • 32篇茶饮料
  • 27篇茶学
  • 26篇细胞
  • 26篇感官
  • 23篇茶产业
  • 21篇保健
  • 20篇中国茶

机构

  • 835篇浙江大学
  • 2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0篇浙江农林大学
  • 19篇中华全国供销...
  • 16篇浙江经贸职业...
  • 13篇福建省农业科...
  • 12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南县农业局
  • 11篇浙江省农业厅
  • 10篇浙江工业大学
  • 7篇福建农林大学
  • 7篇中华人民共和...
  • 4篇安徽农业大学
  • 4篇广东省农业科...
  • 4篇静冈大学
  • 4篇杭州英仕利生...
  • 3篇江南大学
  • 3篇山东农业大学
  • 3篇宁波市农业科...
  • 2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38篇梁月荣
  • 114篇屠幼英
  • 104篇王岳飞
  • 84篇杨贤强
  • 76篇陆建良
  • 71篇骆耀平
  • 67篇龚淑英
  • 44篇沈生荣
  • 38篇童启庆
  • 32篇刘祖生
  • 25篇汤一
  • 25篇何普明
  • 24篇须海荣
  • 23篇张星海
  • 23篇徐平
  • 21篇吴媛媛
  • 20篇吴姗
  • 20篇潘根生
  • 19篇董尚胜
  • 16篇于海宁

传媒

  • 243篇茶叶
  • 93篇茶叶科学
  • 41篇浙江大学学报...
  • 37篇中国茶叶
  • 30篇中国茶叶加工
  • 23篇茶博览
  • 22篇福建茶叶
  • 20篇茶道
  • 14篇中国食品学报
  • 8篇中国茶叶学会...
  • 7篇食品科学
  • 7篇茶报
  • 6篇粮油加工与食...
  • 6篇第十二届中国...
  • 5篇天然产物研究...
  • 5篇中草药
  • 5篇茶叶科学技术
  • 5篇浙江农业大学...
  • 5篇2009中国...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2篇2023
  • 11篇2022
  • 8篇2021
  • 11篇2020
  • 15篇2019
  • 5篇2018
  • 13篇2017
  • 18篇2016
  • 9篇2015
  • 31篇2014
  • 30篇2013
  • 27篇2012
  • 22篇2011
  • 45篇2010
  • 40篇2009
  • 55篇2008
  • 58篇2007
  • 64篇2006
  • 44篇2005
  • 46篇2004
8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茶多酚与绿原酸生物活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2
2007年
为了研究茶叶与金银花中主要药效成分茶多酚和绿原酸生物活性的差异,应用过氧化值测定法、分光光度法、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法分别比较茶多酚和绿原酸的抗氧化性、自由基清除能力、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6周的观测期内,浓度为100μg/g和200μg/g的茶多酚可将猪油的POV抑制在10meq/kg范围内,且抗氧化能力随浓度增加而增强,这与81%绿原酸有相似结果;20%绿原酸、81%绿原酸、95%茶多酚对DPPH和·O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27、1432、65、135、52mg/L和1908mg/L;95%茶多酚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500μg/g和250μg/g,81%绿原酸和20%绿原酸相应值分别为500μg/g、500μg/g和500μg/g、1000μg/g;研究结论为茶多酚(95%)在抗氧化性、清除DPPH能力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方面都要强于绿原酸(81%),在清除·OH能力上要弱于绿原酸,在食品、药品行业中茶多酚有望比绿原酸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星海王岳飞
关键词:茶多酚绿原酸抗氧化自由基抗菌
分子印迹技术在茶叶功能成份分离与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8年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分子识别技术,特异的识别性能使其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本文概述了分子印迹原理和特点,重点介绍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分离、分析领域的研究现状,同时对该技术在茶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了阐述。
杨晓丽陆建良董占波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聚合物
茶花多酚类物质的LC-MS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通过液质联用分析从茶花乙酸乙酯层中鉴定出4类化合物:a)儿茶素类: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b)儿茶素衍生物:...
屠幼英程龙杨子银徐懿
关键词:茶花液质联用儿茶素黄酮苷
文献传递
保健茶花鲜啤酒生产工艺开发与研究
研究一种以茶花汁为功效因子的全麦芽保健茶花鲜啤酒生产工艺。啤酒生产过程中采用大麦麦芽20%,焦香麦芽2%,茶花汁添加量为3%(添加时间初沸后20min),酒花添加量0.06%,活性干酵母0.125%的比例配比,中试生产,...
张星海虞培力许金伟屠幼英
关键词:茶树花鲜啤酒保健功效发酵工艺
茶多酚棕榈酸酯在食用油脂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5年
2014年6月,国家卫计委发布增补茶多酚棕榈酸酯等两种食品添加剂的公告。研究了不同添加量茶多酚棕榈酸酯在大豆油中的抗氧化效果,并与几种常见的脂溶性抗氧化剂在大豆油中的抗氧化性能进行比较,同时研究了茶多酚棕榈酸酯在猪油和人造奶油中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0.03%的茶多酚棕榈酸酯添加量在大豆油中比较适宜;在几种常见的脂溶性抗氧化剂中,茶多酚棕榈酸酯的抗氧化效果和TBHQ相当;茶多酚棕榈酸酯在猪油和人造奶油中也有良好的抗氧化性。
王春花汪叔雄姚波严立强蒋晓翠
关键词:食用油脂TBHQ食品添加剂抗氧化剂
茶多酚提取和纯化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27
2009年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茶多酚提取及儿茶素单体分离提纯研究进展,对不同技术手段之特点及其先进性进行比较分析,并对这一研究领域之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束鲁燕汤一
关键词:茶多酚儿茶素分离提纯
茶多酚抗辐射制剂安全毒理学研究被引量:13
2011年
为检测茶多酚抗辐射制剂的食用安全性,通过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30d喂养试验进行毒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雌雄两性大、小鼠经口MTD均大于20.0g/kg,Ames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3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显示无致突变性。30d喂养试验(5.00g/kg)未见动物出现中毒症状。试验结果显示,茶多酚抗辐射制剂急性毒性分级属无毒级、无遗传毒性,食用安全性高。
王岳飞梁善珠张士康陈红波朱跃进黄爽如杨贤强
关键词:急性毒性最大耐受量遗传毒性安全性
培育高校茶与茶文化消费市场
2006年
现代科研人员利用高新技术对茶分析的结果,证明茶是一种多维、低糖、多功能的保健饮品,这为茶、茶饮及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茶饮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的一种流行饮品。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大学生是茶饮企业的目标消费者。为此,首先是要把握高校学生们对茶与茶文化消费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茶事活动。大学的生活、学习规律与社会有所不同,有意开拓"高校茶市场者"要专门制定关于高校市场开发的"销售计划",抓住学生们活动的大好机会,例如学校社团组织活动时,多半会寻求"赞助商"。
马晓俐沈生荣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学生文化消费市场保健饮品目标消费者茶市场
遮荫对夏暑乌龙茶主要内含化学成份及品质的影响
黄旦、铁观音和本山茶园覆盖遮荫试验的结果表明:遮荫可以显著提高夏、暑乌龙茶的品质,明显降低酚氨比值,优化儿茶素组分和香气组分。遮荫度为30%、45%和60%3个处理的夏、暑乌龙茶品质得分均极显著高于不遮荫对照处理,而遮荫...
张文锦梁月荣张应根陈常颂张方舟
关键词:覆盖遮荫乌龙茶儿茶素化学成份香气组分
文献传递
茶树花对大鼠致畸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为研究茶树花对SD大鼠母体及胎仔的致畸毒性,将交配成功的SD孕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至少12只。设供试茶树花提取物0.50、1.00、2.00g/kg三个剂量组及阴性对照组,分别在妊娠的7~16天灌胃给予。妊娠期间记录孕鼠体重,于妊娠第20天断头处死孕鼠,记录着床数、活胎数、死胎数和吸收胎数;检查胎鼠外观、内脏和骨骼,并称胎鼠体重,量体长。结果显示,除低剂量组(0.50g/kg)胎鼠体长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1),其余剂量组对孕鼠和胎鼠的各项毒效应观察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茶树花对孕鼠生长和胚胎发育无不良影响和致畸作用。
李博屠幼英徐纪英
关键词:茶树花胚胎毒性致畸作用
共8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