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芳

作品数:11 被引量:117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小麦
  • 7篇锈菌
  • 7篇条锈菌
  • 5篇小麦条锈菌
  • 4篇锈病
  • 4篇条锈病
  • 4篇小麦品种
  • 4篇抗性
  • 3篇育成
  • 3篇小种
  • 2篇中国小麦
  • 2篇生理小种
  • 2篇小麦白粉
  • 2篇小麦品种(系...
  • 2篇抗条锈
  • 2篇抗条锈性
  • 2篇基因
  • 2篇白粉
  • 2篇白粉病
  • 1篇毒性

机构

  • 1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作者

  • 11篇王保通
  • 11篇李强
  • 11篇王芳
  • 6篇康振生
  • 6篇李高宝
  • 3篇张勃
  • 3篇吴兴元
  • 3篇郝保军
  • 2篇刘倩茹
  • 2篇段双科
  • 2篇刘恒
  • 2篇史亚千
  • 2篇田月娥
  • 1篇井金学
  • 1篇王辉
  • 1篇刘倩如

传媒

  • 4篇麦类作物学报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植物保护学报
  • 2篇植物病理学报

年份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菌系的寄生适合度研究被引量:15
2009年
为了预测我国未来小麦条锈菌的优势种群,本研究采用抗性组分法测定了我国条锈菌主要流行菌系的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决定我国小麦条锈菌最重要的寄生适合度属性为条锈菌的产孢能力(繁殖力),其次为条锈菌的侵染能力,再次为扩展能力;建立了小麦条锈菌寄生适合度属性3个主成份的数学模型;在供试的菌系中,Su11-4、Su11-14和CY32相对寄生适合度较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小麦条锈菌的优势小种(类型);CY31由于其寄生适合度较低,出现频率逐年下降,已成为次要小种,感染"中四"苗期的新菌系T4类型,由于其寄生适合度低,也不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流行小种。
王保通李高宝李强王芳史亚千刘倩如康振生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寄生适合度
中国小麦条锈菌主要小种和流行菌系的AFLP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明确近年来我国小麦条锈菌主要小种及流行菌系的分子遗传关系。【方法】利用AFLP技术,对我国近年来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f.sp.tritici)的主要流行菌系,特别是水源11类群进行了DNA指纹分析,并与毒性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1)小麦条锈菌流行菌系之间,无论是毒性特征还是DNA指纹特征,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但二者并不相关;(2)AFLP聚类分析显示,水源11类群的不同类型之间并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其在遗传上不属于同一个来源。【结论】新出现的致病类型很可能由较近的共同起源菌系进化而来;AFLP技术非常适合于小麦条锈菌的遗传分析,能客观揭示小种(菌系)之间的亲缘关系。
郝保军张勃王保通李强李高宝王芳康振生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毒性分析
陕西省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及新育成小麦品种(系)抗白粉病分析被引量:15
2008年
为明确已知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载体品种以及2005—2007年陕西省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的抗病性,采集陕西关中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菌作为菌源,分年度在人工诱发病圃中对32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品种及578份新育成小麦品种(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目前在陕西省仅Pm21、Pm4a、Pm5+6、Pm2+Talent及小黑麦具有优良的抗病性;Pm4b、Pm5(Mli)、Pm13、Pm19、Pm"Era"、Pm2+Mld的抗病性较弱;其它基因抗病性较差。新育成的小麦品种(系)中绝大部分对白粉病表现感病,苗期和成株期均抗病的材料仅27份,占4.67%,成株期抗病性的46份,占7.96%,其中,簇毛麦后代材料抗病性较高。
李强王保通吴兴元段双科王芳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抗病基因小麦品种(系)
2000~2006年新育成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鉴定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为了明确2000-2006年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的抗条锈性,采用条锈菌优势小种对1212份小麦高代品系以及339份陕西省区试小麦品种分小种进行了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对条锈菌优势小种CY31、CY32及Su11-14的抗病性普遍较低,新育成小麦高代品系和陕西省区试品种对三个菌系抗病的频率分别为10.43%-55.30%和8.89%-44.82%。其中,远缘杂交后代品种(系)的抗锈性较好。另外,2001-2006年在自然诱发发病情况下,陕西省小麦区试岐山点和杨凌点共292份品种,抗病品种频率分别为5.88%-50.88%和0-50.88%。
李强王保通王芳井金学任亚琴王辉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抗性
小偃22受条锈菌侵染后的光合生理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小偃22是陕西省主栽小麦品种之一,具有一定的耐条锈病性。为了明确小偃22耐条锈病性的生理机制,为利用生理指标变化进行耐病性小麦品种的鉴定提供依据,以小麦条锈菌条中32号小种接种小偃22和对照品种铭贤169,用LI-6400型光合系统仪分别对小麦发病旗叶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指标的日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受条锈菌侵染后,小偃22和铭贤169叶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与健叶相比均有所变化,表现为光合速率降低,细胞间隙CO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有所升高。小偃22病叶的水分代谢较健叶的变化幅度小于铭贤169,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幅度与铭贤169差异明显,说明小偃22感病后能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较低的蒸腾速率,起到一定的生理补偿作用,以降低条锈菌侵染造成的危害,进而起到较好的抗病保产效果。
刘倩茹李强王亚红王芳刘恒田月娥王保通
关键词:小麦小偃22条锈病光合生理
小麦条锈菌条中32号生理小种SCAR检测标记的建立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建立具有应用价值的小麦条锈菌条中32生理小种的SCAR检测标记。【方法】用100条随机引物对我国目前主要流行的12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进行RAPD筛选,寻找特异性片断,并对其进行克隆、测序,将该特异性片段转化成条中32号小种的SCAR专化型标记。设计并合成SCAR特异性引物,对不同来源的条中32号进行SCAR检测。【结果】引物S1271从条中32号生理小种中扩增出长度为320 bp的特异片段,该片段可作为条中32号的SCAR标记。从不同来源的条中32号生理小种中扩增出了筛选到的SCAR标记。【结论】成功建立了条中32专化SCAR标记。
张勃郝保军王保通李强李高宝郭海鹏王芳康振生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RAPDSCAR分子标记
小麦条锈菌水源11类群的RAPD分析及SCAR标记的建立被引量:10
2010年
鉴于水源11类群近年来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为简化其检测手段,本研究利用RAPD技术对该类群的8个主要致病类型进行了多态性分析,以寻找其中主要流行类型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结果如下:共筛选出10个碱基随机引物190条,其中94条可得到稳定清晰的扩增图谱,用该94条引物进行RAPD分析,发现各致病类型间遗传变异丰富;以引物S1410扩增得到了水源11-4的特异性DNA条带;以引物S1412和S1304扩增得到了水源11-14的特异性DNA条带;对引物S1304扩增得到的特异性DNA条带回收、克隆和测序,设计了1对19bp/18bp的引物,并成功地将其转化为对水源11-14特异的SCAR标记。以上结果表明,通过规模筛选来寻找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特异性DNA片段,并将其转化为稳定的SCAR标记,有可能建立起中国小麦条锈菌流行生理小种的快速分子鉴定体系。
郝保军王保通李强李高宝王芳张勃康振生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DNA多态性SCAR标记
陕甘川豫主要后备小麦品种对中国条锈菌优势种群苗期抗性的聚类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为了弄清我国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后备小麦品种的抗锈性,选用6个条锈菌优势菌系,对陕、甘、川、豫四省近年来培育的200份后备小麦品种进行苗期和成株期鉴定,并分别对不同省份后备品种的抗条锈性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对我国条锈菌优势种群的抗锈性表现为:四川省后备品种抗锈性最强,对供试菌系全免的品种占80.82%;其次为陕西省和甘肃省,分别为52.73%和50.00%,河南省的最弱,全免的品种仅占22.22%;从抗性类型种类和分布来看,陕西省后备品种抗性分化明显,中间类型少,甘肃省品种的抗性类型分布比较均匀,表明陕西省后备品种的抗锈基因较单一,甘肃省后备品种中所含的抗病基因类型复杂,显示甘肃省近年来重视抗源多样化育种带来了成效;成株期抗锈品种数量明显多于苗期,表明后备品种中存在大量的成株抗锈品种。
王保通李高宝李强王芳康振生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抗条锈性聚类分析
陕西省小麦白粉菌毒性结构及主栽小麦品种抗性基因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9
2009年
为了解陕西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以及主栽小麦品种的抗白粉病基因状况,分别从关中和陕南地区的23个市、县采集白粉病标样,利用32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系)进行苗期毒力频率测定。同时在6个不同生态区对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的成株期抗病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V1、V2、V3a、V3b、V3c、V3d、V3f、V5、V6、V8、V17、V2+Ta、V4+8、V1+2+19、V"Era"苗期毒力频率均在60%以上,成株期Pm3d、Pm5、Pm"Era"、Pm7、Pm21、Pm4+8在2个生态区表现感病。由此推断,陕西省优势毒性基因谱为V3d、V5、V"Era"、V4+8。已知抗白粉病基因Pm13、Pm2+Mld、Pm4b+Mli、Pm"XBD"成株期在不同生态区均表现抗病,且苗期毒力频率很低,应在小麦抗病育种中加以有效利用。陕西省主栽小麦品种抗病基因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武农148、远丰175、远丰139可能分别含有Pm8、Pm21、Pm17等抗病基因,其他6个品种抗病基因尚不明确。
史亚千王保通李强吴兴元王芳刘恒田月娥刘倩茹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毒性结构抗性基因
陕西省新育成品种(系)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为了明确陕西省2005-2007年新育成小麦品种及高代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采用单小花接种法对531份小麦品种(系)分年度进行了抗赤霉病鉴定和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材料中没有免疫材料;抗病品种(系)仅7份,占1.32%;中抗品种(系)26份,占4.90%;其余498份品种(系)均表现中感-感病,所占频率达93.78%。所有材料发病率均为100%。2005和2006年采用田间人工诱发接种的方法对344份材料的鉴定结果表明,抗病材料37份,占10.76%,发病率为3.3%-20.0%;中抗材料50份,占14.53%,发病率为13.3%-66.7%;中感-感病材料257份,占74.71%,发病率为23.3%-100.0%。由此可见,陕西省新育成小麦品种及高代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普遍较差。建议根据各地赤霉病发生程度,选择适度抗性指标,结合现代生物技术,逐步提高新育成品种(系)抗赤霉病水平。
李强王保通吴兴元段双科王芳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抗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