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影像学表现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胸腺
  • 1篇胸腺类癌
  • 1篇韧带样
  • 1篇韧带样纤维瘤
  • 1篇肉瘤
  • 1篇体层摄影
  • 1篇胚胎
  • 1篇胚胎型
  • 1篇胚胎型横纹肌...
  • 1篇纤维瘤
  • 1篇类癌

机构

  • 3篇中山大学

作者

  • 3篇刘学文
  • 3篇耿志君
  • 3篇李卉
  • 3篇谢传淼
  • 3篇王玲
  • 2篇王德玲

传媒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胸腺类癌的CT表现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胸腺类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腺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胸腺类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上表现为肿瘤体积较大;密度均匀(2/8)或不均匀(6/8),稍低于或等于肌肉密度,内部可见低密度坏死或囊变区(6/8),均未见高密度钙化灶;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较均匀强化(2/8)其中1例内部见小线状强化血管影,轻中度不均匀强化(5/8)其中1例内部见小线状强化血管影,明显不均匀强化(1/8);肿瘤包膜不完整,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不清,易沿血管间隙侵袭性生长,压迫、包绕或侵犯邻近纵隔大血管(5/8),心包侵犯(1/8);淋巴结转移(4/8)或胸膜、肺脏、肝脏、骨转移(4/8)常见。结论:胸腺类癌是一种罕见的前纵隔肿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密度不均匀,可见坏死、囊变,边界不清,增强扫描轻中度不均匀强化,易发生淋巴结、肺脏等远处转移。CT可以提示诊断并帮助确定手术方案,确诊仍依赖于病理。
王德玲李卉谢传淼耿志君刘学文王玲
关键词:胸腺类癌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韧带样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被引量:19
2012年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DT)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DT患者的临床特征、CT、MRI及病理表现。结果 32例DT患者共38个病灶,其中84.21%(32/38)边界不清楚,39.47%(15/38)包绕侵犯血管神经,15.79%(6/38)有骨质侵犯。对11例进行CT检查,共发现14个病灶,平扫呈稍低密度,均未见坏死及钙化,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等于或稍低于邻近肌肉组织。对21例进行MR检查,共发现24个病灶,T1WI上呈等或稍低于肌肉的信号,T2WI呈高于肌肉低于脂肪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87.50%(21/24)可见条状或带状T1WI及T2WI低信号,增强后未见强化。组织学上肿瘤组织内纤维母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偶见核分裂,细胞间可见胶原组织包绕。结论 T1WI、T2WI呈条带状低信号,且增强扫描不强化是DT的特征性MRI表现。CT检查可以帮助了解病灶的侵犯范围,为鉴别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王德玲李卉谢传淼刘学文耿志君王玲
关键词:纤维瘤磁共振成像病理学
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胚胎型横纹肌肉瘤(ERMS)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ERM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4例鼻部ERMS中,邻近骨质破坏11例,眼眶受累5例,翼腭窝及颅内侵犯各4例;5例腹盆腔及腹膜后ERMS中,3例包绕邻近大血管,2例腹膜种植转移;5例肌肉及肌间隙ERMS病变较局限,其中2例伴邻近骨质轻微破坏;1例ERMS位于左颌下腺区;1例ERMS为颅骨多发病灶。16例患者有区域淋巴结转移,5例呈环线状强化。结论 ERMS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对患者年龄、发生部位、强化方式、邻近骨质的破坏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等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治疗前诊断。
王玲刘学文李卉耿志君谢传淼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