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志君
- 作品数:24 被引量:179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弥散加权成像与PET-CT对鼻咽癌诊断效力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鼻咽癌是华南地区的常见肿瘤。目前主要通过鼻咽部的磁共振检查、胸片、腹部超声及全身放射性骨扫描对鼻咽癌患者进行治疗前分期及治疗后随访。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可以一次性全身大范围扫描,而且安全、无辐射,更无需造影剂。我们对43例鼻咽癌患者行全身DWI和PET-CT检查,并比较二者诊断鼻咽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的效力,以探讨DWI在鼻咽癌诊断中的价值。
- 李卉谢传淼刘学文耿志君李建鹏
- 关键词:鼻咽肿瘤弥散加权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 胸腺类癌的CT表现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胸腺类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腺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胸腺类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上表现为肿瘤体积较大;密度均匀(2/8)或不均匀(6/8),稍低于或等于肌肉密度,内部可见低密度坏死或囊变区(6/8),均未见高密度钙化灶;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较均匀强化(2/8)其中1例内部见小线状强化血管影,轻中度不均匀强化(5/8)其中1例内部见小线状强化血管影,明显不均匀强化(1/8);肿瘤包膜不完整,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不清,易沿血管间隙侵袭性生长,压迫、包绕或侵犯邻近纵隔大血管(5/8),心包侵犯(1/8);淋巴结转移(4/8)或胸膜、肺脏、肝脏、骨转移(4/8)常见。结论:胸腺类癌是一种罕见的前纵隔肿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密度不均匀,可见坏死、囊变,边界不清,增强扫描轻中度不均匀强化,易发生淋巴结、肺脏等远处转移。CT可以提示诊断并帮助确定手术方案,确诊仍依赖于病理。
- 王德玲李卉谢传淼耿志君刘学文王玲
- 关键词:胸腺类癌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颅底骨髓腔反应的CT动态观察
- 目的:探讨鼻咽癌根治性放疗不同阶段颅底骨髓腔CT值变化的趋势,为NPC患者放疗后CT诊断提供依据,为鼻咽癌放疗后颅底骨质改变的长期随访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130例NP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患者放疗前和完成20G...
- 许森奎姚文燕耿志君李卉谢传淼
- 关键词:鼻咽癌CT值
- 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探讨胚胎型横纹肌肉瘤(ERMS)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ERM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4例鼻部ERMS中,邻近骨质破坏11例,眼眶受累5例,翼腭窝及颅内侵犯各4例;5例腹盆腔及腹膜后ERMS中,3例包绕邻近大血管,2例腹膜种植转移;5例肌肉及肌间隙ERMS病变较局限,其中2例伴邻近骨质轻微破坏;1例ERMS位于左颌下腺区;1例ERMS为颅骨多发病灶。16例患者有区域淋巴结转移,5例呈环线状强化。结论 ERMS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对患者年龄、发生部位、强化方式、邻近骨质的破坏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等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治疗前诊断。
- 王玲刘学文李卉耿志君谢传淼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 ADC值反映EB病毒LMP1基因表达的可行性
- 2017年
- 目的探讨ADC值反映EB病毒潜伏膜蛋白质1(LMP1)基因表达的可行性。方法建立LMP1(+)组[包括CNE2-LMP1(+)亚组、HONE1-LMP1(+)亚组]和LMP1(-)组[包括CNE2-LMP1(-)亚组、HONE1-LMP1(-)亚组]的皮下种植瘤裸鼠模型(每组15只)。待移植瘤体积达90~110mm^3后,对实验动物进行常规MR及DWI检查,分别获得两组肿瘤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束后,观察两组实验裸鼠种植瘤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LMP1(+)组肿瘤体积[(98.23±11.42)mm^3]明显大于LMP1(-)组[(87.42±15.14)mm^3;t=6.31,P=0.03]。常规MR扫描示LMP1(+)组肿瘤内坏死较LMP1(-)组更明显。LMP1(+)组肿瘤ADC值为(0.68±0.12)×10^(-3) mm/s^2,LMP1(-)组肿瘤ADC值为(0.87±0.23)×10^(-3) mm/s^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4,P<0.01)。肿瘤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与LMP1(-)组相比,LMP1(+)组肿瘤细胞更密集,坏死更多见。结论 ADC值可有效反映裸鼠移植瘤中EB病毒LMP1基因的表达。
- 李卉王德玲尹韶晗耿志君谢传淼
- 关键词:扩散磁共振成像表观扩散系数
- 鼻咽癌救援术后颅底骨质MRI信号的变化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鼻咽癌局部复发患者经鼻内镜手术后颅底骨质MR信号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鼻内镜人路鼻咽切除术的20例复发鼻咽癌患者资料,术前均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后复发时间8~83个月,平均复发时间(22±17)个月。患者在MR扫描后2周内行鼻咽癌救援术,术后2周、3个月、6个月行MR扫描,以后约每半年MR随访1次,随访时间6—4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术前及术后颅底骨质MR信号的变化及变化趋势采用两独立样本的X。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例患者共92个部位颅底骨质在术后2周至3个月内出现MRI信号的改变,表现为平扫T1WI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中明显强化。在随访期间内36个部位颅底骨质信号改变逐渐减小或恢复正常,34个部位趋于稳定,22个部位更加明显。毗邻术区(72个部位)较远隔术区(20个部位)的颅底骨质更易出现信号的变化(x2=33.128,P〈0.01)。复发肿瘤同侧(68个部位)较对侧(24个部位)的颅底骨质更易出现信号的变化(X2=21.182,P〈0.01)。结论鼻咽癌救援术后会引起颅底骨质MR信号的改变,而这种信号改变有特定的发生部位,大部分颅底骨质信号的改变会逐渐修复或趋于稳定状态。
- 王德玲李卉耿志君刘学文谢传淼吴沛宏
- 关键词:鼻咽癌肿瘤复发颅底
- 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特点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11例病理确诊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CT、MRI表现。结果:11例患者中8例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增大的无痛性头颈部肿块,2例表现为面部肿胀,1例表现为进行性眼球突出,72.7%(8/11)在术前临床诊断为恶性肿瘤。11例患者均在术前行CT或MRI检查,其中6例行MRI检查,3例行CT检查,2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瘤在CT和MRI上表现与恶性肿瘤相近。11例患者共发现15个病灶,其中86.7%病灶(13/15)边界不清楚,侵犯临近肌肉,46.7%(7/15)病灶有骨质侵犯。3例患者出现神经孔道侵犯,其中2例为发生于咀嚼肌间隙病灶沿圆孔和卵圆孔向颅内侵犯,1例为发生于眼眶视神经管侵犯。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瘤在CT平扫时呈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在MRI上表现为:T1W上呈稍低于肌肉信号,在T2WI上信号强度低于或等于信号肌肉,信号明显不均匀,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上与恶性肿瘤相近。但是MR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灶的组织构成,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 李卉王德玲刘学文耿志君谢传淼
- 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核磁共振成像头颈部
-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鼻咽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鼻咽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患者43例,观察鼻咽原发病灶、转移性病灶、良性淋巴结以及肝脏良性病灶在全身弥散加权图像上的表现并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结果:鼻咽原发灶、转移性淋巴结、肝转移瘤、骨转移瘤、肺转移瘤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上呈明显高于背景信号病灶,其ADC值分别为(1.15±0.21)×10^(-3) mm/s^2、(1.19±0.24)×10^(-3) mm/s^2、(1.17±0.24)×10^(-3) mm/s^2、(1.13±0.26)×10^(-3) mm/s^2及(1.12±0.33)×10^(-3) mm/s^2,原发病灶与各部位转移灶的ADC值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良性淋巴结和肝脏良性病灶ADC值分别为(1.37±0.27)×10^(-3) mm/s^2及(2.15±0.63)×10^(-3) mm/s^2,良性病灶明显高于转移性病灶(P<0.05)。结论: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作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一项新技术,可以用于鼻咽癌患者的治疗前分期以及治疗后随访。
- 李卉谢传淼刘学文李建鹏耿志君
- 关键词:全身弥散加权成像鼻咽癌磁共振成像
- 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PCCCL)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单发PCCCL患者的临床特征、CT及MRI表现。结果 29例PCCCL均有乙肝病史,均无HCV感染史,19例伴有肝硬化,AFP阳性19例。29例PCCCL均为单发病灶,位于肝右叶者19例,多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23例患者接受CT扫描,平扫19例呈低密度,2例呈低、等混杂密度,2例呈低、高混杂密度;增强扫描19例具有普通型肝细胞癌(HCC)的典型"快进快出"强化特征,10例病灶有假包膜。7例接受MR扫描(其中1例先后接受CT、MR检查),平扫T1WI中PC-CCL呈稍高/稍低信号,T2WI中以高/更高信号多见,增强扫描均呈普通型HCC"快进快出"的典型强化特征,均可见假包膜。结论 PCCCL的影像学表现与普通型HCC相似,动态增强扫描具有早期快速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迅速廓清的特点,且易于形成假包膜结构。MR平扫T1WI呈稍高/稍低信号、T2WI信号明显增高对诊断PCCCL有提示意义。
- 王德玲李卉耿志君刘学文谢传淼吴沛宏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 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的MRI表现与侵犯特点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探讨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MRI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NHL的MRI表现。评价病灶的大小、分布、侵犯范围及淋巴结累及情况。对B细胞型和T或NK/T细胞型2组NHL的侵犯生长方式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或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41例患者中,成熟B淋巴细胞肿瘤26例,成熟T淋巴细胞肿瘤2例,NK/T细胞瘤13例。病灶以鼻咽黏膜增厚或形成软组织肿块为主要表现,在T:WI上呈稍高信号,T,wI呈等信号,增强后均匀轻到中度强化。均匀累及鼻咽各壁24例,伴溃疡形成5例,超腔生长9例,累及舌或腭扁桃体共23例,邻近肌肉受侵20例,颅底骨质破坏12例。41例患者中,25例合并咽后淋巴结受侵,27例合并颈部淋巴结受侵。NK/T淋巴细胞型鼻咽NHL更易超腔生长、咽旁结构侵犯、溃疡形成(T或NK/T淋巴细胞型鼻咽NHL分别为8、11、4例,B淋巴细胞型鼻咽NHL分别为4、10、1例),B淋巴细胞型鼻咽NHL扁桃体侵犯更常见(B淋巴细胞型鼻咽NHL为18例,NK/T淋巴细胞型鼻咽NHL为5例)。结论鼻咽NHL在MRI上表现具有一些特点,鼻咽各壁均匀增厚多见,常累及鼻腔或扁桃体,当肿瘤体积较大但没有或仅有少许深度侵犯时要考虑NHL。不同病理类型鼻咽NHL其MRI表现有一定差异。
- 张嵘谢传淼莫运仙刘学文吕衍春耿志君
- 关键词:淋巴瘤非霍奇金鼻咽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