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志强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梅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CT
  • 3篇CT特征
  • 1篇蝶窦
  • 1篇蝶窦炎
  • 1篇断层扫描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学
  • 1篇血清学标记
  • 1篇血清学标记物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分析
  • 1篇真菌病
  • 1篇神经鞘瘤
  • 1篇体层摄影
  • 1篇体层摄影术
  • 1篇球性
  • 1篇胃癌
  • 1篇胃肠
  • 1篇胃肠道

机构

  • 5篇梅州市人民医...
  • 2篇汕头市中心医...
  • 1篇汕头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作者

  • 5篇张志强
  • 3篇杨志企
  • 2篇凌文峰
  • 2篇朱志强
  • 1篇李孟云
  • 1篇黄瑞滨

传媒

  • 2篇基层医学论坛
  • 2篇中国CT和M...
  • 1篇分子影像学杂...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CT特征构建鉴别胃神经鞘瘤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模型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基于CT定量和定性特征的模型鉴别胃神经鞘瘤和胃肠道间质瘤。方法收集116例胃肠道间质瘤和34例神经鞘瘤患者CT资料,收集CT定性特征包括形态、位置、生长方式、密度、边界、黏膜面溃疡、瘤内出血、坏死、囊变、钙化和定量特征包括长径、短径、病灶各期CT值并计算肿瘤各期强化程度、相对/绝对强化率。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胃肠道间质瘤和胃神经鞘瘤间CT特征差异。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筛选独立危险因子。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对比胃肠道间质瘤,胃神经鞘瘤多发生在胃体,呈腔外型、混合型生长,黏膜面溃疡多见,且瘤体积较大,肿瘤静脉期CT值、静脉期强化程度、静脉期绝对强化率较高。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长径、位置、生长方式、边界、囊变和静脉期绝对强化率是鉴别胃神经鞘瘤与胃肠道间质瘤的独立危险因子。基于联合CT定量和定性特征的联合模型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基于CT定量特征模型(AUC 0.955 vs.0.837,P=0.003)和基于CT定性特征模型(AUC 0.955 vs.0.896,P=0.009)。结论肿瘤长径、位置、生长方式、边界、囊变和静脉期绝对强化率有助于神经鞘瘤与胃肠道间质瘤鉴别诊断,基于上述CT特征建立的联合模型能够较好鉴别两者。
凌文峰黄瑞滨戴卓智张志强杨志企
关键词:胃神经鞘瘤胃肠道间质瘤CT特征
时间因素对创伤后患者CT扫描结果的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研究创伤患者是否适合将CT扫描作为首选检查。方法收集6个月以内因创伤就诊于我院的患者,根据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对患者分级,然后进行CT扫描,再根据病情和诊断采取进一步治疗。结果从到达急诊到开始CT扫描的平均时间是82.4min,到完成第一次CT扫描的平均时间是105.7min,完成所有放射学检查的平均时间是114.6min.ISS评分<15分的患者更早地接受CT扫描,扫描所花费的时间也更短。结论在114.6min内大多数患者能够完成放射学检查,对于创伤严重的患者,应该更早地进行CT扫描,以便明确诊断。
张志强李孟云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创伤急救
孤立性真菌球性蝶窦炎的CT影像学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孤立性真菌球性蝶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孤立性真菌球性蝶窦炎患者,术前行CT检查和评估,采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术后通过病理学检查确诊。结果23例患者CT均提示蝶窦腔内浑浊影,其中有高密度的钙化斑块或斑点18例(78.3%),窦腔骨壁增厚5例(21.7%),蝶窦前壁破坏3例(13.1%),窦腔内有气泡样影2例(8.6%),术前影像学诊断结果和术中术腔情况以及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一致。结论CT对孤立性真菌球性蝶窦炎的确诊有独特的临床价值。
张志强
关键词:蝶窦炎真菌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基于血清学标记物和CT特征模型预测肝细胞癌组织分化程度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联合血清学标记物和CT特征模型在评估肝细胞癌(HCC)组织分化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梅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11月~2023年10月共206例HCC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训练组144例(包括42例低分化HCC和102例中高分化HCC),验证组62例(包括21例低分化HCC和41例中高分化HCC)。比较低分化HCC和中高分化HCC组间血清学标记物及CT特征差异。采用多因素筛选HCC分化程度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模型。结果相比中高分化HCC,低分化HCC的AFP阳性率(P=0.001)、乙肝发生率(P=0.003)、低密度环征(P=0.015)和癌栓发生率(P=0.001)较高,平扫CT值较低(P=0.010)。多因素分析显示AFP(OR=0.269,P=0.027)、低密度环征(OR=0.273,P=0.047)、癌栓(OR=0.191,P=0.005)和肿瘤平扫CT值(OR=1.091,P=0.009)是HCC组织分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联合AFP、低密度环征、癌栓和肿瘤平扫CT值的联合模型诊断效能最高,其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和0.620。结论AFP、低密度环征、癌栓和肿瘤平扫CT值是HCC组织分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对HCC组织分化程度具有较好诊断价值。
黄翔何畅陈莲环凌文峰张志强朱志强陈小凤杨志企
关键词:肝细胞癌CT血清学标记物
基于多参数CT特征模型预测胃癌脉管浸润的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基于CT特征模型诊断胃癌脉管浸润(LVI)的价值。方法收集284胃癌患者资料(男191例,女93例,年龄28-89岁)并将其分为LVI阳性组(112例)和阴性组(172例)。收集CT定量特征包括肿瘤大小、CT值(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和定性特征包括位置、瘤内血管、TMN分期,同时计算肿瘤动/静脉期强化程度(动/静脉期CT值-平扫CT值)。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CT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筛选LVI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的效能。结果瘤内血管、T分期、N分期、静脉期CT值和静脉期强化程度在LVI阳性组和阴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瘤内血管、T分期、N分期、静脉期CT值和静脉期强化程度是LVI危险因素。基于联合瘤内血管、T分期、N分期的定性模型诊断效能高于基于联合静脉期CT值和静脉期强化程度的定量模型(0.777 vs.0.576,P<0.001),并与基于所有参数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相似(0.777 vs.0.787,P=0.250)。结论瘤内血管、T分期、N分期、静脉期CT值和静脉期强化程度与胃癌LVI相关,基于所有参数联合模型能够用于术前评估胃癌LVI。
朱志强陈小凤张雄戴卓智杨志企张志强
关键词:胃癌CT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