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雯

作品数:16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ISSR
  • 4篇ISSR反应...
  • 3篇吊丝
  • 3篇绿竹
  • 3篇花吊丝竹
  • 3篇分子标记
  • 2篇遗传多样性研...
  • 2篇引物
  • 2篇引物筛选
  • 2篇幼竹
  • 2篇正交
  • 2篇正交设计
  • 2篇种质
  • 2篇种质资源
  • 2篇雷公藤
  • 2篇厚朴
  • 2篇分子标记技术
  • 2篇凹叶厚朴
  • 2篇ISSR-P...
  • 2篇ISSR分析

机构

  • 16篇福建农林大学
  • 5篇福建省东山赤...
  • 1篇闽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6篇徐雯
  • 15篇郑郁善
  • 15篇何天友
  • 13篇荣俊冬
  • 7篇陈礼光
  • 4篇沈露
  • 2篇周少卿
  • 2篇施成坤
  • 2篇李欣欣
  • 2篇杨德明
  • 2篇魏建文
  • 2篇陈思凯
  • 2篇韩笑
  • 1篇陈凌艳
  • 1篇魏建文
  • 1篇蔡月琴
  • 1篇张玲玲
  • 1篇龙智慧
  • 1篇万娟

传媒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北方园艺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中草药
  • 1篇江苏林业科技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北方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5篇201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RAPD的福建产南方红豆杉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对福建省23个不同地理种源的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种源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为南方红豆杉资源的收集与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省23个不同地理种源的南方红豆杉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物种水平上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974 4,有效等位基因数(N_e)为1.603 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51 3,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522 8。不同种源的南方红豆杉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通过对种源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23个不同种源的南方红豆杉的遗传距离变化幅度为0.240 4~0.912 0,遗传相似度的变化幅度为0.401 7~0.786 3。7个不同种群的南方红豆杉群体的遗传距离变化幅度为0.021 0~0.379 4,遗传相似度的变化幅度为0.684 3~0.979 2。根据Nei法计算南方红豆杉7个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相似度(D_(st))为0.108 8,分化指数(G_(st))为0.369 0,基因流系数(N_m)为0.855 0,总的遗传变异中有36.9%的变异存在于群体间,群体内的变异63.1%,种群内存在明显分化。结论不同种源间的南方红豆杉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但不同种群间的南方红豆杉群体的相似度又比较高,亲缘关系较近。
徐雯瞿印权张玲玲荣俊冬何天友郑郁善
关键词:南方红豆杉RAPDDNA指纹图谱分子标记技术
泽泻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建立并优化泽泻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筛选出多态性、重复性较好的ISSR引物,为泽泻种源鉴别以及指纹图谱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单因素试验法,对Mg^(2+)浓度、dNTPs浓度、TaqDNA聚合酶浓度、引物浓度及模板DNA含量这5个PCR反应体系主要成分以及退火温度进行筛选,并利用建立优化的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对以往泽泻文献报道的ISSR引物进行筛选。结果:建立了最佳PCR反应体系:20μL的反应液中含2.0mmol·L^(-1)Mg^(2+),0.4mmol·L^(-1)d NTPs,1.0 U Taq DNA聚合酶,0.4mol·L^(-1)引物,10ng模板DNA,2μL10x Buffer,13.1μL dd H_2O。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45s。58.9℃退火45s,72℃延伸90s,40个循环;72℃延伸7min,4℃保存。结论:利用优化的泽泻的反应体系,筛选出15条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并对泽泻的21个种源进行ISSR扩增,扩增出的条带清晰、多态性较高,证实了该体系具有较高稳定性、重现性和适用性。此体系也为泽泻种源间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以及ISSR分子标记奠定了基础。
何天友瞿印权徐雯陈凌艳荣俊冬郑郁善
关键词:泽泻ISSR
正交设计优化绿竹ISSR-PCR体系和引物筛选被引量:7
2017年
旨在建立绿竹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并筛选适于绿竹ISSR-PCR分析的高多态性引物。以绿竹基因组DNA为ISSR-PCR扩增模板,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d NTPs浓度、Mg2+浓度、Taq DNA聚合酶浓度、引物浓度、模板DNA用量设计5因素4水平试验,采用极差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对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进行筛选,建立绿竹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并利用优化后的体系对100条ISSR引物进行筛选。最终确定的最佳反应体系为:20μL的扩增体系中,d NTPs浓度为0.2 mmol/L,Mg^(2+)浓度为2.0 mmol/L,Taq DNA聚合酶浓度为1.5 U,引物浓度为0.4μmol/L,DNA浓度为60 ng,10×PCR Buffer体积为2μL、剩下用灭菌ddH_2O补全。各因素影响大小依次是:Mg^(2+)>d NTPs>模板DNA>Taq DNA聚合酶>引物。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45 s,(根据引物的退火温度)复性30 s,72℃延伸90 s,循环38次,72℃延伸10 min,4℃保存。以此体系为基础进行引物筛选,在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4条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较高、重复性好的引物。
徐雯瞿印权韩笑何天友荣俊冬郑郁善
关键词:绿竹ISSR正交试验设计引物筛选
绿竹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被引量:4
2017年
以绿竹基因组DNA为ISSR-PCR扩增模板,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对dNTPs、Mg^(2+)、Taq DNA聚合酶、引物、模板DNA设置7个不同浓度梯度进行研究,并对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进行筛选,建立绿竹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并利用优化后的体系对100条ISSR引物进行筛选。最终确定的最佳反应体系为:20μL的扩增体系中,dNTPs浓度为0.2 mol/L,Mg2+浓度为2.0 mmol/L,Taq DNA聚合酶用量为1.0 U,引物浓度为0.4μmol/L,DNA用量为50 ng,10×PCR buffer体积为2μL、剩余体积用灭菌dd H2O补全。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45 s,(根据引物的退火温度)复性30 s,72℃延伸90 s,循环38次;72℃延伸10 min,4℃保存。以此体系为基础进行引物筛选,在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4条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较高、重复性好的引物。本研究建立了绿竹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并筛选出高多态性引物,为绿竹的指纹图谱、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育种和品种鉴定等研究提供了基础。
徐雯瞿印权陈剑成何天友荣俊冬陈礼光郑郁善
关键词:绿竹ISSR引物筛选
酸竹属3种不同竹种出笋和幼竹生长的规律被引量:6
2017年
对福建省酸竹属3种珍稀竹种出笋规律进行研究,旨在为今后酸竹属竹种的繁殖、栽培、保护和应用提供参考。笋期调查以2 d为1个观察单元,以笋尖露出地面1~2 cm为标准开始记录,主要记录福建酸竹、粉酸竹、黄甜竹3个竹种出笋日期、出笋数、成竹数、退笋数、退笋高度、退笋原因、基径、笋高等数据。结果表明,酸竹属3个竹种的笋期主要在4月份,福建酸竹和粉酸竹出笋数较多,黄甜竹就相对较少。整个笋期3个竹种的总体成竹率偏低,退笋率都较高,其中福建酸竹退笋率最高,退笋多集中在初期和中期,退笋原因主要是虫害、营养不良和人为损害。对酸竹属3种不同竹种幼竹高生长进行Logistic非线性回归拟合,发现3个竹种幼竹高生长符合"慢—快—慢"的生长趋势,与Logistic生长曲线模型高度拟合。
徐雯瞿印权周少卿荣俊冬何天友陈礼光郑郁善
关键词:福建酸竹黄甜竹出笋规律
绿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根据绿竹资源的分布现状,选择了4个省份20个绿竹代表性种源,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为绿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12条引物对20个不同地理种源的...
徐雯瞿印权杜溶讫李欣欣何天友荣俊冬郑郁善
关键词:绿竹种质资源微卫星分子标记
大头典竹ISSR反应体系建立与优化被引量:2
2017年
以大头典竹叶片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正交设计直观分析法,对影响PCR扩增效果的Mg^(2+)、dNTPs、TaqDNA聚合酶、引物、模板DNA含量这5个PCR反应体系主要成分以及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进行筛选。通过研究建立了适合大头典竹的ISSR-PCR反应体系:20μL反应液中含2.5 mmol/L Mg^(2+),0.25 mmol/L dNTPs,1.25 U TaqDNA聚合酶,0.6μmol/L引物,10 ng模板DNA,2μL 10×Buffer,10.55μL ddH_2O。相应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45 s,54.5℃退火30 s,72℃延伸90 s,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4℃保存。应用建立的优化反应体系成功地筛选出16条多态性较高的引物,表明该体系具有较高稳定性、重现性、适用性,可较好地应用于大头典竹不同地理种源间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瞿印权徐雯沈露何天友魏建文荣俊冬郑郁善
关键词:大头典竹ISSR
低温胁迫对凹叶厚朴光合特性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以2年生凹叶厚朴幼苗为试材,研究了在不同低温胁迫(-5、0、5、10、15℃,以25℃为对照)下凹叶厚朴生理指标和光合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降低,凹叶厚朴幼苗叶绿素含量下降,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逐步降低,光合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合量子产额(Yield)、光化学淬灭系数(qP)总体呈现递减趋势,而胞间CO2浓度(Ci)、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质膜透性、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呈上升趋势,质膜在-5℃时受损最严重,大量离子外渗。低温使叶绿素显著降低,PSⅡ反应中心受损,对凹叶厚朴幼苗产生显著光抑制,导致光合作用能力降低。
陈剑成徐雯祁潇勇何天友郑郁善陈礼光
关键词:凹叶厚朴低温胁迫叶绿素光合特性生理指标
短穗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短穗竹的出笋规律,为短穗竹的科学栽培、快速繁殖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 d为1个笋期观察单元,对短穗竹出笋、成竹、退笋、基径、笋高等生物学特征进行调查,并对短穗竹幼笋高生长进行Logistic非线性回归拟合。[结果]短穗竹出笋历时24 d,以出笋比率P=10%为界限,将笋期划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初期和盛期出笋数增加较快,历时较短,末期出笋数下降缓慢,持续时间较长。短穗竹盛期退笋最多,退笋原因主要是干枯和虫害。其幼竹高生长符合"慢—快—慢"的生长趋势,与Logistic的生长曲线模型高度拟合,拟合度为0.999。[结论]通过对短穗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阶段的调查,研究了短穗竹笋期的生长发育规律,为短穗竹的科学繁殖和合理经营提供了一定依据。
徐雯瞿印权周少卿龙智慧韩笑荣俊冬何天友郑郁善
关键词:短穗竹出笋规律
花吊丝竹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花吊丝竹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种质资源有效利用和良种选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12条ISSR引物对48份种质(共3个居群)花吊丝竹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2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02个,种质和居群水平上的多态位点百分比(PPB)分别为82. 26%和50. 27%,Ne’基因多样性指数(He)分别为0. 220 4和0. 206 6,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 349 4和0. 300 5,表明花吊丝竹居群间存在中等水平的遗传变异。根据Nei’s遗传多样性计算出不同居群间分化水平(Gst)=0. 163 3,表明16. 3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居群内的遗传变异为83. 67%。居群间的基因流Nm为2. 562 1,表明花吊丝竹居群间存在较大基因流,很大程度减少居群间遗传差异。基于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结果表明,48份种质可分为3组,3个居群可分为2组,居群间地理距离与亲缘关系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虽然花吊丝竹主要靠营养生殖来繁衍后代,其居群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且居群内遗传多样性大于居群间。此外,福建居群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广西和广东地区居群。
瞿印权杨德明徐雯杜溶讫何天友施成坤荣俊冬陈礼光郑郁善
关键词:花吊丝竹ISSR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