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晓晨

作品数:7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3篇政治法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集群行为
  • 2篇人际
  • 2篇人际互动
  • 2篇社群结构
  • 2篇群结构
  • 2篇乡村
  • 2篇互动
  • 2篇集群
  • 2篇城镇化
  • 1篇新型城镇化
  • 1篇征地
  • 1篇社会计算
  • 1篇社群
  • 1篇农民
  • 1篇农民工
  • 1篇农业
  • 1篇群体性
  • 1篇群体性事件
  • 1篇网络
  • 1篇逻辑

机构

  • 7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7篇杜海峰
  • 7篇何晓晨
  • 2篇杜巍
  • 1篇费尔德曼
  • 1篇靳小怡
  • 1篇刘玉青

传媒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人口学刊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管理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应急管理...
  • 1篇信息技术与管...

年份

  • 4篇2023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新型城镇化研究的关键问题:农业转移人口的家庭功能与可持续发展
2023年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条件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的家庭功能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重点关注。通过梳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发现新型城镇化面临少子老龄化与性别失衡的人口态势、日趋明显的家庭化迁移趋势、不断弱化的家庭功能、外部风险频发的宏观环境、严重滞后且情况复杂的中西部城镇化发展现状等挑战。将加强以家庭成员就业为代表的经济功能,以婚姻、生育、抚幼和养老为代表的非经济功能作为核心研究问题,提出包括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态势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经济功能与生计转型、农业转移人口家庭非经济功能与家庭发展、县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政策响应及成本测算与优化等重点内容在内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框架。未来研究新型城镇化应体现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
靳小怡刘诗奇杜海峰杜巍何晓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家庭功能可持续发展
静态全符号网络的社群结构
2018年
为解决传统社群结构理论难以分析集群行为中的个体与关系特征等问题,在原有社群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全符号网络下的社群结构理论,从而反映出个体聚类的综合特征。首先,基于带有关系属性与节点属性的全符号网络,在综合考虑网络个体、关系与结构属性的基础上,定义出全符号网络社群结构的定义,即一个可以被分为不同子网络的结构,其中子网络内部节点属性大致相同,关系连接稠密,且大部分由正边相连,而子网络之间节点属性不同,关系连接稀疏,且由负边相连;其次,基于Newman提出的模块度指标,结合网络的节点、关系、结构这3层因素构建出全符号网络下的模块度指标,同时利用遗传策略对该的指标优化实现了全符号网络的社群结构探测。基于不同网络属性的实验发现,相比传统社群结构指标,新指标可以有效识别出这些属性的差异,解决了传统社群结构探测方法不能分辨网络节点属性与关系属性的问题,为个体聚类研究提供新的路径与方法。
何晓晨杜海峰杜巍费尔德曼
关键词:社群结构模块度
乡村群体性事件的产生逻辑——基于人际互动视角的探讨
2023年
群体性事件给基层政府带来治理压力,对乡村社会造成了不稳定风险。以往经典的群体性事件理论往往划分为非理性与理性学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割裂的群体性事件理论已无法把握乡村群体性事件这一系统黑箱。本文扎根乡村场域并结合我国群体性事件案例,依据动因将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村民划分为非理性动因与理性动因,从人际互动视角出发,将乡村群体性事件产生逻辑的研究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并构建“社会影响”与“集体动员”的人际互动演化理论基础来描述现阶段乡村群体性事件过程,拓展群体性事件在中国乡村场域下的理论,为我国乡村场域下个体行为到群体性行为的演化提供了实质性的分析路径。
杜海峰宋遥何晓晨
关键词:人际互动
基于进化算法的重叠社群结构探测被引量:1
2016年
Ball等提出的基于概率模型的重叠社群探测方法(Principled statistical approach for overlapping communities)通过最大期望求解的方法能够对大规模网络的重叠社群结构进行有效探测。但由于该方法的优化目标函数求解空间相对复杂,其采用的爬山优化算法难以获得一个全局最优的社群划分结果。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进化算法的重叠社群探测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社群划分种群并采用竞争优选的过程来获得对PSOC目标函数的优化。计算机生成网络和真实网络重叠社群结构的探测实验表明,所提改进算法有效可用,能在获得较优目标函数值的同时,对重叠社群结构进行准确划分。
张锴琦杜海峰何晓晨
关键词:复杂网络进化算法
不同流动模式下农民工集群行为参与——高风险群体的识别与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本文基于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视角,应用深圳市P区和河南省Y县的调查数据,描绘农民工集群行为参与的总体现状和特征;将农民工群体分为流出地就近流动、流入地就近流动和流入地异地流动三种典型流动模式,分析不同流动模式下农民工的集群行为参与现状;识别农民工集群行为高风险人群,对其进行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群体仍具备集群行为爆发的巨大潜在势能;农民工集群行为具有年轻化、主动化特征,集群行为参与高风险人群是在人口净流入区异地流动的"80后"农民工,其参与动因在于当前生计和未来发展的弱势性;不公平感和公民权意识是农民工集群行为爆发的直接心理动因,流入地非正式组织参与为其提供资源支持,政府信任对集群行为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牛静坤何晓晨刘玉青杜海峰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工集群行为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民征地集群行为研究
2023年
乡村土地是村民生存的重要资本,土地征收在十四五时期仍将发挥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可能伴随着大量的土地纠纷,引发村民征地集群行为。结合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近20年发表的期刊论文,基于国内征地集群行为的特殊性,梳理西方经典理论和国内研究成果,将征地集群行为的研究聚焦于概念内涵、解释框架、影响因素、演化路径、对策研究五个核心内容。集群行为的发生是以人际互动作为载体,在乡村振兴新时期背景下逐渐呈现出复杂性特征,承载互动关系的社会网络是研究集群行为的关键。目前研究缺乏整体网视角,忽视了乡村社会网络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根据目前集群行为研究思维与方法现状,推广以信息传播为基础的复杂网络为代表的交叉科学研究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并探讨在复杂网络视角下征地集群行为的新特征、新影响、新路径与新对策,拓展集群行为领域与复杂网络应用领域的交叉发展。
杜海峰宋遥何晓晨
人际互动作用下集群行为的演化逻辑与治理
2023年
中国社会正经历全面转型阶段,社会利益主体的阶层分化和利益冲突使阶层关系日趋复杂,由此引发的集群行为对中国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针对不同社会情景下集群行为演化逻辑进行科学分析,进而为有效控制和预防恶性集群事件(行为)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集群行为是公共管理经典研究问题,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难以从微观视角属性理解集群行为的涌现特征以及整体结构,进而难以对机制进行精确剖析。在已有集群行为理论与研究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了“理性与非理性动因—影响与独立场域”的综合解释框架,结合信息接收与处理机制的探讨对集群行为的演化逻辑进行理论上的再构建,形成了全局完备、局部完备、全局不完备与局部不完备信息传播机制下的演化链条;进一步引入社会计算领域中的复杂网络理论与信息传播模型,对集群行为演化传递过程建模。在总体框架指导下,依据不同情景与传播机制下的分析框架与演化模型对演化过程进行数学分析,发现集群行为的演化存在自校正性,较大的社会影响以及有限的时间是阻止集群行为自校正的环境制约,导致系统不可预测性与路径依赖性。在结构化的人群中,发现稀疏网络有利于集群行为的消散,但无标度网络增强了系统中社会影响的自强化性。通过计算机模拟以及基于农民工实证数据的仿真实验,对集群行为的一般化与特殊化机制进行讨论,发现农民工的正式网络结构与无标度网络结构在集群行为的演化上呈现相似特征,处在正式网络关键位置的农民工对于集群行为的发动具有重大影响。
何晓晨杜海峰王洋李光煜
关键词:集群行为人际互动社会计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