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黛薇

作品数:4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下水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下河
  • 1篇地下河系统
  • 1篇岩溶
  • 1篇岩溶地下
  • 1篇岩溶地下水
  • 1篇遗产地
  • 1篇砂岩
  • 1篇世界自然
  • 1篇世界自然遗产
  • 1篇世界自然遗产...
  • 1篇水文地球
  • 1篇水文地球化学
  • 1篇梯度特征
  • 1篇主成分
  • 1篇主成分分析
  • 1篇自然遗产

机构

  • 4篇国土资源部
  • 4篇西南大学
  • 1篇国土资源

作者

  • 4篇杨平恒
  • 4篇任娟
  • 4篇张宇
  • 4篇刘黛薇
  • 4篇陈峰
  • 4篇张海月
  • 2篇王建力
  • 1篇蓝家程
  • 1篇谢世友
  • 1篇于正良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河水-地下水侧向交互带地球化学特征:以重庆市马鞍溪为例被引量:9
2016年
河水-地下水交互带是河水与地下水相互交换和混合的区域,在河流、地下水生态和水质的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河水-地下水侧向交互带地球化学特征,以重庆市马鞍溪为研究对象,对河水及交互带的水温、溶解氧(DO)、pH值、电导率(EC)进行自动监测,结合对水样离子浓度和交互带沉积物中元素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马鞍溪侧向交互带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Mg型.监测期间交互带受河水入渗影响为主,交互带的缓冲作用使其温度、DO、pH值、EC等指标变异系数较河水低.随距河岸距离的增加,马鞍溪侧向交互带在物理、化学、生物综合作用下形成了迅速进入缺氧状态的氧化还原环境,以及pH值先降低后升高的酸碱环境.在其影响下,K^+、NH_4^+-N、NO_3^-、SO_4^(2-)呈下降趋势,全Mn、EC、Na^+、Ca^(2+)、Mg^(2+)、Sr^(2+)等先上升后下降,全Fe、Al^(3+)等呈上升趋势.受河水、地下水长期交互影响,在距河岸约30 cm处的交互带沉积物中元素含量较高,形成独特的水化学梯度.据此可推断出马鞍溪侧向交互带边界可能在距河岸30~50 cm处,其中浅层交互带的边界可能在距河岸10 cm左右的位置.在河水补给地下水过程中,河水-地下水侧向交互带对净化水质有重要作用.
张宇杨平恒王建力谢世友陈峰詹兆君任娟张海月刘黛薇孟元可
关键词:地球化学梯度特征
重庆綦江老瀛山地区槽模构造的发现及古流向意义
2016年
在对重庆綦江老瀛山地区的野外考察中,在上白垩统夹关组地层发现3处沉积岩底面上成群分布的槽模构造,分布海拔为766~891m,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下伏岩层均为泥岩或泥质粉砂岩.槽模长轴彼此平行,呈雁行状排列,轴长在5~20cm,槽模突起陡端指向25°~37°方向,表明晚白垩世老瀛山地区的古水流自NE向SW流动.这些槽模的发现,为恢复晚白垩世綦江地区古流水的方向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杨平恒詹兆君谢显明罗顺清张海月陈峰任娟刘黛薇张宇胡旭峰杜冰雪
关键词:砂岩
西南典型岩溶地下河系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以重庆市青木关、老龙洞为例被引量:13
2016年
为探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人类活动方式下西南典型岩溶地下河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以地质背景相似的重庆青木关和老龙洞地下河为例,从月动态、单场降雨动态两个尺度,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对两岩溶地下河出口姜家泉、老龙洞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姜家泉与老龙洞的Ca^(2+)、HCO_3^-、Mg^(2+)、K^+、NO_3^-、Na^+、SO_4^(2-)、Cl^-、电导率等差异显著,姜家泉K+、NO-3的月动态变化幅度和浓度均值大于老龙洞,Na^+、SO_4^(2-)、Cl^-的月动态变化幅度和浓度均值则小于老龙洞.由PCA分析可知,水-岩作用对两岩溶地下河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变化都起重要作用,但青木关主要受农业活动影响,老龙洞则主要受城镇活动、工业活动影响.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方式和程度的差异,两岩溶地下河对单场降雨的响应也不同,姜家泉各指标变化与流量变化高度一致,老龙洞各指标的变化相对无序.青木关水化学特征的动态变化受水土流失、农业活动影响较大,水-岩作用次之.老龙洞则主要受到水-岩作用的影响,受城镇活动、工业活动、水土流失作用的影响也较明显.
詹兆君陈峰杨平恒任娟张海月刘黛薇蓝家程张宇
关键词:地下河水文地球化学主成分分析
旅游活动影响下的岩溶地下水理化特征演化及其概念模型——以世界自然遗产地金佛山水房泉为例被引量:8
2018年
为探究高强度旅游活动影响下岩溶地下水理化参数的演变特征,以重庆金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水房泉岩溶流域为研究对象,在旅游旺季(冬季)对水房泉中各理化指标进行连续在线监测和分析。研究表明:水房泉在旅游活动高峰期前表现出自然背景条件下的水质特征,各理化指标波动较小;随着旅游高峰期的到来,水中的p H值、电导率(SpC)、溶解氧(DO)、浊度、方解石饱和指数(SIc)、二氧化碳分压(pCO_2)、Ca^(2+)、Mg^(2+)、HCO_3^-等均产生了显著的波动。旅游活动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微生物所需的有机质,以及硫酸和硝酸等酸类污染物,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碳酸与酸类污染物一起会加剧岩溶地下管道的溶蚀,使地下水中富集碳酸盐岩溶蚀物Ca^(2+)、Mg^(2+)、HCO_3^-等(浓度增幅分别为10%、22%、26%);同时因污水中的污染物成分不同,导致高峰期间水房泉中的K^+、Na^+、Cl^-、PO_4^(3-)、SO_4^(2-)的上升幅度均比其余水化学参数大(浓度增幅分别为257%、273%、286%、750%、93%)。大量污水的注入亦导致了地下水中SpC上升,DO下降,水体净化能力变差,水体更容易遭受污染。根据人类活动对岩溶地下水的影响以及其理化指标演变特征建立了相应的概念模型。研究综合表明了水房泉流域地下水对强烈的人类活动响应极其迅速、敏感,易遭受污染。
任娟任娟王建力杨平恒张宇王建力陈峰于正良刘黛薇
关键词:岩溶地下水污染旅游活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