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学文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聚己内酯
  • 5篇己内酯
  • 3篇生物相容
  • 3篇生物相容性
  • 3篇凹凸棒
  • 3篇凹凸棒石
  • 2篇型胶原
  • 2篇生物相容性材...
  • 2篇缺损
  • 2篇胶原
  • 2篇复合支架材料
  • 2篇I型胶原
  • 1篇蛋白
  • 1篇导管修复
  • 1篇地塞米松
  • 1篇真核
  • 1篇真核表达
  • 1篇乳酸-羟基乙...
  • 1篇神经缺损
  • 1篇生物材料

机构

  • 6篇兰州军区兰州...
  • 4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作者

  • 6篇赵红斌
  • 6篇宋学文
  • 5篇张晓敏
  • 4篇王维
  • 3篇李根
  • 3篇秦文
  • 2篇齐社宁
  • 1篇张勇
  • 1篇赵兴绪
  • 1篇魏彦明

传媒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材料导报(纳...

年份

  • 2篇2017
  • 4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地塞米松复合聚己内酯胶原支架材料的构建及性能评价被引量:3
2016年
背景: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已被广泛用于各种组织和神经修复,但是都有其局限性,效果不理想。目的:构建一种能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以期用于脊髓损伤的再生和修复。方法: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地塞米松微球,以包封率、载药量以及收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投药量、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用量和聚乙烯醇质量分数对地塞米松缓释微球处方工艺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征。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以胶原蛋白和聚己内酯为原料制备复合地塞米松微球的纤维纳米支架,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支架共培养3 d,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复合材料植入大鼠脊髓缺损。结果与结论:地塞米松缓释微球最佳制备工艺为投药量10 mg,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用量80%,聚乙烯醇质量分数0.5%。微球外观圆整,表面光滑;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收率分别为(2.26±0.03)%,(83.62±0.21)%和(90.87±2.45)%。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复合地塞米松微球的材料生长状况良好。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材料与宿主无免疫反应,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材料逐步降解。说明复合地塞米松微球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是一种良好的生物支架材料。
王维齐社宁赵红斌李振珺李根张晓敏宋学文
关键词:地塞米松微球体生物相容性材料细胞外基质材料聚己内酯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生物相容性
凹凸棒石/Ⅰ型胶原/聚己内酯复合支架材料的制备与表征被引量:2
2016年
利用溶液浇铸-粒子滤沥法制备不同ATP含量(质量分数为0%、10%、30%)的凹凸棒石/Ⅰ型胶原/聚己内酯(ATP/ColⅠ/PCL)复合材料。通过SEM、FT-IR、孔隙率、吸水膨胀率、三点弯曲和压缩实验对材料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评价。利用细胞和动物皮下埋植实验评价生物相容性。结果显示:支架材料为多孔结构,复合ATP后,材料表面粗糙。30%ATP材料的孔隙率、吸水膨胀率与0%、10%ATP相比显著降低,而最大弯曲应力和压缩应力显著增强(P<0.05)。SEM结果显示30%ATP材料表面细胞呈梭形黏附生长;30%ATP材料植入SD大鼠皮下21d后,材料孔隙中有大量非炎性细胞侵润且形成组织,与0%、10%ATP材料相比,材料仅有极少部分降解。凹凸棒石/Ⅰ型胶原/聚己内酯复合支架材料具有多孔性、较强的力学性能、良好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张晓敏赵红斌秦文宋学文
关键词:凹凸棒石I型胶原聚己内酯复合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
大鼠NeuroD2基因的克隆、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小鼠MSCs细胞中的表达
2017年
克隆大鼠NeuroD2基因,旨在构建p IRES2-Ac GFP1-ND2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小鼠MSCs中的表达。采用RTPCR技术克隆大鼠NeuroD2基因,分析该蛋白质结构、功能域、细胞定位及与其他物种同源性;构建pIRES2-AcGFP1-ND2表达载体并转染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采用Real-time PCR、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重组质粒在小鼠MSCs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大鼠NeuroD2基因CDS区全长1 149 bp,共编码382个氨基酸,属于b HLH家族,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为主,空间结构呈现近似"螺旋-环-螺旋(HLH)"结构,主要分布在细胞核,氨基酸序列与家鼠(99%)、罗猴(98%)、人(97.7%)同源性较高;Real-time PCR结果表明转染组NeuroD2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组NeuroD2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成功克隆大鼠NeuroD2基因并构建了pIRES2-AcGFP1-ND2真核表达载体。
姬菩忠赵兴绪秦文宋学文张勇赵红斌
关键词: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
凹凸棒石/Ⅰ型胶原/聚己内酯复合修复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凹凸棒石/Ⅰ型胶原/聚己内酯[attapulgite/collagen typeⅠ/poly(caprolactone),ATP/ColⅠ/PCL]支架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效果,及其作为骨替代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取ColⅠ、PCL按3∶2比例溶于六氟异丙醇后,添加ATP,制备ATP/ColⅠ/PCL支架材料;同法制备ColⅠ/PCL支架材料作为对照。扫描电镜观察两种支架材料结构。取24只2月龄雄性日本大耳白兔,于双侧前肢制备长15 mm的桡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6只(12侧)缺损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B、C组各9只(18侧),于缺损处分别植入ColⅠ/PCL、ATP/ColⅠ/PCL支架材料。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4、8、12周X线片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12周取材行大体、扫描电镜、Micro-CT观察及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以及支架材料降解情况。结果扫描电镜示,两种支架材料均为多孔结构,ATP/ColⅠ/PCL支架材料结构较ColⅠ/PCL支架材料更致密。术后各组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无切口感染等现象。X线片检查示,随时间延长,C组缺损区骨髓腔连通,修复效果优于A、B组。术后12周,大体观察示B、C组支架材料与周围组织良好融合,A组缺损部位被结缔组织填满。扫描电镜示B、C组支架材料表面和孔隙间被大量细胞和组织覆盖。Micro-CT扫描示,C组骨缺损部位新生骨体积、骨矿物质含量、组织矿含量、骨小梁连接密度显著高于A、B组(P<0.05)。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组缺损区域填充大量结缔组织,ALP、ColⅠ和OPN仅微弱表达;B组支架材料降解区域内有胶原纤维形成,与A组相比,ALP、ColⅠ和OPN表达增强;C组支架材料降解较B组慢,材料植入部位有新生骨组织形成,与A、B组相比,ALP表达减弱,而ColⅠ、OPN表达增强。结论 ATP/ColⅠ/PCL支架材料体内可降解,具有三维多孔致密结构,生物相容性良好,修复兔桡骨缺损效果较好,可以作为骨替代材料。
张晓敏宋学文王维李振珺赵红斌
关键词:凹凸棒石I型胶原聚己内酯复合支架材料骨缺损
红景天苷/胶原蛋白/聚己内酯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构建红景天苷/胶原蛋白/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复合神经导管支架材料并桥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探讨其修复神经缺损效果。方法利用W/O/W方法制备红景天苷微球,检测其缓释率;然后取10、20、40μg红景天苷微球分别与1 m L胶原蛋白混合,冷冻法制备神经导管芯层;静电纺丝技术构建胶原蛋白/PCL神经导管壳层;将芯层和壳层利用京尼平交联制备红景天苷微球/胶原蛋白/PCL复合神经导管。扫描电镜观察交联前后神经导管结构。将3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其中A、B、C、D组各9只,E组2只。各组大鼠制备15 mm长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后,分别采用胶原蛋白/PCL复合导管(A组),10、20、40μg/m L红景天苷/胶原蛋白/PCL复合神经导管(B、C、D组)以及自体神经(E组)桥接修复。观察各组大鼠存活情况;术后1、3、6个月行坐骨神经运动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 index,SFI)评价;6个月后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并取材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和外周髓鞘蛋白0(peripheral myelin protein 0,P0)]观测。结果红景天苷微球于3 d出现突释,13 d后缓释趋于平稳,累计缓释率达76.59%,可持续缓释至16 d。扫描电镜观察示,神经导管壳层交联后,无序排列的纤维变得相互粘连、皱缩、致密且有空隙;芯层交联前后孔道均清晰可见。各组大鼠术后无感染及死亡。术后1、3、6个月,E组SFI显著高于A^D组(P<0.05);术后1个月,B、C、D组高于A组(P<0.05),B、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A^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C组高于A、B、D组(P<0.05),A、B组高于D组(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C、E组术后1、3、6个月SF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大体观察示B、C组导管支架两端连接良好、神经较粗,A、D组近端连�
宋学文魏彦明李根秦文王维张晓敏赵红斌
关键词:红景天苷胶原蛋白聚己内酯坐骨神经神经缺损
凹凸棒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胶原构建的骨修复材料被引量:4
2017年
背景:骨移植是修复骨缺损的惟一方法,但传统的骨移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弊端。骨组织工程可达到修复或重建骨的目的,为骨缺损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选择。目的:构建一种新型有效提高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方法:采用化学沉淀辅以微波辐射法制备出不同Ca/P比(1.50/1.67)的羟基磷灰石,采用溶液灌注-溶剂挥发法、离子滤沥法等制备凹凸棒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胶原、凹凸棒石/缺钙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胶原、凹凸棒石/聚己内酯/胶原(对照组)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表面接触测定仪、万能力学机等,分别进行材料表征、有效成分、亲水性和力学性能评价,用动物实验评价材料与宿主的组织相容性。结果与结论:1精确控制p H值范围能合成不同Ca/P比的羟基磷灰石;2与凹凸棒石/聚己内酯/胶原复合材料相比,构建的凹凸棒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胶原和凹凸棒石/缺钙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胶原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透气性、亲水性明显增强(P<0.05),孔隙率、吸水膨胀率明显降低(P<0.05);3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支架材料与宿主无免疫炎性反应,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4结果提示,构建的凹凸棒石/羟基磷灰石(1.50,1.67)/聚己内酯/胶原复合支架材料有可能成为较为理想的骨组织修复替代支架材料。
李振珺齐社宁赵红斌王维李根张晓敏宋学文
关键词:生物相容性材料胶原羟基磷灰石类生物材料凹凸棒石聚己内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