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维

作品数:29 被引量:116H指数:7
供职机构: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细胞
  • 8篇移动抑制因子
  • 8篇细胞移动
  • 8篇巨噬细胞
  • 8篇巨噬细胞移动...
  • 6篇血清
  • 5篇白细胞介素
  • 4篇肿瘤
  • 4篇聚己内酯
  • 4篇己内酯
  • 4篇肝癌
  • 4篇肝硬化
  • 4篇白细胞介素-...
  • 3篇多药
  • 3篇多药耐药
  • 3篇血浆
  • 3篇血清MIF
  • 3篇血糖
  • 3篇外周
  • 3篇外周血

机构

  • 28篇兰州军区兰州...
  • 4篇兰州大学第二...
  • 3篇兰州大学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甘肃省人民医...
  • 1篇甘肃省肿瘤医...
  • 1篇解放军第十二...

作者

  • 29篇王维
  • 17篇于晓辉
  • 7篇赵夏平
  • 4篇戴飞
  • 4篇赵红斌
  • 4篇张晓敏
  • 4篇李晓云
  • 4篇宋学文
  • 3篇齐社宁
  • 3篇常宗宏
  • 3篇孙延荣
  • 3篇杨晓萍
  • 3篇邓尚新
  • 3篇马强
  • 3篇王彪猛
  • 3篇王静舞
  • 3篇李根
  • 2篇李晓云
  • 1篇刘凯辉
  • 1篇吴晓兰

传媒

  • 5篇肝脏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西北国防医学...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第7届全国疑...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肿瘤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草药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循证医学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西部中医药

年份

  • 2篇2017
  • 8篇2016
  • 6篇2014
  • 12篇2013
  • 1篇2012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MIF、IL-17和IL-1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及其与肝脏炎性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1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MIF、IL-17和IL-10的含量,同时检测ALT、HBV DNA和HBV标志物。结果实验组ALT及HBV DNA在第4周开始出现明显下降,MIF、IL-17的含量在第4周开始出现明显升高,其后逐渐下降,而IL-10的含量在第12周时明显下降,其后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在有效抑制HBV的同时,还能够调节MIF、IL-17和IL-10的平衡,减轻肝脏的炎性反应。
于晓辉李晓云段惠春赵夏平王维
关键词:恩替卡韦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10
高龄患者治疗性ERCP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高龄患者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同顾性分析787例行治疗性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年龄≥70岁)和非高龄组(年龄<70岁),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有无发热、腹痛症状,化验术后2 h血常规、血淀粉酶,对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胆管结石非高龄组患者ERCP治疗成功率为95.1%,高龄组患者ERCP治疗成功率为96.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腺、胆道或壶腹恶性肿瘤者非高龄组ERCP成功琦率82.1%,高龄组ERCP成功率79.6%,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高龄组患者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高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性ERCP对高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康生朝吴汉平王维王静舞冯娟魏红梅吴晓兰赵海霞
关键词:高龄患者安全性
地塞米松复合聚己内酯胶原支架材料的构建及性能评价被引量:3
2016年
背景: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已被广泛用于各种组织和神经修复,但是都有其局限性,效果不理想。目的:构建一种能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以期用于脊髓损伤的再生和修复。方法: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地塞米松微球,以包封率、载药量以及收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投药量、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用量和聚乙烯醇质量分数对地塞米松缓释微球处方工艺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征。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以胶原蛋白和聚己内酯为原料制备复合地塞米松微球的纤维纳米支架,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支架共培养3 d,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复合材料植入大鼠脊髓缺损。结果与结论:地塞米松缓释微球最佳制备工艺为投药量10 mg,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用量80%,聚乙烯醇质量分数0.5%。微球外观圆整,表面光滑;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收率分别为(2.26±0.03)%,(83.62±0.21)%和(90.87±2.45)%。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复合地塞米松微球的材料生长状况良好。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材料与宿主无免疫反应,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材料逐步降解。说明复合地塞米松微球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是一种良好的生物支架材料。
王维齐社宁赵红斌李振珺李根张晓敏宋学文
关键词:地塞米松微球体生物相容性材料细胞外基质材料聚己内酯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生物相容性
小肝癌28例微波消融治疗体会被引量:4
2016年
肝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肝癌年病死率占恶性肿瘤死因的第2位[1]。手术切除是一种传统及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手术创伤大、对肝组织损伤明显,对病灶直径小于3cm的小肝癌(SHCC)患者选择手术切除反而得不偿失,此时非手术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微波消融、射频消融、
于晓辉任小龙武承凤王秀丽王静舞王维
关键词:微波消融小肝癌恶性肿瘤死因肝外转移肝组织损伤肝动脉栓塞
mTOR信号通路调控结直肠癌LoVo/ADR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可能机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通过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分子(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通路,观察结直肠癌多药耐药LoVo/ADR细胞对多柔比星的敏感性、自噬、凋亡及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1,MDR1)表达的变化,探讨mTOR通路调控结直肠癌多药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多柔比星联合RAPA作用后,MTT法检测多柔比星对LoVo/ADR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值;多柔比星和RAPA单独或联合作用后,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LoVo/ADR细胞自噬体的形成,FCM分析细胞的自噬率和细胞凋亡率;RAPA作用后,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LoVo/ADR细胞中MDR1mRNA和P-糖蛋白的表达。结果:25和50μmol/LRAPA作用下,多柔比星对LoVo/ADR细胞的IC50值均低于不加RAPA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LoVo/ADR细胞中很少或几乎看不到自噬体或点状绿色荧光分布,细胞自噬率为(2.9±0.4)%;多柔比星组和RAPA组LoVo/ADR细胞中可见自噬体形成,散在点状绿色荧光分布于细胞质及细胞核周围,细胞自噬率分别为(35.5±5.4)%和(46.7±6.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柔比星联合RAPA组LoVo/ADR细胞中可见大量自噬体形成,细胞的自噬率为(73.1±7.4)%,显著高于多柔比星或RAPA单独作用组(P<0.05)。RAPA组和多柔比星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06±0.43)%和(48.39±6.47)%,多柔比星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2.23±0.50)%(P<0.05);多柔比星联合RAPA组的细胞凋亡率为(79.43±8.28)%,高于多柔比星组(P<0.05)。RAPA作用后,LoVo/ADR细胞中MDR1mRNA和P-糖蛋白表达下调。结论:抑制mTOR通路具有逆转结直肠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RAPA促使耐药细胞自噬、凋亡及下调MDR1mRNA的表达有关。
马强常宗宏王维王彪猛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肿瘤信号转导MTOR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不同分级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Child-Pugh分级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的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实验组,并按Child-Pugh分级分成A、B、C三级,选择24...
王维于晓辉杨晓萍段惠春戴飞
关键词: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乙肝肝硬化CHILD-PUGH分级
文献传递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含量的变化,了解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方法乙肝肝硬化患者81例,并按Child-Pugh分为A、B、C三级,26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中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结果 Child-Pugh B级和C级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明显降低,而CD8+T淋巴细胞含量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hild-Pugh A级的乙肝肝硬化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并且随着其肝功能下降及Child-Pugh分级的增加而显著,对判断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于晓辉赵夏平王维李晓云朱自江
关键词: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
肝细胞肝癌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变化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含量的变化,进一步了解HCC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方法收集181例HCC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小HCC39例、中等HCC64例、大HCC46例、巨块型HCC32例;有肝硬化基础的HCC150例,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9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49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2例。无肝硬化基础的HCC31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20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8例、无原因的3例。对150例有肝硬化基础的患者按Child-Pugh分成A、B、C三级,其中A级37例、B级47例、C级66例。选择46名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结果随着HCC体积的增大,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明显降低,而CD8^+T细胞含量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肝硬化基础的HCC患者,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增加,CD3^+T细胞、CD4^+T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也明显降低,而CD8^+T细胞含量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患者的T细胞和NK细胞的变化不但与肿瘤大小相关,还与HCC的肝硬化背景及分级相关。HCC患者机体免疫状况的变化,对判断HCC患者的免疫功能、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李晓云于晓辉王维戴飞武承凤孙延荣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关系被引量:12
2014年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migrationinhibitoryfactor,MIF)是一种含11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其相对分子质量约12500,存在于多种器官的正常组织中,并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形成过程。H.pylori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感染H.pylori后,可引起许多细胞因子分泌,参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的发生、发展,MIF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
于晓辉李晓云赵夏平王维戴飞钱震
关键词: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PYLORI相对分子质量细胞因子分泌
血液灌流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632例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评价血液灌流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632例重型肝炎患者,其中慢性肝功能衰竭211例,慢性肝功能衰竭115例,急性肝功能衰竭306例,均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等指标变化。结果: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前后比较黄疸指数、转氨酶、凝血酶原活动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愈率为72.97%;不良反应较轻。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浆置换是治疗重型肝炎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许英王维于晓辉
关键词:重症肝炎血液灌流血浆置换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