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冬梅

作品数:8 被引量:54H指数:5
供职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失眠
  • 3篇电项针
  • 3篇项针
  • 3篇PCPA
  • 2篇针灸
  • 2篇针灸治疗
  • 2篇失眠大鼠
  • 2篇睡眠
  • 2篇灸治
  • 1篇单胺
  • 1篇单胺类
  • 1篇单胺类神经递...
  • 1篇单胺类神经递...
  • 1篇递质
  • 1篇对氯苯丙氨酸
  • 1篇针灸疗法
  • 1篇治疗神经根型...
  • 1篇神经递质
  • 1篇神经递质含量
  • 1篇神经根

机构

  • 7篇黑龙江中医药...
  • 2篇黑龙江中医药...

作者

  • 7篇杜冬梅
  • 5篇吴建丽
  • 5篇王天琪
  • 4篇梅荣军
  • 2篇于杰
  • 2篇王薇
  • 2篇王永亮
  • 2篇史文强
  • 1篇王红
  • 1篇刘旭东
  • 1篇张淑香
  • 1篇王永亮
  • 1篇王宇
  • 1篇王晓磊
  • 1篇韩璐
  • 1篇姜凡
  • 1篇王超群

传媒

  • 1篇吉林中医药
  • 1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电项针对失眠大鼠脑干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刺激频率电项针对PCPA致失眠大鼠脑干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电项针促眠的作用机制及不同刺激频率电项针的疗效差异。方法将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成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电项针1组(取刺激频率2 Hz)、电项针2组(取刺激频率50 Hz)、电项针3组(取刺激频率100 Hz)。除正常组外,各组采用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CPA)制备大鼠失眠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项针各组分别按各自刺激频率给予干预治疗,1次/d,30 min/次,连续7 d,治疗后留取脑干组织检测单胺类神经递质5-HT、DA、NE的含量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脑干组织中5-HT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DA、NE含量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电项针治疗7 d后,失眠大鼠脑干5-HT含量升高,DA、NE含量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项针各组之间疗效比较,电项针1组明显优于电项针2和电项针3组(P<0.05);电项针2和电项针3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项针改善失眠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失眠大鼠脑干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HT、DA、NE的质量浓度有关;电项针2组疗效优于其他2组,说明2 Hz刺激频率电项针治疗失眠效果更好。
吴建丽王天琪王永亮杜冬梅史文强王薇
关键词:失眠电项针脑干单胺类神经递质
不同频率电项针对PCPA致失眠大鼠睡眠时相及血清ACTH、CORT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项针对PCPA致失眠模型大鼠皮层脑电睡眠时相及血清激素含量的干预作用及影响,探讨电项针改善睡眠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电项针1组(取刺激频率2 Hz)、电项针2组(取刺激频率50 Hz)、电项针3组(取刺激频率100 Hz),每组8只。各电项针组选取双侧"风池""供血"穴治疗,用0.25 mm×25 mm一次性无菌毫针刺入7~10 mm,将电针的导线连于同一侧穴位,同时选取相应的刺激频率,干预7 d后描记睡眠脑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各期睡眠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ACTH、CORT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项针治疗组脑电图TST、FWS、SWS2期均明显延长(P<0.05,P<0.01),电项针1组和2组SWS1期极显著增加(P<0.01),电项针1组和2组ACTH、CORT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各治疗组间比较,电项针1组的各期时间显著延长(P<0.01)。结论不同频率的电项针均可缩短失眠大鼠的觉醒时间,延长大鼠各期睡眠时间,其中2 Hz电针刺激频率效果最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清中ACTH、CORT含量发挥作用。
吴建丽韩璐刘旭东王永亮张淑香杜冬梅王天琪梅荣军
关键词:电项针失眠睡眠时相
针灸治疗对氯苯丙氨酸(PCPA)失眠模型大鼠基础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7年
针灸干预治疗对氯苯丙氨酸(PCPA)诱导失眠模型大鼠的实验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发现与针灸改善失眠作用相关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行为学、免疫功能、神经递质系统、氧化应激反应等方面,研究表明针灸是通过对这些异常的生物学行为或微观分子产生良性调节作用,以神经-体液调节为基础的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改善睡眠作用。本研究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一方面表明了针灸促眠作用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分析了当前探索针灸改善睡眠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期望。
王红吴建丽王晓磊杜冬梅王天琪王薇
关键词:针灸对氯苯丙氨酸失眠
基于电项针对失眠大鼠下丘脑免疫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项针对睡眠剥夺大鼠下丘脑内免疫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明确电项针对失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发挥促眠效应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2 Hz刺激组、50 Hz刺激组、100 Hz刺激组,每组10只。采用对氯苯丙氨酸(PCPA)化法制作失眠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频率刺激组连续1周进行电项针干预治疗,1次/日,30 min/次,空白组和模型组每日在相应时间仿照刺激组固定躯体,不进行任何处置。各组于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后迅速分离下丘脑组织,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IL-1β、IL-6和TNF-α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IL-1β、IL-6和TNF-α浓度明显低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频率刺激组IL-1β、IL-6和TNF-α浓度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频率刺激组之间比较,2 Hz刺激组下丘脑IL-1β、IL-6和TNF-α含量高于50 Hz和100 Hz组(P<0.05),50Hz组和100Hz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频率电项针治疗失眠均有效,各频率组电项针治疗比较,2Hz刺激组的促眠作用最好,其促眠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调节下丘脑内免疫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相关。
吴建丽杜冬梅史文强王天琪于杰王永亮梅荣军
关键词:睡眠剥夺电项针免疫细胞因子PCPA
针灸治疗失眠症的基础研究概况被引量:10
2016年
通过文献检索归纳和总结近10年来国内外对针灸促眠作用的基础研究概况,分析了针灸对睡眠剥夺导致脑内神经递质、免疫细胞因子、抗氧化防御系统、激素、神经电生理等方面的异常均有良性调节作用,发现针灸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进行的多途径、多靶点发挥促眠作用。从文献角度表明了针灸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同时也为进一步的基础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吴建丽姜凡于杰王宇杜冬梅梅荣军
关键词:针灸疗法失眠症
颈椎关节松动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
2016年
观察颈椎关节松动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 6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 照组各 30 例。观察组采用颈椎关节松动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积分的变化及临床疗 效。结果: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的自主疼痛积分均比治疗前减少(P<0.01) ,治疗后 两组间自主疼痛积分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运用颈椎关节松动法与常规推拿手法均可明显改善神 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症状;颈椎关节松动法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症状方面疗效确切,其疗效明显优于牵引疗法。
王超群于师凯王天琪杜冬梅梅荣军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
抱肚法结合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小儿便秘(乳食积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抱肚法结合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小儿便秘(乳食积滞型)的临床疗效,对该法的有效性及复发率做出评定。  方法:临床选取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功能性便秘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进行观察研究。观察组给予...
杜冬梅
关键词:临床疗效推拿手法小儿便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