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科

作品数:10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内镜
  • 4篇胆总管
  • 4篇胆总管结石
  • 4篇疗效
  • 4篇结石
  • 3篇切开
  • 3篇球囊
  • 3篇球囊扩张
  • 2篇乳头
  • 2篇胃癌
  • 2篇疗效分析
  • 2篇临床疗效
  • 2篇括约肌
  • 2篇括约肌切开
  • 2篇扩张术
  • 1篇胆管
  • 1篇胆管造影
  • 1篇胆总管探查
  • 1篇胆总管探查术
  • 1篇蛋白

机构

  • 10篇常熟市第二人...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10篇张科
  • 8篇成翠娥
  • 7篇肖龙
  • 6篇陆志平
  • 6篇王斌
  • 5篇黄国进
  • 2篇李江虹
  • 1篇金春晖
  • 1篇夏婷婷
  • 1篇陆芬英
  • 1篇顾冬梅
  • 1篇曾远程
  • 1篇叶建新
  • 1篇许小芬
  • 1篇刘莹莹

传媒

  • 3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当代医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河北医药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胆总管结石行ERCP/EST的临床疗效研究98例
2019年
目的:研究胆总管结石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胆总管结石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治疗,观察组行ERCP/EST治疗,对比两组结石残留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结石残留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患者实施ERCP/EST治疗能有效降低结石残留率,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效果更为理想,可以应用于临床.
王斌成翠娥黄国进陆志平肖龙许小芬张科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
内镜下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大结石效果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 评估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mEST+EPLBD)治疗胆总管大结石临床疗效及近远期并发症。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胆总管大结石(≥1.0cm)患者116例,随机分为EST组(61例)和mEST+EPLBD组(55例)。EST组患者采用常规EST治疗,mEST+EPLBD组患者采用mEST+EPLBD治疗,观察两组取石成功率、取石时间、机械碎石率、住院时间及近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mEST+EPLBD组和EST组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4.5%和80.3%(P<0.05),取石时间为(21.6±6.7)min和(17.8±4.5)min(P<0.05),机械碎石率为7.3%和21.3%(P<0.05)。两组近期并发症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ST+EPLBD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6%,显著低于EST组的19.7%(P<0.05)。结石直径≥14mm、结石数目≥2个、机械碎石和EST是ERCP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mEST联合EPLBD能够有效、安全地清除胆总管大结石,降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
张科陆志平成翠娥黄国进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内镜括约肌切开球囊扩张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对异常乳头的胆总管结石疗效分析
2018年
目的评估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ESBD)治疗在异常乳头(合并憩室、胆道术后,扁平小乳头)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5年1月—2018年3月本院诊治的76例异常乳头的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组34例,ESBD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取石成功率、取石时间、碎石率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ESBD组取石时间、碎石率均少于EST组(P<0.05);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少于EST组,尤其是出血发生率(P<0.05)。结论 ESBD治疗异常乳头的胆总管结石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
张科黄国进李江虹陆志平成翠娥曾远程肖龙陆芬英王斌
关键词:球囊扩张术胆总管结石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效果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效果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7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56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分析治疗后临床疗效,并总结迟发性出血的单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影响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结果:治疗总有效率89.7%;10例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中>60岁占比高于≤60岁,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占比高于无糖尿病、高血压,术中出血占比高于术中未出血,术中追加镇静药物占比高于术中未追加镇静药物,息肉直径≥0.8 mm占比高于<0.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术前是否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影响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合并症、出血、追加镇静药物、息肉直径。结论:内镜黏膜息肉切除术对结直肠息肉治疗效果明显,但在术后应注意积极预防迟发性出血相关因素,加强对高危因素患者的管理,以预防迟发性出血,提高康复效果。
张科成翠娥肖龙王斌
关键词:内镜黏膜切除术结直肠息肉迟发性出血
CEACAM6和FOXP3对胰腺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6(CEACAM6)和叉头盒P3(FOXP3)的表达对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胰腺癌组织中CEACAM6、FOXP3和CD3、CD8、CD45RO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胰腺癌CEACAM6的强阳性率为50%,FOXP3的强阳性率为60%。Ⅲ、Ⅳ期胰腺癌组织中CEACAM6和FOXP3的强阳性率较高,CEACAM6的高表达与CD8和CD45RO细胞的阳性率呈负相关。FOXP3在病理为低分化胰腺癌中强阳性率较高。FOXP3的表达与CD3、CD8、CD45RO阳性T细胞的浸润呈负相关。高表达CEACAM6和FOXP3患者的生存期较短。结论 CEACAM6和FOXP3与胰腺癌的恶性程度有关,其表达对胰腺癌中的肿瘤浸润T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张科刘莹莹金春晖顾冬梅夏婷婷叶建新
关键词:FOXP3预后
内镜下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伴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3年
目的比较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mEST)联合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PDD)伴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59例JPDD伴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T组(125例)和mEST+EPBD组(134例)。EST组行EST治疗,mEST+EPBD组行mEST联合EPB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不同大小憩室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9例患者中256例取石成功,总取石成功率为98.8%。两组患者总取石成功率、机械碎石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ST+EPBD组患者一次性取石成功率95.52%高于EST组的81.60%,取石时间(20.7±5.0)min短于EST组的(24.2±2.8)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ST+EPBD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70%,低于EST组的20.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ST+EPBD组中JPDD<20 mm患者一次性取石成功率96.43%高于EST组中JPDD<20 mm患者的85.71%,取石时间(20.9±5.2)min短于EST组中JPDD<20 mm患者的(24.4±2.7)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ST+EPBD组中JPDD≥20 mm患者一次性取石成功率90.91%高于EST组中JPDD≥20 mm患者的60.00%,取石时间(19.4±3.9)min短于EST组中JPDD≥20 mm患者的(23.2±3.0)min,并发症发生率22.73%低于EST组中JPDD≥20 mm患者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常规EST,JPDD伴胆总管结石行m EST联合EPBD治疗操作简单,能够提高取石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因乳头大切开而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出血、穿孔等严重早期并发症发生率。
张科成翠娥肖龙王斌
关键词: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苯磺酸氨氯地平与贝那普利联合疗法在老年高血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72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均常规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A组加用盐酸贝那普利。综合分析两组血压的变化情况,并对各组的临床疗效作出分析比较。结果:A组治疗后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明显比B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7.22%,明显比B组的83.33%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与贝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施治,可有效促进其血压降低,提高病情控制效果。
王晓霞张科
关键词:苯磺酸氨氯地平可行性老年高血压贝那普利
健胃消食口服液对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健胃消食口服液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将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口服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林霉素三联疗法,观察组36例加用健胃消食口服液,观察4周后治疗效果,停药28天后进行^(13)C呼气试验检查Hp感染情况。结果治疗组溃疡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在Hp根除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胃消食口服液联合三联疗法能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改善临床症状及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张科陆志平黄国进成翠娥肖龙王斌王晓霞
关键词:健胃消食口服液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疗效
TGM2、NEAT1、miRNA-17-5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疾病演进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研究转谷氨酰胺酶2(transglutaminase,TGM2)、核富集转录本1(nuclear paraspeckle assembly transcript1,NEAT1)、miRNA-17-5p在胃癌(gastric cancer,G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疾病演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病理科保存的GC组织标本74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一时间段病理科保存的正常胃黏膜(距离癌组织>5 cm)74例,为对照组,检测TGM2、NEAT1、miRNA-17-5p表达水平,统计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及GC患者与疾病演进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TGM2、NEAT1阳性表达率较高,miRNA-17-5p阳性表达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淋巴转移比较,有淋巴转移患者TGM2、NEAT1阳性表达率较高,miRNA-17-5p阳性表达率较低;与临床Ⅲ~Ⅳ期比较,Ⅰ~Ⅱ期患者TGM2、NEAT1阳性表达率较高,miRNA-17-5p阳性表达率较低;与黏膜下层比较,TGM2、NEAT1阳性表达率较高,miRNA-17-5p阳性表达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TGM2、NEAT1、miRNA-17-5p阳性表达率升高与发生GC独立相关(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TGM2、NEAT1、miRNA-17-5p预测发生G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2、0.716、0.754。结论GC患者组织中TGM2、NEAT1阳性表达率增高,miRNA-17-5p阳性表达率降低,其阳性表达的高低与患者淋巴转移、临床分期、病灶深度显著相关,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张科成翠娥陆志平肖龙王斌
关键词:胃癌
智能染色内镜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智能染色内镜(i-Scan)、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4月-2019年3月于我院经胃镜加病理活检明确诊断的162例胃黏膜病变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组(CSG组)53例、胃溃疡组(GU组)4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CAG组)28例、早期胃癌组(EGC组)16例、进展期胃癌组(AGC组)24例,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病例组及5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清PGⅠ水平、PGⅡ水平、计算PGR(PGⅠ/PGⅡ)值,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病例组及对照组血清G-17水平。将病例组1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白光胃镜检查组(白光组)54例、i-Scan胃镜检查组(i-Scan组)54例、白光胃镜+靛胭脂染色组(靛胭脂组)54例,所有患者再次进行胃镜检查,其中白光组按肉眼判断常规活检,靛胭脂组在白光胃镜下对可疑病灶行靛胭脂染色并活检,i-Scan组操作过程中开启i-Scan模式并根据电子染色对可疑病灶行活检。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各组间PG、PGR及G-17数值之间的差异;比较病例组PG、PGR及G-17异常检出例数。并比较病例组病理结果中胃癌及癌前病变(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结果:CAG组、EGC组、AGC组患者的血清PGⅠ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CSG组、EGC组、AGC组、GU组患者的血清PGⅡ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CAG、EGC组、AGC组患者的血清PGR值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CAG组患者的血清G-17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EGC组、AGC组患者的血清G-17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与CSG组比较,EGC组、AGC组PGⅠ<60g/L、PGR值≤6及G-17>7患者出现概率增高(P<0.05)。i-Scan组中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为88.9%,靛胭脂组检出率为75.9%,白光组检出率为53.7%,三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Scan内镜联合血清PG、G17检测有助于提高�
李江虹黄国进成翠娥陆志平肖龙张科
关键词: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胃癌及癌前病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